论空间构成对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以唐寅的山水画为例

2018-01-12 10:34耿兰兰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落霞唐寅山水画

耿兰兰

(沧州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意境”是具有中国文学特色的专业术语,中国古代文学就非常注重描绘意境。中国绘画的意境理论本质上是用静态的画面显示出强烈的生命动感和生命意识。中国画所表达的意境是将无限的生机表现为有限的画面、再把有限转化为无限空间的扬弃过程。山水画家在营造空间的同时为画面的意境增添了生机。

一、山水画是多维的空间构成

空间,是事物存在的范围或体积。空间中包含着事物的形式、长度、性质、特点、质地和思维,没有空间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不是靠阴阳关系来完成,而是依赖结构线的排列,这是由中国人的视觉习惯来决定的。

对空间的理解大概有几种分类,主要包括:一维空间、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四维空间和五维空间等。由点无限运动的痕迹便形成“线”,这就是一维空间;线的不同连接又形成形状即“面”,叫做二维空间;根据透视法原理,让面向纵深的方向延伸,给人以立体的感觉,这就是“体”,即三维空间;而体在不同方向上的转动又加入了时间概念,这就形成了四维空间;在时间的变换中,人的主观意识和个人的情感及大脑的想象力又会融入其中,因此,形成超时空、超观念的五维空间。

在中国的山水画当中,没有出现像西方的风景画那样,有纵深的、现实空间的视觉效果,但是,画中加入了作者的情感、想象的元素,因此,山水画是作者主观经营出来的另外一种空间,这种空间与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意境息息相关。正是因为中国的山水画里没有过多强调三维透视法,才让中国的艺术家更加无拘无束,也让山水画艺术进入了精神的更高境界。山水画所讲究的空灵、气韵,也恰恰是通过这种多维空间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它赋予了作者更多的自由和更多自主发挥的余地,因此,才让山水画变得有更丰富的解读性。

二、唐寅山水画的空间构成解析

唐寅的山水画,画面有更强烈的形式感,对于“势”的把握更加突出,让画面更有力量感和视觉上的张力。如果从西方现代构成角度来说,唐寅的作品更具现代感,画面内在结构更突出,因此,其作品是我们选择理解山水空间构成最好的典范。我们以唐寅的山水画《落霞孤鹜图》和《骑驴归思图》为例,用点、线构成的方法分解唐寅是如何巧妙地拆解组合空间,从而形成不同意境的。

(一)不同视觉角度组合空间(散点透视)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拉斐尔的油画《雅典学院》为例,它采用的是单个空间、照相机拍摄式的焦点构图法则,直到现代艺术家毕加索出现,他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运用多维空间进行绘画创作。而中国的山水画形式多样,横竖不限,并有许多长卷形式,如顾恺之的《洛神赋》、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等。这些作品均是采用的胶片式、延展性较强的散点透视构图法则,即在同一幅画面中展现所有的故事情节。运用多维空间处理手法,已穿越了时空。它们已不再是描绘单个场景,而是画面中的元素有序地组合构建成了一个新的整体(图1、图2)。

唐寅《落霞孤鹜图》的点线构成分析如图2,从点、线法可分析出:近处房屋仅看到屋顶,采用了俯视角度;标注①处山坡同样是俯视角度并有多个三角形的小构成,且结构比上方更紧凑,形与形之间的对抗势更强,因此此处空间向前;标注②处房屋,采用平视的视角,露空的墙壁,与台桌分割出不同形状的白,屋内透光,吸引观者看到屋内的空间情景;顺着柳树向上伸展画面,远山即标注③处采用仰视的视角,采用了高远和深远法向后推远多个空间,远山走势向左上方延伸至烟云,引向更远的空间;标注④处,山的顶部及茂密的树林,采用了俯视的视角;左半边空白江水上的烟云采用淡墨平视的视角。一幅画面多种艺术视角,综合运用“三远法”在同一个画面上。

总之,采用不同视觉角度组合空间的好处可以最大限度地融入各种元素,内容含量大,可表达的余地多,能给观者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二)虚实关系营造前后空间

《落霞孤鹜图》全图景物处置洗练洒脱,墨色和谐润泽,主体物象集中在右侧,左边留有大量空白,上方勾染几缕缭绕的烟云,右实左虚的构图法是其主要特点,同时也继承了南宋“夏半边”式的余韵。唐寅在留出的虚空间中题诗落款,落款为实,点明主题。同时追求诗书画的统一。画面中虚代表夕阳落霞,用淡墨表现烟云,营造咫尺千里之感。实落款与右下角形成重量呼应,营造强烈的前后空间差,同时也使力量均衡而不偏右沉。其中,五棵柳树的处理,浓淡墨相间,枝叶间透出湿润的气息。

(三)点和线疏密变化形成对比空间

古人所云“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说的就是由疏密关系引出的空间关系。《落霞孤鹜图》从左边密集的柳树枝向上延伸至屋顶密集的点线柳枝,而向上生长的柳树又延伸连接到山峰与山顶的树林形成一个整体的趋势。柳树与房屋是画面中由点组合的最密集的部分,小的柳叶点密集成面,形成具有不同形状的块,同时在江水与远山间留出不规则的副形的白,此处丰富的表达与近似直立式的稀疏线条的远山形成明显的空间对比。另外,落款在画面构成中积点成线,形成整块墨色与零散的柳叶点面之间的对比。

(四)加入情感意念、营造想象空间

唐寅一生除了对仕途名利的眷恋以外,他还通过亲近大自然以求精神的解脱。亲近老庄“清净无为”的思想已慢慢进入了唐寅的灵性,从而使他倾向于山水画的创作,作品表现的内容更多是空山幽谷、高人鼓琴、茅亭联诗等。《落霞孤鹜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画中落款为: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诗意间透露出追思王勃当年少年得志、自己也曾拥有美好时光、但现在却一切付之东流、由此凄苦的愁绪[1]。

唐寅的作品《骑驴归思图》(图3)堪称佳作,作品的线构成解析如下(图4)。

作品中,房屋的建筑在右侧画面的中心,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归纳出:各物象的走势从四面八方向房屋——“家”的方向聚拢,整幅图的走势都围绕“归思”——“回家”来创设意境,且画面浓淡层次分明,色调丰富。此图是他早年受周臣的指点,继承南宋李、刘、马、夏的画法,又融有文人画风格的杰作之一。

图3 唐寅《骑驴归思图》 图4 《骑驴归思图》线构成解析

三、山水画空间的营造为意境服务

空间构成的营造是绘画创作的首要条件,宗旨是为意境服务。营造空间,将万物中的阳光、水体、山石、空气、时令、林木等巧妙地进行构思创作,形成一种稚趣自然的意境,引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和向往[2]。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画论中有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一说。四季之山的意

境,重点体现在“天”与“人”的营造与表达上。第二,中国儒佛道思想的影响。三者都主张亲近自然。儒家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推崇老庄,自魏晋乱世开始,人们谈玄成风,寄情山水,有的结庐而居,在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3]。人居住在山水间,以个人的心境营造不同的空间,从而传达出超脱世俗的情怀,此山非彼山,乃是心中之山也。佛教主张到山林中去修炼,隐居山林、脱去世俗之心,修养身心,以求达到无我的境界,这也促进了大量山水作品的产生。在山水中修炼,从画面空间中来表达精神。第三,隐士的存在也促进了山水画意境的表达。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出世和入世两种心理,但入世和出世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有的先隐居后做官,例如诸葛亮,有的先做官后隐居,就像陶渊明。在战乱的年代,民族、阶级等各种矛盾日益尖锐,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惶恐不安,隐遁山林,他们淡纷争之心,启仁爱之性,用这种心境去表现山水,无疑提升了山水画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恰好表达了超脱的精神空间。

[1] 郭忠信.历代山水画的意象道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2] 王光辰.浅析山水画的点线构成与意境表达的关系[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6.

[3] 杨琪.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猜你喜欢
落霞唐寅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落霞云归》《梦园》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别出心裁 自成一格——唐寅《灌木丛筱图》赏析
滕王阁
农村留守儿童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唐寅绘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