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的世界眼光

2018-01-12 23:13_毛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_毛 强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总是善于把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认识发展问题,科学认识国际形势中的中国因素和国内形势中的国际因素,统筹好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从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经验,站在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制高点上,全面审视发展问题、深入思考发展思路、切实制定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发展着力点的新的发展观,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世界眼光。

一、创新是全球发展的“风向标”,是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

世界近现代史告诉我们,创新是引领各国竞相发展、“各领风骚”的源泉。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更加迅猛,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所以,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也是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所在。正因为如此,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联合国发展规划委员会副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提出这样的观点,即传统意义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很可能会被“富有创新力”和“缺乏创新力”的划新分方式所代替。

将创新发展放在新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并强调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是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精神状态,从而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不断迈向中高端水平。

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为新条件下的发展提供正确指导。要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促进创新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我国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创新实力。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同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存在差距。所以,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既有利于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总而言之,必须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二、协调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关键要看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所谓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而不是单方面、某个领域的实力。因此,着力提升综合国力,必须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通过推动各领域发展凝聚起强大力量。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也是着眼于解决我国发展存在的困难,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导致在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较多。如果不加以解决,“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中等收入陷阱”就会难以跨越。此外,国际社会在总体上高度肯定中国的发展,但也出现了“威胁论”“崩溃论”等杂音,需要我们予以应对。

在实践中推动协调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特别是紧扣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切实调整比例、补齐短板、优化结构。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推动协调发展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比如,要认识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都在金融监管体制上进行改革,着力维护金融稳定。我国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又要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建立健全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绿色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美丽中国”是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力量

绿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地球村”的安全屏障,但“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是发展始终面临的矛盾。当前,全球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特别是大气、水、土壤的污染日益严重,成为人类社会的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就我国具体实际来说,经过长期的粗放式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和隐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只有把绿色摆在重要位置,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认识到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坚持绿色发展,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与提高生活水平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换言之,不仅要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而且要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生活高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四、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应有之义,是拓宽中国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世界作为参照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坚持在全球范围谋篇布局,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立了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体系,并积极借鉴各国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的有益成果和经验,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形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而中国继续发展也需要世界的局面。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新形势下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致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要继续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强化其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协调发展、金融业合作及贸易投资等双向开放合作。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还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引导全球经济议程,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2015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首个由亚洲发展中国家共同发起并主导的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其宗旨就是通过贷款、担保、股权投资等多种金融工具,致力于亚洲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繁荣。这是中国携手国际共建与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坚持走大开放、大融合、大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

五、共享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立足点

坚持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共享也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必然要求。“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深刻把握世界格局变动,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所以,中国不仅坚持开放的发展,而且倡导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既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合作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整个世界,如果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势必出现种种矛盾。

为了世界各国的共享发展,中国一贯坚持共赢互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搭建国际合作的舞台,不会与其他大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更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在我国发展取得成就之时,有必要适度扩大对外援助规模,完善对外援助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免费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经济政策等方面咨询培训,扩大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防灾减灾、环境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减贫等领域对外合作和援助,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力度。

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不是在“穷大方”,而是自古以来就奉行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之理。比如,对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免除债务和无偿援助,且不附带任何条件,不仅有助于这些国家减少贫困和改善民生,而且有利于中国与受援国进行经贸合作。更何况,这也充分体现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而是“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致力于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