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敦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2018-01-12 22:38:35杨英伟
关键词:太极图周敦颐伦理思想

杨英伟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作为宋代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作为湖湘文化的开创性人物,“周敦颐在宋明理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被誉为理学开山。然而人们提起他的思想,往往沿袭宋代朱熹的看法,多讲《太极图》和《太极图说》中对宇宙生成图式的演化和说明。”[1]后来的研究者基本也是沿着其理学——太极思想这条轴线进行研究。然而,周敦颐的思想也包含宇宙观、立诚等朴素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并对胡国安、张拭、朱熹、王夫之等湖湘文化代表人物产生过巨大影响。时至当下,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研究周敦颐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涵与特征

“近代以来,有关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理学、特别是道德伦理思想得到我国教育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2]周敦颐秉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思想,在其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将儒家学说的生态伦理观念与宇宙本体论的思想体系相结合,为其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前者主要讲宇宙论,“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宋史·周敦颐传》)后者讲人性与道德,并谈及政治论、个人修养方法等。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融合在其宇宙论中,其宇宙生成论虽然看似朴素简单却自成系统。如其所言:“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极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3]其宇宙“生成之道”,是由“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等概念组成的范畴系统。在此系统中,宇宙是循环的,“太极、阴阳、五行、万物”是生生不息的,又是循环往复的。“无声无臭”、“冲漠无肤”的太极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在这种“动静”推动之下,分化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聚合变化又生出“五行”—金、木、水、火、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之后,五行之间相互相生,阴阳之间交感冲突。于是“二气五行,化生万物”,最终五气四时顺布,万物生生又变化无穷。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相互转化、往复循环却优美和谐的宇宙图式,从而完成了生态伦理观与宇宙观的建构。

(二)立诚至善的人生观

在《通书》中,周敦颐提出“立诚”的思想,论述人生观和人格修养方法,这是其在《太极图说》中探讨宇宙万物生成的落脚点与终极目的。周敦颐讲宇宙万物生成的目的在于探讨人性与修养,与“无极太极”的宇宙说相对应,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的人格目标。在《通书》中,“诚”是天人合一人性思想的根本,“诚”是用来来与“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说相互对应的。作为儒学大家,他将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与大自然的“五行”水火木金土相提并论。万物在“太极一阴阳一五行一万物”的生成图式中究其本性,人也一样有其人性。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把人的最高标准立为圣人,圣人必须是与天地合德,与太极为一的,这就达到了他心中“天人合一”的终极目的。在《通书》中他是这样论述的:“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禹。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3]周敦颐结合《周易》描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演化规律。他认为,“诚”在宇宙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发源,在世间万物生成之时就已经确立,至善是贯穿整个过程的中心。因此, “诚”就是天人的合一,道德性命之根本,至纯至善之本性。周敦颐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主静立人极”,把圣人当作做人修养的最终目标,把“主静”当作修养的方法,以诚为最高道德。

周敦颐作为宋代理学的开创者,他以《太极图说》为理论基础,从宇宙本原来探讨万物生成与生命之源,在《通书》中以“立诚”为标准,来探讨人生观和修养,建立起了一套独特的伦理体系,在一个新的研究视域开拓了宋代时期新儒学的复兴与发展,也为儒家伦理思想体系找到了宇宙论的哲学基础。他以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为目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了一种生态伦理意味。正因为如此,其生态伦理思想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为儒家学说服务的,并非今天所说的独立学科思想,不能拔高;二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他的阐述相对之前的天人合一思想要具体,无论是“太极”,还是“五行”,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但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辩证色彩;三是启发性的,在其和谐立诚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宇宙化生、万事万物都与人的生成相辅相成,要人以天地为榜样,追求圣人的境界,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些理论是有积极意义和启发性的。

二、传承与突破

周敦颐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扬,同时也有突破,尤其对于湖湘文化影响很大,丰富和扩展了湖湘文化内涵,为此后湖湘文化的勃兴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思想最为突出,例如道家的“道法自然”,佛教的“众生平等”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传统中国哲学中富有启发性的智慧成果,面对困扰当今人类的生态问题,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现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对东方思想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述。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非常值得发扬光大,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4]周敦颐正是传承了这种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太极图说》主要论“天”——宇宙,是其整个学说与立论基础,而《通书》主要论人,则是其思想主旨所在。尽管二者的论述各有侧重,却又相辅相成,其归旨便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其在《太极图说》中说:“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凶’。”他认为圣人与天地融合才是完美的,符合道德的。人只有把自己融于万物,融于宇宙自然之中,才能无处不“明”,无处不“序”。“主静立人极”的修养境界便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二)突出人的作用与人格修养

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各学派各有侧重。对于道家而言,则更看重“自然”的一面。老子最著名的阐述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十六章)“在道家思想文化中,“道”是作为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源存在的。”[5]对于主流的儒家而言,更看重“人文”的一面。孔子在《易传》中曾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阳;立地之道,日柔刚;立人之道,日仁义。”(《说卦传》)在此,孔子以天地人“三道”作为“顺性命之理”,认为可以依此建立有秩序的体系。但其重点在人,为其儒学“仁义”思想服务。周敦颐作为儒学大家,非常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人格修养的重要性。他在《通书》说:“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3]认为人学习圣人,提高人格修养,关键在于心要纯,清除杂念,才能达到无欲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重在人而非自然,在安泰自足的心境中去迫求美满的人生,也是对传统儒学的传承。

(三)对湖湘文化的影响与突破

周敦颐开创了湖湘文化的理学思想,其生态伦理思想是湖湘文化重要的思想渊源。对胡国安、胡宏、张拭、朱熹及王船山等湖湘名人思想影响很大,周敦颐的生态伦理思想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宣扬得以传播。一是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色彩,影响很大。之后的很多湖湘名人观察世界、考察世界能从现实出发,不务虚不空谈,使经世致用成为湖湘文化的显著特征。张拭这样评价周敦颐:“于千载之后,独得微旨于残编断简中,推本太极以及阴阳五行之流布,人物之所生化,于是知人之为至灵,而性之为最善,方理有其宗,万物有其则。”[6]对周敦颐和谐立诚生态伦理思想可谓推崇备至。王船山也肯定了周敦颐提出的“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理学观,坚持认为周敦颐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曾说:“赚溪周子首为《太极图说》,以究天人合一之原,所以明夫人之生也,皆天命流行之实,而以其神化之粹精为性,乃以为日用事物当然之理,无非阴阳变化自然之秩叙而不可违。”[7]继承和发展了其生态思想中的朴素辩证法。二是立诚至善的人生观对后世影响巨大。朱熹在岳麓书院著书立说多年,深受周敦颐的影响,通过对周敦颐的《太极图》以及《太极图说》的整理修正,提出:“自非圣人全体太极有以定之,则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人极不立,而违禽兽不远矣。”[8]认为学习圣人,培育至善的人格修养是重要的。此后的王船山、曾国藩等很多湖湘名人都注重自身人格修养,以“圣人”为榜样,从而立功立身立言,以达到完人的境界。三是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也丰富和扩展了湖湘文化内涵,对当今湖南的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有益的启示。“由于湖湘文化到了近代依然侧重于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而相对地轻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湖南人急功近利,缺乏对人的终极关怀,以及过于强调经验的作用,忽视了理论的建构。”[9]周敦颐生态伦理思想既有对自然的关注,又包涵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于研究当下湖南经济、生态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现代意义与启示

生态伦理文明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统一的,人通过后天的科学教育和人格修养,懂得在生产过程中尊重自然,生活方式中顺应自然,消费理念中保护自然,以健康、生态、美丽为目标,遵循绿色、低碳、可持续性的的生态规律,实现生产与生活、生命与生态都美好和谐的生态理想。这跟周敦颐的生态伦理思想不谋而合,周敦颐的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生态理论重要的思想资料,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意义和有益的启示。现代生态文明理论正是在传承包括周敦颐在内的诸多大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而得以发展的。

(一)建立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讲“无极而太极”,讲“阳变阴合”,讲“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讲“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3]建立由“太极”(无极)到“物”到“五行”到“阴阳”的无限循环模式。这种和谐统一的宇宙观、自然观,正符合党和政府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习近平站在统筹全局的战略高度,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联系在一起的有机体。”[10]党的十九大强调了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内涵,并进行了新的阐释与升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可见,生态文明已经作为基本国策与千年大计纳入到了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它有三个要义,其一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谐即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共生即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并将生态文明做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对生态文明的建设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二是从生命平等的角度强调生态理念,青山绿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国策得到强化。其三是从系统治理、保护制度、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了具体规划,是对生态文明战略任务的新部署,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而周敦颐的生态伦理思想的要旨就是和谐统一,万物是和谐的,共生的,也是相互依存与循环的,这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当前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周敦颐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促使我们深入反思经济过热发展模式的危险性,为确立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二)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周敦颐生态伦理思想突出人的发展:“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矣乎!”[3](《周敦颐集》卷二)其认为人的杂念、欲望过多容易进入邪道,从而产生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学习圣人是必要的,通过使人无欲达到人格修养的目的。无欲可保持心中虚静,即平和的心境;平和的心境可保持头脑明白透彻,即思想豁达;思想豁达才能变得明智和通达。能达到“静虚动直”、“明通公溥”的人,才能保证其思想到行动是立诚至善的。这种崇高的道德情怀与今天的道德伦理观是极其符合的。十九大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是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关系的新思路,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的过程中,要坚持人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反思人的观念、提升人的素质、改变人的行为,教育是转变观念的关键。”[11]其一,必须认识到,在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必须是和谐的,人既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也应承担起对大自然的责任。人,作为高等存在物,是有意识、有思维,能理性思考的,能够把握人与自然的相处规律,能预导二者的发展与未来。在二者的关系中,人是主导者而非破坏者。其二、培养全社会的生态责任意识,提高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培养合理利用、取之有度的责任意识,认识到过度开发、挥霍浪费是不道德的,对于大自然也应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其次,要懂得循环利用的生态伦理意识,这是周敦颐给予我们有益的生态启示。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掌握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的能力,做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第三,提高道德水平,转变生活方式。要认识到金钱至上、物欲膨胀的观念是错误的、落后的,是恶的。保持平静的心态,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环保的,这正是周敦颐生态伦理意识的积极意义。

周敦颐“将天道与人道贯通一体,在追求圣人境界的同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论证,表现出一种生态伦理意境。”[12]作为宋代理学大家,其生态伦理思想上既秉承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又开启了张载、朱熹、王船山等大家的生态伦理智慧,其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其生态伦理思想中的和谐宇宙观、立诚人生观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以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有益的启迪。其作为湖湘文化中的思想集大成者,对于研究湖湘文化的生态思想乃至当下湖南经济生态的发展,都是一个极好的时代命题。

[1]刘宗贤.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J].齐鲁学刊,1996,24(5):79-84.

[2]陈坤,李佳.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理学心理学思想述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23(5): 22-26.

[3]周敦颐.周敦颐集[M].梁绍辉,徐荪明,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7.

[4]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中国气功科学,1996,3(4):14.

[5]陈红兵.试论道家道教生态思想文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7(1): 73-86.

[6]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9]周秋光.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与历史缺陷及现实价值[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0(3):50-59.

[10]王越芬,张世昌,孙健.习近平生态思想演进论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6): 1-4,14.

[11]丁露,蔡晓良.生态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与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5): 6-9.

[12]洪梅,李建华.周敦颐的生态伦理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1): 66-69.

猜你喜欢
太极图周敦颐伦理思想
早春
世界文化(2022年4期)2022-05-20 22:47:56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太极三部曲Ⅱ·太极图
摄影世界(2021年12期)2021-12-09 09:09:38
周敦颐赏莲图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伙伴(2018年1期)2018-05-14 21:13:05
八卦图
小康(2017年8期)2017-04-21 22:45:49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7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20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