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气血学说在临床的指导

2018-01-12 14:09:58余江维余国君曲江凤
关键词:黄帝内经脏腑阴阳

黄 玮,余江维*,余国君,曲江凤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基金项目: 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构建中医气血辨证智能化诊断逻辑体系研究及其科研教育学意义(黔省专合字(2012)47号);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中医气血辨证的形式化、智能化诊断规则研究(黔科合中药字[2011]JKZ7038号)

通讯作者:余江维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气血的改变以及脏腑的功能与疾病紧密相连,气血的功能出现改变也能反映出脏腑的问题,因此我们从气血的方面进行辨证,可以掌握疾病的整体概况,调节气血就可以改善脏腑的功能,以便达到治疗疾病的目标。

1 气血是人体生命之本

气血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气血状态决定着人的组织生理状态,如“气血盛则通髯美长……气血皆少则手瘦以寒”(《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气血的关系涉及健康与疾病的转化,如“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灵枢·调经论》)[1]。

2 指导治疗疾病

调和气血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内经》首立调和气血,气血理论导源于《内经》,调和气血作为治疗原则在《内经》中己经明确提出。治病求本,本于正气,关键在于疏其血气,令其通畅调达,而致于正常。因此,调和气血是治疗百病皆在调气血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治则的核心内容[2]。

3 临床指导治则、指导用药

《黄帝内经》经常通过病因、病机、症状和脉象等综合判断疾病的情况。又因为脉为血之府,因此,许多疾病可以从脉象上反映出来,因此从气血方面对于诊断疾病有很大的意义。在确定治则、指导用药有一下几个方面:

(1)调节法:调即调节缓和,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只要是阴阳气血失调,寒热虚实相杂,表里内外不和,都可以用调节法。

(2)补益法: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但补法又有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不同。注意,当大剂量的补益药物的使用会导致人体上火。

(3)泻法:这个方法运用于里实证。《素问·调经论》说:“气有余,则泻其经隧……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与内”泻法在具体应用时,还须注意次序先后,有时需结合其它治法。

(4)温经法:此法有助阳疏通血脉的作用,在虚寒的情况下用之相宜。同时我们在临床上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4 针灸治疗疾病

针灸是是祖国的传统的特色治疗方法,通过针灸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气血阴阳的协调,以下从病位和病性两个方面来探讨。

4.1 通过病性辨别其阴阳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方”。在辨别疾病的病性时候,通过是否是脏腑病来辨别其阴阳的属性,同时选择的雪舞应该和刺法相结合。

4.2 通过病位而知其经脉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达到调节脏腑气血平衡的功能。《黄帝内经》中提到: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疾病的病位而找到其所在的经脉属络,并配合补泻的针刺手法,配穴方法等来调节人体脏腑的气血。

5 对中医伤科学的影响

气血和伤科的关系很密切,当人体受到外力损伤后,常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 瘀血等。所以中医伤科学在治疗上,以调气血为主。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原动力,气行则血行;瘀血不除去,新血不生成,祛瘀是治疗瘀血的关键[3]。《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因此,肝血得以濡养,筋膜则灵活自如。可见在临床指导伤科学,我们应该积极运用活血化瘀、理气活血等调节气血的方法来治疗疾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判断疾病的预后

人体气血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因此通过观察人体的气血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灵枢·五色》指出:“察其泽夭,以观成败”。人体的面部气血可以反映出人体脏腑的精气,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平常时,气血和形体相应,故能相得而生,反之则病。“形气相失,说之难治,色夭不泽,说之难已”。可见气血在判断疾病的预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中起了关键性性作用,对临床的指导也有重要意义[4-5]。

7 总 结

总上所述,气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辨证施治,祛病养生的理论依据。故研究气血对于发展中医学,丰富其科学内涵,指导临床实践,判断疾病预后很有意义,我们还要不断的探索和挖掘、发展和完善气血学说。

[1]张维波.《黄帝内经》气血经络概念解析[J].中国针灸,2013,33(08):708-716.

[2]李万斌.百病皆在调气血[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3]郭 勇.郭振江筋伤调治气血法学术经验初探[J].北京中医药,2011,30(8):588.

[4]桑 曜,黄永昌.《内经》气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J].甘肃中医,1998,(03):4-6.

[5]王大仁.气血理论的现代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2,(01):46-49.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脏腑阴阳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服药先分阴阳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2-13 16:31:58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Special Focus(2017年3期)2017-07-03 13:06:23
法于阴阳
旅游(2016年12期)2017-05-09 06:51:30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