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莉
(重庆市巴南区一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眼科,重庆 401349)
细菌性角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角膜上皮缺损及缺损区下角膜基质坏死的化脓性角膜炎又称细菌性角膜溃疡,是最常见的角膜炎之一。角膜炎是我国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角膜炎、外伤性角膜炎、免疫性角膜炎、营养不良性角膜炎,其中以感染性角膜炎最为常见。
角膜炎常见的症状:眼痛、畏光、流泪、伴视力下降。角膜炎按病理变化分为四期:浸润期、溃疡形成期、溃疡消退期、愈合期。
本科采用自制血清辅助治疗1例难治性角膜溃疡,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82岁,因“右眼卡痛10天,加重3天”门诊以“右眼角膜溃疡,左眼下睑倒睫,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于2017-8-23收入我科。1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发红、卡痛、视物不清,伴眼胀、畏光流泪及睁眼困难,不伴同侧头痛及恶心呕吐。曾在外院门诊治疗,给予“左氧氟沙星眼液”点眼,病情未见好转,且逐渐加重,3天前自觉右眼卡痛加重,视力明显下降,故来我院就诊。入院时,体温36.5°C,脉搏94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30/88 mmHg,步入病房,听力基本正常,无家属陪同,右眼视力:0.12,左眼视力:0.04,眼压右眼:12 mmHg;左眼:13 mmHg,眼球运动自如,左眼下睑睫毛内倒,双侧泪器冲洗通畅,无分泌物,右眼结膜充血(++),左眼结膜充血(+),右眼中央角膜片状混浊溃烂,周围角膜混浊浸润伴广泛片状斑翳。入院后遵医嘱给予左氧氟沙星眼液点双眼4次/日,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液点双眼3次/日,静脉输入0.9%生理盐水100 mL加头孢唑林2 g 2次/日及0.9%生理盐水250ml加利巴韦林300 mg 1次/日,右眼复方托吡卡胺散瞳3次/日。并以中药辅助治疗,7天后停用抗生素头孢唑林,给予0.9%生理盐水250 mL加维生素C注射液1g/日及0.9%生理盐水250 mL加利巴韦林300 mg 2次/日继续治疗5天后,右眼角膜溃烂减轻。于2017-9-5遵医嘱给予自体血清点右眼,每2小时一次辅助治疗3天后,患者角膜溃疡修复,于2017-9-8治愈出院。
自体血清主要作用:促进角膜上皮修复。
具体方法:采集静脉血5ml,送检验科离心分离出血清,然后无菌操作下取出血清装入眼药瓶内,冰箱2-8°C保存3天,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掌握正确点眼方法[1]。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病人能得到充分休息、睡眠。由于患者年龄大、无陪伴照顾,为了消除患者的恐惧和陌生感,入院时详细向患者讲解住院环境及医护人员情况,由责任护士或实习生陪同患者做好辅助检查及就餐。向患者介绍同病室病友,互相交流,拉家常,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病房要适当遮光,避免强光刺激,病人外出应配戴有色眼镜,以减少刺激,保护溃疡面。
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角膜溃疡病程长,易复发,如果药物治疗不好易造成溃疡穿孔等并发症。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注意患者自觉症状,如眼痛、畏光、流泪等,以及视力,眼部分泌物的变化。
向患者讲解疼痛的原因,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帮助病人转移注意力。角膜炎早期,可用50°C热湿毛巾进行患眼局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刺激症状、促进炎症吸收,一旦出现前房积脓,禁止热敷,避免感染扩散。
3.4.1 向患者讲解正确点眼方法及重要性
滴眼药时动作要轻柔,不要压迫眼球,应将眼药滴入下结膜囊内,轻闭眼1-3分钟,不可用手揉擦眼球,严重病例,可30 min点一次,不同眼药要交替使用,待病情控制后,可逐渐减少滴眼次数。白天滴眼药,睡前涂眼膏。
3.4.2 按医嘱使用散瞳剂
防止虹膜后粘连而导致眼压升高。使用散瞳剂后嘱患者用手指压迫泪囊部3-5分钟,避免眼液流入鼻腔被鼻粘膜吸收而至中毒。
过劳、饮酒、日光暴晒、紫外线照射、角膜创伤、发热及免疫力功能低下为常见复发诱因。告诫患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及新鲜蔬菜。维生素C和维生素B有助于溃疡的愈合。勤洗手,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患者吸烟史60年,平均每天1包,向患者讲解吸烟的利害关系,告知患者戒烟越早越好,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因为吸入的一氧化碳会竞争性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携带氧能力下降,影响伤口愈合。应利用转移疗法、音乐疗法、使患者戒除烟瘾[2]。
1周来院复诊,防风沙日晒,均衡膳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辛辣食物。勤洗手,勿揉眼睛,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有不适及时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
角膜溃疡多为复发性感染病例,治疗方案及原则为积极控制感染,抑制病毒复制,防止复发。研究发现自体血清中提取纤维连接蛋白滴眼,对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促进溃疡愈合,减少瘢痕形成,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1] 邹俊雅.自血疗法对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黑龙江医学》.2013.37(11).
[2] 张 靖.1例艾灸治疗创伤性伤口溃疡的护理[B].当代护士(学术版),2015,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