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钰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 新媒体具有传播的迅速性、方式的多样性、手段的兼容性等传播特点,其方式符合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易被大学生接受,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入、迅速有效地传播带来了机遇。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也是大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 由于教材编撰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周期性,教材往往不能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变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脱节。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类以思想养成为目的的教育而言,教材的滞后会明显降低理论知识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从而影响教育的有效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教育资源的更新明显加快。 教育社区、教育微博、教育群组等新媒体教育平台能够将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作为教育素材带入到教育过程之中,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教育平台即可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和内容,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更为新鲜的教育资源。 其次,新媒体具有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它能够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资源有限的困境,能够提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新学习资料,给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最大支持,使其教育资源更加鲜活,教育主题的时代性特点更为突出,为他们更好地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新媒体还打破了社会与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壁垒,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到校园活动与社会热点事件之中,在强化大学生校园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还将教育资源以小见大并扩展到社会领域,从而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维度。
新媒体承载着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内容,让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望尘莫及。 在传统课堂中,教育者一般是权威的理论传授者和思想发布者,他们较多采取“一刀切” “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很难顾及不同大学生的思想基础、接受能力和性格特征差异等方面,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大学生对于了解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兴趣并不高。 如今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和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如观看相关视频,经过全方位、多角度传递,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自然而然地领悟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并且能够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图文并茂的语境中感知教育内容,在形象生动的教育情境中升华思想。 另外,借助新媒体虚拟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沟通交流。 他们是一个拥有活跃思想的青年群体,关心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关注自我成长,表达观点的欲望强烈,但囿于教育体制,他们总是表现得内敛拘束。[3]新媒体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撇开了理念隔阂,消除了大学生的戒备心,使得大学生有更多的方式表达自己,因而增强了教育形式的生动性。 再次,由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教师和大学生可以摆脱以往教育主客体的限制,二者都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传授,也都可以对教育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这样就为传授者提供了下一步教育调整的意见和建议。[4]这种交互性可以是“一对一” “一对多” “多对一”,它提供的双向互动性使得交流更顺畅,教师了解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大学生也懂得了教师的逻辑方向,解决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即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大学生,而大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导致双方的交流和互动较少,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抑制他们对于知识学习的渴望。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平台,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狭隘概念,为教师和大学生提供了知识共享和交流互动的渠道,改变了教师和大学生之间不能及时沟通与交流的境遇。 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可以及时推送海量的学习素材,而大学生可以主动对这些素材进行浏览、选择和学习,也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观点见解,加强了双方的互动性,助力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借助新媒体平等性的特点,教师和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页、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样化方式进行交流,这种新型模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除了有助于大学生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也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轨迹,为进一步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基础。 另外,利用新媒体平台,大学生既可以在更多鲜活的正能量事例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洗礼,又可以在关注和参与大众对于负面事件的舆论中警示自我,加强自身反思,提高自身修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必须是主流的和严肃的。 由于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手段已经完全进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学习信息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它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的选择空间,但也会对其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和教育方式落后,主要采取的是“点对面”的线性教育模式,即以教育、说服和灌输为主,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教师掌控教育的全过程,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拥有较高权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思想和言论很难进入大学生的视野。 新媒体的发展为普通人收集信息和发布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这使得以往教师在知识储备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格局被打破,创造出了全新的教育环境,即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麦克风”,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5]借助新媒体广泛性的特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文化影响了更多大学生的成长,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可接触到的内容更加复杂,因此,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变得千差万别,在信息掌握方面变得独树一帜,在信息理解与接受方面变得与众不同,他们会自觉将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后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之中。 综上所述,教师权威的弱化和大学生个性的张扬成为新媒体去中心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把传统课堂当做主要阵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重大影响,以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师的尊重感和主导性被削弱与淡化,师道尊严趋向于边缘化、碎片化。[6]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新媒体走进了千家万户。 现有的部分教育资源由于规模过小,淹没在生活休闲和娱乐信息的海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阵地近乎拱手相让。 根据调查,排除考试、考查等压力因素,在半年内通过网络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的网民不足被调查数的10%。 通过和受调查者的访谈可以确定,“教育理论与其自身发展缺乏直接联系”和“受到新媒体内容娱乐化诱惑”是影响他们理论学习的主要原因。[7]新媒体内容娱乐化与注重规范性、稳定性、严肃性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统话语具有鲜明的差异,大学生沉迷于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的娱乐内容中,鲜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进行深度思考。 如果他们只是一味从这种娱乐内容中寻找简单、浅显的快乐,就会逐渐失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8]新兴的网上游戏、网络直播的出现也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带来了消极影响。 笔者作了关于大学生网络直播的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60名大学生中,42.3%的同学在课间休息时间段观看,27.7%的同学在上课时间段观看,80.9%的同学在晚上临睡前观看,这说明网络直播严重压缩了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间,并且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活跃期,极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因经历尚浅,往往不能辩证地看待所有问题,可能迷恋于网络游戏和直播中的不良内容中,此时若不及时正确地对其引导,大学生就可能被不良内容吸引,分散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注力。
在传统媒体时代,各国只能在相对封闭的境遇下对国民进行政治意识形态灌输,外来价值观的冲击相对较弱。 新媒体改变了这一局面,由于它的开放性特点,使各种价值观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传播到全世界任意一个角落,世界上处于对立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之间的地域屏障已经不复存在,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纷纷呈现在互联网上,既有资本主义,又有社会主义;既有个人主义,又有集体主义;既有激进主义,又有保守主义;既有无政府主义,又有新权威主义。 同时还有一些具有误导性的文化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种族主义等也在新媒体中被大量传播和宣扬。[8]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文化交流之名,行思想腐蚀之实,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或取消翻墙设置方便西方主流媒体进入大学生视野,或开通中文推特以哗众取宠的话题博大学生眼球,其目的都是向中国大学生宣扬其政治理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占领中国主流价值观阵地。[9]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低俗文化、浮躁文化也通过各种方式在网上肆意散播。 目前来看,大学生还不足以判断在新媒体中遇到的繁杂信息,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诱惑。 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他们很容易在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中动摇立场,不利于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应着力发挥新媒体平台的积极作用,树立新媒体导向思维,拓展新媒体应用模式,加强新媒体法治建设,建立利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新机制,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全时间与全领域的平台。 新媒体形成的虚拟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是大学生行为方式个性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语言表达时尚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为了积极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新媒体的发展规律,要重点利用新媒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树立新媒体导向思维,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10]要坚持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及时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在新媒体平台中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的运用与指导,运用多种模式吸引大学生进行参与、了解和学习。 具体来说,首先,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创建一批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宣传教育网站,及时添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会议视频,更新教育理念;设置网上问卷调查、开展关于教育理念的话题讨论,吸引和鼓励大学生进行参与,并根据大学生参与情况分析其思想特征与动态;其次,借助微博、微信和手机报强大的宣传功能,或借用生活中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发挥其榜样作用,或制作最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片,用真实的案例和最新的理论进行阐释,以此感化和教育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贯穿于其全部校园学习与生活中,但目前多数高校只是在大学生一年级与二年级进行理论课程指导,新媒体的出现可以弥补传统课堂之外对其进行教育的不足。 值得思考的是,先前已有部分高校在其校园网站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栏,但是从反馈情况来看,点击观看率较低,宣传效果并不理想。 原因在于大学生登陆校园网站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获取学校的相关内容与文件通知,查找与下载相关学习资料,少有观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栏内容,观看的大学生给予的反馈是: 此类网页“更新速度较慢、理论知识繁杂、表现形式古板”。 因此,高校应重视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栏网页,将显性教育转化为隐形教育,加强此类网页更新速度,将理论知识结合大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情景在网页中展开,运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知识跃然网上,增强其信息量,以吸引大学生进行观看与学习,消除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抵触心理。 其次,为了去除传统课堂教育给大学生带来的不适感,高校教师应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论坛、微信公众号相关留言等手段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根据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看法,及时更新与改进教学方式,运用平和的语言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轻松的环境下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媒体发展迅猛,但相关约束性立法还没有及时完善,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化,其漏洞与弊端已经凸显出来,包括利用新媒体进行诈骗以占领大学生意识形态高地、低俗信息传播以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碎片化传播以出现大学生认知偏差。 同时,新媒体的高速发展还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出现了价值观念的迷茫和错位等问题。 所以,为了规避这些消极影响,根本的解决之策就是要加强新媒体法治建设,创建文明与理性的网络秩序,以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 具体来说,一是要制定新媒体法律法规,健全网络立法工作,规范和制约新媒体行为;运用法律手段遏制不良网络信息对新媒体的渗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要提高政府对媒体的管理能力。 面对新媒体应该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比如删帖、设置关键词等。 对于新媒体宣扬的错误信息必须进行及时、准确地纠正,这样才可以营造健康的环境。 三是要加强监控和分析新媒体的内容,及时了解和掌握新媒体反映出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并适时开展舆论指导,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减少负面信息对其干扰和破坏,净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