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灵君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慢性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导致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传播途径为吸毒、输血、针刺等,该病可迫使肝脏慢性炎症纤维化及坏死,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2]。本文着重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认知程度、心理需求及护理对策,现分析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23~75岁,平均(52.75±12.76)岁;住院7~76天,平均(27.54±5.69)天。
①对所有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认知程度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自身差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宣教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相关知识,及时为患者解答疑惑,让患者正确认识慢性丙型肝炎的致病诱因、危害、治疗方法以及防护知识等,以此提高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认知程度。②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加以分析探讨,从患者心理情绪、性格特点、精神状态、生理情况等多方面制定相对应的护理对策。首先,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在治疗过程中是否有感到不适,有何需求,并针对患者的疑惑给予解答,尽量满足其提出的合理要求。其次,大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情绪低落,尤其是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患者,负性心理更为突出;再加上该病具有一定程度的传染性,导致患者更加自卑与敏感。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为其加油打气,鼓励同病房的患者进行交流与学习,适当收看电视、散步等,帮助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对80例患者在入院第1天以及实施抗病毒治疗1个月后进行心理状态调查,选取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3]进行心理评分,参考标准:正常:0~8分;存在抑郁症状:8~20分;轻度抑郁症:20~35分;重度抑郁症:>35分。同时采用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认知程度调查,正性回答为3分,负性回答为1分,不确定回答为2分,分数越高则代表认知程度越高。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入院第1d调查得出,所有患者平均抗病毒治疗认知程度为(11.25±2.17)分,经健康宣教后,所有患者平均抗病毒治疗认知程度为(26.35±3.05)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80例患者入院第1天及护理干预1个月后的HAMD评分分别为(45.46±5.73)分、(20.37±4.56)分,前后对比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
由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缺乏相关疾病知识,抗病毒治疗的认知程度较低,导致大部分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甚至产生不配合治疗、怀疑治疗效果等现象;同时,丙型肝炎病毒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所以,在给予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以及心理干预,以此提高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80例患者经健康宣教以及心理干预后,其抗病毒治疗认知程度与心理状态均有显著改善,表明在入院时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且对疾病认知程度较低。给予其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增加治疗配合度。原因分析为:健康宣教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向患者讲解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诱因、发展过程、治疗措施、治疗方案、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全面了解相关疾病知识,提高知识掌握程度,进而可增加患者治疗配合度。另外,心理干预针对患者心理需求给出合理心理疏导,护理过程中随时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关心鼓励患者,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负性心理,进而促进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由于受到时间与样本例数的限制,关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认知程度以及心理需求还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护理工作不仅需重视对症治疗护理,还应该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将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每位患者中,使每位患者均受益。通过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等措施来提高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认知程度、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对提高护理质量以及促进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1] 林 玲,吴艳丽,李 燕.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心理干预对策[J].吉林医学,2015,36(7):14
[2] 朱娅鸽,王 娟.慢性丙肝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认知程度、心理需求及护理对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4,6(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