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煜
(长春市双阳区医院,吉林 长春 130600)
胆囊疾病为常见疾病,该病临床种类较多,例如胆结石和胆囊息肉。大部分胆囊疾病患者临床常表现为腹痛和腹胀、不耐脂肪类食物;会出现间歇性右上腹不适,也会伴有右肩部散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胆绞痛,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1-2]。现主要分析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在复杂胆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进行胆囊切除术患者69例,观察组34例,男17例,女17例,年龄25~71岁,平均(45.39±2.45)岁;记性化脓性胆囊炎12例,急性坏疽型胆囊炎10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12例。对照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6~73岁,平均(42.97±2.73)岁,记性化脓性胆囊炎13例,急性坏疽型胆囊炎11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11例。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进行全切术,术前清晨禁止饮水和进食,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待患者入睡之后,取患者肚脐下10 mm开弧形切口建立气腹,保证气腹值合理,后放入10 mm 30°腹腔镜,剑突部位放置10 mmTrocar,之后在右锁骨中线和右腋前肋下放置5 mmTrocar,腋前线穿刺孔置入抓钳,之后固定好胆囊,采用电凝钩切除胆囊底部;右锁骨中线肋缘Trocar插入胆道镜;清洗胆汁,注入5%葡萄糖溶液冲洗,之后进一步观察胆囊情况,镜下观察胆囊大小和充血、肿胀情况。找出胆位置之后采用器械进行小心切除,切除完后送入冷冻病理学检查。临床医师要进一步确定胆囊切除情况,待全部确定之后进行止血和清除血块,并缝合伤口。
观察组患者采用部分切除,气腹设置合理,采用线钝性分离胆囊周围黏连情况,致密黏连也可采用电钩切开,同时要靠近胆囊,注意避免结肠损伤,出现胆囊充血和水肿时可先减压。显露出胆囊三角,对靠近胆囊壶腹位置切开上下边缘,推挤脂肪,出现渗血时可采用纱布压迫止血。采用生物吸收夹进行夹闭,纵向将胆囊前臂切除之后取出结石;环形切断胆囊颈,离肝约0.5 cm自颈底将胆囊前臂进行切除,保留胆囊床的胆囊后壁。显露出胆囊内腔同时辨认胆囊管口,确认是否有残留和借口嵌顿,在距离囊管0.5 cm位置切除胆囊,可用吸收线缝合胆囊管口。用生理盐水对胆囊进行冲洗,一直到液体呈现清凉,也可采用电凝灼烧破坏后壁粘膜,检查中无出血和漏胆。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观察指标其中包括: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进食时间、住院时间。
观察组手术时间(84.12±10.75)min、术中出血(46.21±6.24)mL、恢复进食时间(27.54±3.25)h、住院时间(4.25±1.11)d。
观察组手术时间(62.24±10.21)min、术中出血(87.35±12.41)mL、恢复进食时间(48.36±6.29)h、住院时间(7.29±1.12)d。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现在随着医疗水平持续发展,腹腔镜临床应用逐渐广泛。作为微创手术,切口小,对患者创伤小,可帮助患者提前恢复健康[3]。采用腹腔镜操作更容易分离,同时胆囊三角动脉以及胆管行走也更容易辨认,但对较为复杂的病情,会因为胆囊水肿和充血等情况,出现胆囊或肝脏不能良好辨认。因此治疗过程中,单纯进行胆囊全切除容易使得患者胆道出现损伤,进而出现出血,影响手术效果。研究发现,采用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流程更为简单,同时也可降低转开腹率,此种治疗方式优势明显。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采用部分切除术,可减低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有临床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在复杂胆囊手术中采用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