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束起搏临床应用进展

2018-01-12 11:57李乐张岩李永勤郑强荪
关键词:房室时限心室

李乐 张岩 李永勤 郑强荪

瑞士心脏病、解剖学专家 Wilhelm His Jr于1893年对His束(HB)的解剖进行了详细描述[1]。直到1958年,Alanis等[2]在离体灌注的动物心脏内用针形电极记录到HB的电生理信号。随后的研究中,Scherlag等[3]发表了使用血管内电极导管准确记录人类HB电活动的经验,这也促使了心脏电生理学的快速发展。Narula等[4]于1970年将多级导管置于三尖瓣隔膜上方的房室交界处,使在人体实施His束起搏(HBP)成为可能。长期研究均证实HBP可使病理状态的HB电传导正常化,但由于对HB疾病发生缺乏认知,且未建立规范的HBP操作技术,影响了其临床应用。时隔20多年后,2000年Deshmukh等[5]发表了永久性HBP在人体中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的开创性论文,他们在18例心房颤动(AF)和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中的12例中成功实现HBP,这为世界各地的临床医生树立了信心,寻求HBP作为右室起搏的替代方案。笔者就HB解剖学及HBP定义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HB的解剖组织学

1.1解剖学

HB是房室结的延伸,并进一步与左、右束支和浦肯野氏纤维网组成的心室传导系统相连接。总长约1.8 cm,自房室结前端向前行,穿过右纤维三角,并沿室间隔膜部后下缘前行,至室间隔肌部上缘分为左、右束支。Kawashima等[6]研究了105例老年人的解剖结构,发现了三种不同的解剖学变异:I型是最常见的解剖学模式,His束穿行于室间隔膜部,被一层薄的心肌纤维覆盖,但可以与周围心肌清楚区分,占标本的47%;Ⅱ型HB穿行于室间隔心肌内,并由厚心肌纤维隔绝,形态、边界与周围心肌难以区分,见于32%的样本;Ⅲ型HB裸露在心内膜的下方,没有来自周围心肌纤维的覆盖,占21%的样本。

1.2组织学

纵向解离概念由Kaufman和Rothberger[7]在1919年提出,即HB内纤维呈纵向排列,左右束支纤维可在HB主干内提前分化,并相互分离。Narula[8]在1977年证实了这个概念,他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和长HV间期患者的HB近端稍远位置起搏,导致QRS波变窄。El-Sherif等[9]在1978年发表了人类患病HB纵向解离的临床和实验证据,他们发现对于患有双重右束支和左束支传导阻滞、HV间期延长的患者,远端的HBP能够使QRS波时限正常化,继而他们在犬类模型中证实了这一结果,这些模型结扎间隔动脉后导致传导延迟和束支传导阻滞(BBB),并且在共同束支内部稍远端起搏,能使QRS波时限和传导时间正常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BB可能是近端HB疾病的表现,并且起搏HB共同束支可以恢复传导和改善BBB。

2 HBP定义和分类

广泛的讲存在两种形式的HBP:①选择性的夺获(selective-HBP),即起搏只夺获HB;②非选择性的夺获(nonselective-HBP),即融合了HB和HB旁心室组织的夺获。HBP不仅适用于希氏浦肯野系传导正常的患者,也适用于传导存在病变的患者,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希浦系病变,依据4种基本的判断标准[10]:①自身His-QRS间期(H-QRS)和起搏刺激到QRS时限(S-QRS)的关系;②在起搏电极上标测,有或无直接夺获局部心肌的电位;③QRS波时限和形态;④夺获阈值。将HBP具体分类如下:

2.1HBP在正常希-浦系统的情况

2.1.1选择性的 HBP ①S-QRS与 H-QRS相等;②刺激-局部心室除极时间(S-V)约等于HB到局部心室除极时间(H-V),两间期之间的差距应小于10 ms;③起搏QRS波形态与自身QRS波形态一致;④通常可观察到单一的HB夺获阈值。

2.1.2非选择性 HBP ①S-QRS间期常等于0,起搏刺激与QRS之间等电位线消失。若未产生提前的delta波,将可能出现S-QRS<H-QRS情况;②在起搏电极上局部心室除极电位与起搏刺激是未分离的,难于看到HB夺获的特征;③起搏QRS宽度大于自身QRS宽度。起搏QRS的整体电轴与自身QRS电轴相同;④通常会有两种不同的夺获阈值:右室肌夺获和HB夺获。在不同的起搏输出时会出现不同形态的QRS波。

2.2HBP在希-浦系统病变(HPCD)的情况

2.2.1选择性 HBP纠正 HPCD ①S-QRS≤ H-QRS;②起搏时心室腔内图与基线形态不同是由于局部刺激纠正了BBB;③起搏后QRS波将会窄于自身有BBB时的QRS时限,BBB可以部分或全部被纠正。在HV阻滞的患者,起搏后QRS波将窄于自身下传后的QRS波或逸搏;④HBP将导致2种不同的夺获阈值,夺获伴或不伴BBB正常化。

2.2.2非选择性HBP纠正HPCD ①S-QRS间期短于HQRS间期,起搏刺激点和QRS之间等电位间期大部分情况下为0;②起搏刺激直接夺获局部心室肌产生电位,且与刺激间无分离;③起搏QRS间期常窄于自身QRS波;④可观察到典型的3种夺获阈值,非选择性HB夺获伴或不伴BBB正常化,及仅有心室夺获。

2.2.3选择性HBP没有纠正BBB ①S-QRS间期通常等于H-QRS间期;②HBP电极局部心室电位将与起搏脉冲分离,S-V通常等同于H-V;③起搏后QRS宽度与自身QRS宽度相等;④仅有单一的HB夺获阈值(HB合并存在BBB)。

2.2.4非选择性HBP没有纠正BBB ①S-QRS间期≤HQRS间期或为0;②局部心室肌除极电位直接由起搏刺激夺获所致;③起搏后QRS波宽度会比自身QRS宽度大;④通常可以观察到两个夺获阈值(HB合并BBB的阈值,只夺获右室的阈值),心室夺获阈值可能会高于或低于HB夺获阈值。

3 HBP的临床优势

3.1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动过缓常具有传统起搏指征,HBP研究也大多在此类患者中进行,尤其是对于存在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或潜在心衰危险因素、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AF伴缓慢心室率、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和左、右束支阻滞伴心衰等。2011年Kronborg等[11]报道了32/38例AVB合并窄QRS波(<120 ms)、左室射血分数(LVEF)>0.40的患者成功行HBP,结果显示HBP具有可行性且保留了LVEF和机械同步。2015年Vijayaraman等[12]发表了一项关于高度心脏传导阻滞患者的大样本研究显示HBP在84%的患者中(AVB患者中为93%,结下阻滞患者中为76%)成功进行,随访18个月证实HBP治疗AVB是安全可行的。而Vijayaraman等[13]在2017年发表的一项连续观察5年的研究中得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P)相比,HBP起搏诱发心肌病和患者死亡或心衰再入院率显著减少,且临床结果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需要>40%心室起搏的患者中。我国王娜等[14]对63例(AF伴缓慢心室率24例,完全AVB 39例)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89.6±10.4ms)患者行 HBP手术,成功率为79.4%(50/63),其中AF伴缓慢心室率患者的成功率为91.7%,完全AVB患者的成功率为71.8%,术后不同时期随访,HBP百分比平均大于99%,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无起搏导线移位,无HBP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证实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中进行HBP可行性好且术后起搏安全稳定。

3.2HBP+房室结消融治疗AF合并心功能不全

对于AF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无论选择双心室BiV起搏还是RVP都不是最佳的生理起搏方式,而采取房室结消融后行HBP的治疗方式,可规整心室率并生理性重建双心室同步起搏,进而改善患者的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2004年Deshmukh等[15]在PACE上发表的成功实现39/54例慢性AF伴心功能不全患者(LVEF为0.23±0.11、持续性 AF、QRS时限<120 ms)的 HBP,并进行了房室结消融,随访了42个月显示HBP是安全有效的,与RVP比较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指标和血液动力学参数。我国一项最新前瞻性单中心研究[16]纳入了52例症状性AF合并心衰患者,共42例[包括22例射血分数保留(HFp EF)和20例射血分数下降(HFr EF)的心衰患者]成功完成房室结消融后 HBP,平均随访20个月后发现患者LVEF(从0.45±0.15至0.60±0.10,P<0.001)、LVEDD(从55.8±8.1至50.6±5.4)及 NYHA心功能分级(HFp EF从2.7±0.6至1.4±0.5,HFrEF从2.9±0.6至1.4±0.4)与基线值相比明显得到改善,且1年后应用利尿剂的患者数量显著下降(P<0.001)。

目前的小样本临床研究结果均证实HBP加房室结消融治疗可有效的控制心室率并改善AF伴心衰患者的预后,且对于HFpEF和HFr EF的心衰均有改善作用。尚需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证实。

3.3HBP应用于需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 BiV起搏的CRT对左室(LV)功能和室间传导延迟尤其是LBBB患者被证实是有用的[17]。然而,CRT BiV起搏并不总是可行的,无反应者的比例仍然很高。Ploux等[18]研究表明,BiV并没有消除LBBB引起的激动不同步现象,而且它导致左室激动时间的缩短,仍然显著长于正常的QRS波时限,这提示CRT有很大的改进之处。HBP在具有BBB以及房室结内传导阻滞的患者已经被临床研究证明是安全有效的,与使用BiV CRT的区别在于HBP实现了真正生理意义上心脏再同步化。多中心研究证实[19-20]HBP通过激动远端传导纤维有相当比例可以纠正希蒲氏传导病变,且疗效不劣于BiV起搏,使QRS波更窄或接近正常化。Barba-Pichardo等[21]在2013年选择了16例CRT或者CRT除颤器(CRT-D)无反应,左室电极植入失败的患者行HBP,9例植入HBP成功并纠正了完全性LBBB,随访(31.3±21.4)个月,心功能指标包括LVEDD、收缩末径、射血分数和NYHA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有所提高。2015年,Lustgarten等[22]对29例患者[28例伴有LBBB,平均QRS波时限 (169±16)ms]随机行HBP及BiV起搏交叉对照研究,每6个月交替起搏模式,其中21例表现为激动同步(QRS变窄),HBP后QRS时限缩短至(131±35)ms,在随访1年后观察到,与基线比,LVEF、NYHA分级,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在2种起搏模式下都显著改善,表明HBP和传统CRT治疗对于生活质量、射血分数的获益相似。Vijayaraman等[23]也提供了29/32例CRT成功的HBP患者资料,其中14例为经冠状静脉窦左室导联失败,9例为初始HBP(房室结阻滞),其中7例HBP+左室起搏,2例HBP由于常规CRT无反应,随访结果是平均QRS波时限缩短,LVEF及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明显。

据目前共识建议[10]在BiV起搏失败,或优化的BiV起搏后仍无反应或低反应的患者,可考虑将HBP作为理想的备用选择。短期来看,HBP作为CRT一线治疗,电学和临床结果非常令人鼓舞,但仍需更多的数据来判断这些患者的长期预后。

4 HBP的可行性

4.1HBP手术成功率

HBP的手术成功率从最早的65%(未使用递送鞘和HB标测导管)到如今高达85%~90%(使用新型工具)。Barba-Pichardo等[24]描述了182例AVB患者的HBP经验,他们用电生理标测导管标记HB后使用了一种主动固定导线(Tendril型号1488T和1788TC,St Jude,Sylmar,CA),65%的患者成功实现了HBP。Zanon等[25]报告了运用Select Secure Medtronic输送系统,行HBP 307例(28%选择性HBP和72%非选择性HBP),成功率为95.5%。Vijayaraman等[13]报道了HBP在94例(80%)连续患者中有75例成功的经验。

4.2HBP长期安全性

尽管HBP阈值一般较高且R波感知较低,但多项研究报道长期随访的起搏阈值总体稳定。Vijayaraman等[13]报道了植入时HBP组的起搏阈值高于RVP组[(1.35±0.9)V vs(0.62±0.5)V,0.5 ms脉冲持续时间,P<0.001],5年随访期间起搏阈值可保持相对稳定,有小幅上升但不显著(1.35 V vs 1.62 V/0.5 ms)。Zanon等[25]报道的307例患者中有相似的发现,与非选择性HBP比较,选择性HBP具有显著更高的阈值(2.5 V vs 1.3 V/0.5 ms),较低的感知波振幅(3.4 m V vs 11.3 m V)(均为P<0.001)和较高的阻抗(P=0.008),在2年的随访中,组内起搏阈值和R波感知未见变化。

4.3导线的稳定性和脱落率

根据现有数据,HBP导线脱位率并不显著高于常规。Zanon等[25]报道在(20±10)个月的随访期间,导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6%,有10例阈值升高超过5 V/0.5 ms,2例感知低于2 m V,1例电极脱位,其中导致2例电极重置,对此通过提高输出电压或将起搏改为右室备用电极而得到解决,总体长期安全性可接受。在Sharma等[26]的系列研究中报告了75例成功HBP病例中,3例出现导线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出现失夺获,1例阈值超过5 V/0.5 ms,对照RVP组中出现2例导线脱位。

5 HBP局限性

当前HBP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约10%~20%的病例中无法标测到HB,且在HB和HB旁电极导线的放置固定是相对困难的,三尖瓣的活动又可加大了电极导线的不稳定性。其次,HBP高的刺激阈值,较右室起搏需消耗更多电量,因此电池寿命较短,感知不良还可能会出现交叉感知或感知到远场电位。另外HBP虽被证实对HB内传导阻滞患者都是有效的,但仍有可能出现起搏阈值升高而失夺获,长期安全性有待证实。

猜你喜欢
房室时限心室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预激双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1∶2房室传导1例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基于ETAP软件的反时限定值分析
一度I型房室阻滞偶伴房性早搏未下传1例
平行时空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
时间轴说明16种英语时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