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秋荣
(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 包头 014060)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为脑血液循环障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共济失调、恶心呕吐和发作性眩晕等为主要表现,需尽早治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本研究探讨了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观察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104例,根据干预方法分对照组、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男性、女性各有28例、24例,年龄45~75岁,平均(58.73±5.21)岁。观察组男性、女性各有29例、23例,年龄46~75岁,平均(58.13±5.56)岁。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50021321,天圣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进行治疗,每天100 mg口服,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国药准字H20143339,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每天20 mg口服,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比较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红细胞变形指数、眩晕评估量表分值。
显效:症状消失,彩超检查血管流速增加大于15%;有效:症状缓解,彩超检查血管流速增加1%~15%;无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1]。
两组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均使用SPSS 17.0软件统计,P<0.05为统计学差异显著。
观察组患者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2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5.00%;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
治疗前两组红细胞变形指数、眩晕评估量表分值无显著差异,对照组分别为0.56±0.22分和23.31±3.12分,观察组为0.54±0.21分、23.32±3.12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变形指数、眩晕评估量表分值0.95±0.31分、55.31±8.03分比对照组0.78±1.24分、42.01±3.12分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发生和颈椎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所致椎动脉狭窄或受压导致椎动脉血流受阻,引发血管痉挛缺血相关,患者血液黏度增加,血小板聚集,脑灌注不足[2-3]。阿司匹林为常见血小板抑制剂,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间接影响前列环素、血小板血栓素形成,从而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有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加速血流速度,缓解眩晕症状[4]。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红细胞变形指数、眩晕评估量表分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变形指数、眩晕评估量表分值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缓解眩晕症状,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