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凉山行的多重启示

2018-01-12 05:59:50王石川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三河绣花凉山

今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三年决胜期的第一年,以凉山脱贫为切入点,以总书记指示为方向,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我们将在脱贫攻坚中取得更耀眼的成就

“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2018年2月10日至13日,农历戊戌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这是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考察活动。同时,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坚持的春节慰问活动。从甘肃省定西市元古堆村,到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爱民社区,从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到四川西昌三河村、火普村……这几年,每到春节前夕,总书记都会深入最基层访贫问苦,践行“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这是一次“赴约”。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谈及凉山脱贫动情地说:“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绝大多数去过了,还没有走到的吕梁和凉山会尽快去。”“去年媒体报道了凉山州的悬崖村,看到村民和孩子们长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短短两句话,可深切感受到总书记的情怀。时隔不到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赴凉山,用脚步践行承诺。

四川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也是全国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到2017年,全州17个县市中,多达11个贫困县,仍有1618个贫困村,52.83万贫困人口。

凉山脱贫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党和政府并不因脱贫难而当甩手掌柜,而是坚决把这个最难啃的扶贫“硬骨头”啃掉。总书记凉山行,就传递了这个信号。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总书记凉山行,带给我们哪些深刻启示?

其一,扶真贫、真扶贫的前提是访真贫。总书记所到的三河村、火普村,地处凉山深处,交通极为不便。且看媒体的描述:“7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坡陡弯急,车行近2个小时。”“翻过一座海拔3200米的山峰,汽车驶离省道,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开进大山深处,驶向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这段几公里的山路,习近平总书记乘坐的车辆颠簸摇晃了20多分钟。”

“工作要上去,干部蹲下去。”我们常说,接地气才能有底气。如果不真正深入最基层,怎能看到最真实的贫困情况?如果不走巷入户、上门下地,蹲田头、坐炕头,与贫困人口面对面交流,又怎么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正如总书记所称,“身临其境更有感触”。正是因为融入群众之中,深入百姓家中,总书记看到了不一样的情况,比如有个细节是,总书记询问一名村民,所建房屋靠近山坡,“太近了,会不会滑坡?”不到最基层,恐怕就难有这样真实的发问。

总书记曾回忆当年的工作状态,“当年天天和同志们在一起,一起聊、一起想、一起干,对乡亲们的喜怒哀乐都有直接的了解和感受,是很接地气的”。这为广大干部树立了标杆,千万不能拈轻怕重,千万不能一味坐在办公室里,千万不能离群众太远。进千家门、听千家言、说百姓话、办百姓事,才能有不一样的收获,正所谓“干部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群众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其二,扶贫需拿出“绣花”功夫。关于脱贫攻坚,总书记说过一个精彩比喻: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扶贫的“绣花”功夫体现在哪里?具体而言,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就好比如何穿针引线,全过程都要精准,要诀就是12个字: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

不同于一般贫困地区,凉山贫困有着独特的自身因素,因此,实现脱贫攻坚必须因地制宜,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一要搬迁安置,二要发展当地适合发展的生产项目。有些地方明显不适合人类居住,仍固守不放,的确难以如期脱贫,即便一时脱贫也可能再度返贫之中。

精准施策是“绣花”功夫的生动注脚,具体到凉山,“教育要上去”是总书记一再强调的重点。究其因,当地曾因频现辍学儿童,而为世人聚焦。扶贫必扶智,对于凉山来说更显急迫和重要。

一名村民告诉总书记,之前,家里人生了病,总觉得是有“鬼”作怪,不去看医生。后来在帮扶干部的教育下养成了爱卫生的习惯,从那以后,家里人生病就少了,还在村里的卫生评比中得了流动红旗。总书记接过话说,过去的确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这个细节耐人寻味,文化从何而来?推进教育是关键。

其三,脱贫追求效率,更追求效果。经过多年深耕,凉山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无视成绩。而具体到脱贫成绩,更应该问问贫困人口怎么说。

总书记与村民交流时,有一句话特别具有深意,“让贫困人口过得好,说好”。换言之,脱贫奔小康,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还不够,还应该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说好。由此,让人想到了总书记两年多前在贵州花茂村说的一段话: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当前,我国扶贫攻坚的成绩单鲜亮,举世瞩目,让脱贫人口都说好,更能彰显善治。

脱贫攻坚是一项浩大工程,多听听贫困人口怎么想,就能让扶贫政策发挥更大作用。多与民众互动,实现良性循环,脱贫质量就更有保证。脱贫是这样,其他工作亦是如此,体察民情很重要,倾听民意同样重要。“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必须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从总书记这些论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的群众观。

总书记凉山行,当然不止这些启示,值得我们品读之处尚多。“让贫困不再敲门,让美丽与富饶同在”,关心凉山脱贫,关注我国的脱贫大业。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到2020年只有3年的时间,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诚如斯言,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今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三年决胜期的第一年,以凉山脱贫为切入点,以总书记指示为方向,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我们将在脱贫攻坚中取得更耀眼的成就。

猜你喜欢
三河绣花凉山
三河羽扇
松鼠绣花
黄河之声(2022年12期)2022-09-27 14:48:02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0
江南绣花楼(组诗)
鸭绿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3:52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25 02:30:30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岜沙苗寨绣花女
金秋(2020年12期)2020-12-03 23:04:07
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立法”
人大建设(2019年6期)2019-10-08 08:55:44
凉山彝族口弦(之三)
音乐传播(2016年2期)2016-12-01 06:41:04
三河闸淹没式堰流水位流量关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