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杰 王翠翠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22)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外贸易自古兴盛,明州港蜚声世界,早在唐朝已跻身我国“四大港口”。千百年来在不断认知海洋、探索海洋的进程中,宁波地区产生了数量可观且极具样本意义的海洋类文献。本文将研究对象设定为产生于1911年之前由宁波籍人士著述,或内容主要反映宁波地区海洋(海岛)文明的文献。宁波地域的界定以当前行政区域为准。本文试从海洋史地、海外交通、海洋军事、海洋科技四个角度,对宁波古代海洋文献进行分类述考。不揣谫陋,就教于方家。
古代海洋史地文献主要指记录古代中国沿海(海岛)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海洋历史、地理、区划沿革、风土民情的文献资料。
黄维煊(1828—1873),字子穆,号洁如,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宁波开埠后,黄氏曾到琉球、日本等海外经商,开阔了视野。后在浙江镇压太平军战争中,参与谋划,授福建候补同知,获得浙江巡抚左宗棠赏识。1865年黄氏随左宗棠赴闽南参与建设马尾船厂。1873年正月赴任台湾海防同知,平粮价,兴文教,政声颇著。黄氏以实干著称,但“急于求治之心,不暇养生之计”,四十六岁即英年早逝。黄氏熟悉洋务,笔耕不辍,又喜读书,并治怡善堂藏书,收藏图书2300余种,有《怡善堂书目》一卷。天一阁藏有《怡善堂剩稿》。黄氏最值得称道的著作是《沿海图说》。
《沿海图说》,又名《沿海山沙水礁图说》,总图、分图共三十二帧,故也作“三十二卷”。是图勘测自同治五年(1866),时左宗棠创建福建船政,命黄氏至沿海口岸“察形胜之险要,测沙水之浅深”,考察海上航线。其《自序》言“乃西之汉口,东之上海,南至香港、台湾,北之燕台牛庄及沿海岛门港汊,靡不周至,凡山川之险夷、沙礁之浅深、潮汐之大小,绘图详说”,进而提出“梗概而列之图”。后在洋务名臣沈葆桢大力支持下,黄氏主持绘制,“揭旨要,别支流”,历时六年,同治十一年(1872)十二月定稿。此图曾进呈朝廷,引起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关注,并得以“留中备览”,这也是该图又名《皇朝沿海图说》,扉页题“曾经御览”的缘由。是图早在同治十一年(1878)已有缩印本,初版题为《沿海图说》,后有黄家鼎光绪七年(1881)上海点石斋石印本,增“皇朝”两字。
是图乃中国最早的近海实测航行图,其绘制过程有译制说和原创说之争论,据钱茂伟等学者根据图中细节研究表明,是图采用当时先进的地理学原理进行实地踏勘、测量绘图,符合近代地图要求,以当时黄维煊等人所掌握测绘技术,独立测绘完成是可能的。当时鸦片战争已过去20多年,海外交流与认知加速,大批海洋文献问世,如姜宸英《海防总论》、陈伦炯《天下沿海形势录》、魏源《海国图志》、李廷钰《海疆要略》等,黄维煊的《沿海图说》汲取前人成果,又克服了这些舆地著作的不足,侧重于实地测量,实用性极强。“今轮船往来半天下,兵商共济,环海数万里,岛屿星罗,礁碛缕结,操舟驾驭者,咸奉公之书以为宝筏云。”①
黄氏曾于清同治九年(1870)闰十月撰写了《福建创建船政局厂告成记》一篇,记福州船政局建设始末,次年十一月又成《洋务管见》二卷。此二书惜未传世。
龚柴,号古愚,虚白先生,浙江宁波人,②天主教徒,曾任司铎(天主教神父),曾主政《益闻录》,精于舆地之学,晚清著名地理学家,在《益闻录》发表大量地理学作品,涉及中外多国,部分收录于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五洲图考》《地舆图考》等與地著作传世。
1.《地舆图考》五卷
柴氏于光绪五年(1879)在《益闻录》负责辑录地舆图考,刊于报内,前后四年之久,“悉心探究,涉猎中外诸书,其山川形胜,风土人情,诸国疆域之宽窄,开国之远近,世代之沿革,物产之盛衰,人才之优劣,凡实有益于见闻而堪资印证者,略具于篇。……由是而旁搜远引,抚古征今,或者于中外修睦事宜、通商利害之所在,并推原返本,认识辟地生民之主而昭事惟谨,不无稍补也。”③柴氏将四年间陆续发表于《益闻录》的舆地著作汇集刊行,此举意在有资于世事。
是编分为前论和亚细亚图考两大部分。前论一卷,包括地体浑圆说、地属行星说、测量地球说、地理形势释名、天下高山大川题名、天下五洲方域题名、天下五洲地舆全图、亚细亚全图。亚细亚图考四卷,卷一包括亚细亚洲总考、中国方域总考、中国形势考略、中国海岛考略,中国十八省物产记略、皇朝地舆大全、中国历代都邑考;卷二包括盛京、直隶、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的地图和考略。卷三包括满洲、蒙古、青海、西藏、新疆、朝鲜、越南、暹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地图和考略。卷四包括日本、亚洲俄属、西域回部、阿富汗、俾路芝、印度、波斯、阿剌伯、东土耳其、西里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地图和考略。《地舆图考》虽不是专门的海洋类专著,但其中部分内容涉及海洋国家和地区,颇为详细。是编图文并茂,制图采用经纬度定位,较之《瀛寰志略》准确度更高,是当时认知世界的重要参考文献。
版本有光绪九年(1883)铅印本。卷前有“光绪九年岁在邵阳协洽旦月浦西益闻馆印”牌记,有张崇序,吴慎旃、定孙甫叙,李杕序,龚柴叙。正文每半页二十字,行四十一字,四周双栏,版心镌书名、页码。光绪十七年(1891)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时收录的中国各省考略均节录自本书,文字略有不同。
2.《五洲图考》六卷
是编乃《地舆图考》刊行十年后,“许君(彬)采白欲以其所著《斐墨澳三洲考略》与余《欧亚二洲考略》汇为一编,余然之。因改名《五洲图考》。”④是编地理总论和亚洲外国部分、欧洲部分,系龚氏编译;墨(美)、斐(非)、澳洲,系许彬编译;亚洲的中国部分,系徐劢所编辑。由许彬总成其事。世界地理部分较为科学,而中国地理部分无多新意。贵在有考有图,且地图较为精准。⑤
全书共六卷,考证五洲各国地理、政事、物产、风俗、山川、人物、险要等颇为详尽,并附图五十七幅。地理总论部分,包括地体浑圆、地为行星、测量地球、形势释名、天下高山、天下大川、五洲方域。亚洲部分由总论、日本、琉球、台湾、朝鲜、越南法属、暹罗、缅甸英属、廓尔喀、不丹、印度、俾路芝、阿富汗、东俄罗斯、波斯、阿刺伯、东土耳其、如得亚组成。欧洲部分包括罗马、意大里亚、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英吉利、荷兰、比利时、瑞典那威、丹国、日尔曼、瑞士、奥地利亚、塞尔维、罗马尼、蒲加利、西土耳其、希腊、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美洲部分包括总论、加拿他、米利坚、墨西哥、中亚墨利加(中墨五国)、安地群岛、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及巴西、秘鲁、波里未亚、智利、巴拉圭、乌路圭等国家和地区。亚非利加洲部分介绍埃及、的黎波里、努比亚、阿比西尼亚、都尼斯、亚尔日里、摩洛哥、撒哈拉、苏丹、斐洲西境、斐洲南境、斐洲东境等国家和地区。
版本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铅印本,前有“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上海徐家汇印书馆印发私印必究”牌记,有汪康年序、李杕序、龚柴序、许彬序,正文每半页十行,行四十字,有句读,专名号,四周双栏,上单鱼尾,白口,版心上镌书名,中镌章节名、下镌页码。另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铅印本,一函四册,仅有李杕、许彬两序。
3.《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收录龚柴涉海类地理著作
《丛钞》三编三十六帙,共收书1348种,由清王锡祺于光绪十七年(1891)编纂刊行,堪称清代舆地丛书之最。其中节录《地舆图考》的龚氏作品48篇,其中多篇为涉海类地理学著作。
《中国海岛考略》一卷,1400余字,所述甚广,福建之厦门、澎湖、台湾,广东之海南、澳门、三洲、香港,浙江之舟山,江苏之崇明,琉球诸岛,论及地理方位、历史沿革等方面,对琉球诸岛上中山、山南、山北等国与中国的交往历史所记较详。见《丛钞》第九帙。
《台湾小志》一卷,3000余字,从台湾名称来历、地理环境、物产、风俗、行政机构、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初统一台湾、清朝对台湾的经营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对台湾的内外兵事所记颇详,在台湾史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见《丛钞》第九帙。
《暹罗考略》一卷。暹罗为泰国古称。是编2100余字,篇幅不长,从地理方位、疆域、明清时期来华朝贡情形、职官制度、风土、物产等方面对当时的暹罗进行简要介绍,对其奇异的丧葬习俗所记犹详。见《丛钞》第十帙。
《朝鲜考略》一卷,1800余字,从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与中国的渊源、对外贸易、政治结构、疆域区划、山川河流、物产、风俗等方面对当时的朝鲜进行简要介绍。
《越南考略》一卷,1500余字,从地理环境、历史演变、与中国交往历史、疆域区划、山川河流、物产、风俗等方面对当时的越南进行简要介绍。见《丛钞》第十帙。
《日本考略》一卷,2100余字,从日本名称演变、地理环境、疆域、与中国的交往历史、明朝万历间丰臣秀吉对朝鲜的侵略、清朝同治间日本对中国台湾的侵扰、行政区域、历史演变、改革维新、物产、风俗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其中对于中日关系有言,“同治十三年(1874)台湾之役几肇衅端,幸和议旋成,仍已玉帛相见,乃盟约未久而光绪五年(1879)复有夷灭琉球一事,至今大局未臻妥善。谅两国素辑邦交定必仍敦和好也”。⑥此等见识,显然过于乐观了。
《丛钞》中还有龚氏对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考略,形成了从北到南的沿海史地论要。
光绪间上海著易堂铅印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每半页十八行,行四十字,四周双边,有界栏,上单鱼尾,白口,版心上镌丛书名、中镌书名及页码,下镌“南清河王氏铸版上海著易堂刊行”。
古代海外交流文献是指记录古代中国与其他海洋国家和地区使节互访、经济文化交流及古人游历海外见闻的著作、日记、笔记、游记等文献资料。
赵汝适(1170-1231),字伯可,南宋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幼喜读书,庆元二年(1196)进士,历任余杭、绍兴府、临安府等地方官。嘉定十七年(1224)赴泉州任福建路市舶提举官,翌年,兼任泉州知州。赵氏在泉州两年,完成《诸蕃志》。全书共两卷,上卷志国,东起今日本、菲律宾,南至印尼群岛,西到意大利西西里岛,北止中亚及小亚细亚诸国;下卷记载各国物产及风土人情。赵氏因职务便利,亲自探访询问,叙述详核,内容所及无论地域广度,还是物产的品种数量,同时期无出其右者。是书记载了南宋时期我国与海外诸国交往的详细情况,是研究我国古代海上交流的重要地理文献。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清丁仁《八千卷楼书目》,清缪荃孙《艺风堂文续集》,民国赵尔巽《清史稿·艺文志》,均有著录。明代中后期是书散佚,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蕃”字韵辑出。版本有《函海》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
陈侃(1489-1538),字应和,明代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曾任刑科给事中、光禄少卿、南京太仆少卿等职。嘉靖十一年(1532)被任命为正使,与副使高澄奉命出使琉球,册封中山王尚清。嘉靖十三年(1534),回国复命,进呈《使琉球录》。
《使琉球录》不分卷,卷首有陈侃自序,正文有册封诏书、谕祭文、使事纪略、群书质异、天妃灵应记等多个部分组成,附有夷语附、夷字附、奏折,书末有高澄后序。内容涉及当时琉球的山川、风俗、人物、起居、日用、饮食等。嘉靖帝对此书十分重视,命付之史馆,以备他日史馆采集之用。
明代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陈子龙《明经世文编》、高儒《百川书志》、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朱睦□《万卷堂书目》、朱荃宰《文通》,清代丁仁《八千卷楼书目》、范邦甸《天一阁书目》、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嵆曾筠《(雍正)浙江通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万斯同《明史》、阮元《文选楼藏书记》,均有著录。
版本有嘉靖初刻本,半页十行,行二十字。万历四十五年(1617)阳羡陈氏刊纪录汇编本、万历《国朝典故》本、《五朝小说》本、《说郛》本。
朱之瑜(1600-1682),字鲁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诸生,为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学者、思想家、中日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九岁丧父,少有大志,精研六经,尤擅毛诗。明末多次被征召,因政治黑暗腐败,均不应诏。清兵入关后,辗转东南沿海,密谋恢复,曾思筹措军饷、乞师日本、安南,未成功。赴安南,遭扣留恐吓,朱氏不屈,赢得安南国王礼遇。后恢复大明无望,寄寓日本二十余年,讲学授徒,日人以宾师之礼相待,谥“文恭”,并立祠祀之。《清史稿》有传。
《安南供役纪事》一卷,主要记述清顺治十年(1653),朱之瑜亡命安南,清顺治十四年(1657),安南征辟中国儒生任职,面对各种威胁,朱之瑜坚贞不屈,誓死不愿为安南任职,最终赢得国王尊重,平安离开,到达日本的经过。安南,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越南。朱氏记载较为详实生动,既反映了其抗清活动和在安南的遭遇,客观上也反映了当时安南的政治、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状况。该书是研究朱氏在越南活动,及其生平、思想的重要史料,对于明清时期越南状况的研究亦具有较高的文学、史学价值。
版本有1712年日本刻本《舜水先生文集》,民国二年(1913)排印本《舜水遗书》。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史学家,书法家,曾祖为明朝名臣姜应麟。姜氏幼承家学,而立之年便以诗文词驰誉江表,但科举之路颇坎坷,康熙三十六年(1697),古稀之年方摘得探花,两年之后,因涉嫌科场舞弊,冤死狱中。
《日本贡市入寇始末》简述了自汉武帝至清康熙年间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朝贡和商贸往来,及多次倭患,指出禁海并非解决倭患的最好办法,只有通过疏导,上饶下给,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倭患。清贺长龄《清经世文编》(清光绪思补楼重校本)有著录,“日本贡市入寇始末拟稿,姜宸英”。《四库全书》和姜宸英《湛园集》卷四收录全文。
沈敦和(1856-1920),字仲礼,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是我国慈善事业的先行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生长于茶商世家,留学英美,肄业于剑桥大学,侧重政法研究。归国后,入洋务重臣刘坤一幕,深得刘氏赏识。1900年11月,八国联军进犯宣化、张家口一带,时沈氏在张家口效力,经过其极力周旋,二城得以保全。后又先后任上海江南水师学堂提调、吴淞自强军营机处总办、淞沪铁路总办、商务总会议董等职。沈氏在清末上海的政商两界均有重要地位,1904年3月“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沈氏任会长。他积极展开各种救护活动,成功推动了红十字会在中国的发展,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最为世人称道。
沈氏早曾游历英法德俄等欧洲20余国,其《自序》言“于其国之语言、文事,积久有得。乃复周览其山川,熟察其政事,以逮于人民风俗,耳之所闻,日之所接,辄以西字笔之”。归国后“爰检校故纸,择其大者,分别条理。其有前人所已述,则采取他书,不复意补。积六十日,译成英、法、俄、德四国,名之曰《志略》”。⑦
是编即为沈氏游历期间的记录和见闻的整理汇辑,分为《英吉利国志略》《法兰西国志略》《俄罗斯国志略》《德意志国志略》等四卷,每一国均从沿革、疆域、藩属、政治、财赋、文学、武备、风俗、物产、货殖、制作等角度详细展开介绍。从沈氏《自序》言“方今中外辑睦,皇华诸使驻节海外,类多博闻亮达不辱命之臣,其所为料量荒服之情形,规测重洋之要害,必有鸿编巨帙,足以备廷采而固疆防。区区是《略》,百不逮—,世之览者,亦等诸海客谈瀛可矣。”可知,此书旨在为当时国人、使臣了解西方历史文化提供参考文献。
版本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四明耳学庐刻本。卷前有杨岘题写书名,有“光绪十八年四明耳学庐开雕”牌记,有序三篇,分属“光绪十八年孟秋既望临川桂嵩庆”和“光绪壬辰八月愚弟元和江衡”,另有沈氏自序,卷末有崔鼎跋和何镛识。正文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小字不等,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另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金陵刻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祥记书局石印本、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山东书局石印本。
清末袁俊德辑《富强斋丛书续集》(又名《西学富强丛书续集》)、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收录全文。《英吉利国志略》一卷,单独收入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第十二帙,乃节录沈氏《英法俄德四国志略》英国部分。
张斯桂(1816-1888),字景颜,号鲁生,晚清秀才,浙江省慈溪县马径村(今属宁波)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清朝外交官,1861年入曾国藩幕府,后应沈葆桢之邀到福建船政局工作,参与洋务运动期间,颇具战略眼光。光绪二年(1876)赏加三品顶戴,奉命作为使团副使,与正使何如璋、参赞黄遵宪一行出使日本,考察学习,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之一。光绪三年(1877),访日期间著《使东诗录》。
是书叙述张氏驻日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轮船启程出洋、过绿水洋、过黑水洋、船中卧浪戏咏、泊长崎、游长崎街市、游东京街市、东京男子、东京女子、东京妇人、改正朔、易服色、望雪山、过火焰山、火葬、咏琉球、海军士官学校、东京师范学校、幼儿园学校、钓道具、四海波、御料理、仙台味噌、玉子场、古帐买、御入齿、弹击所、杨弓店、吾妻桥、大安买、两国桥等共40首,内容涉及赴日行程、日本习俗、教育、饮食、军事、商业等各个领域。该书是洋务运动时期产生的重要涉海游记,也是研究十九世纪中期日本状况的重要文献。
版本有光绪十九年(1893)《小方壶斋丛书》本(据传钞本刻)。
古代海洋军事类文献,即记述海防思想、海洋战略、海疆防卫、海军建制、海战事件及缉击海盗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1.万表与《海寇议》一卷
万表(1498—1556),字民望,号九沙山人、鹿园居士,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好读书,通经典,谙兵法,明正德十五年(1520)中武进士,授职浙江把总。嘉靖四年(1525)升任浙江掌印都指挥,累迁南京中军都督府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任浙直海防总兵,长期在江浙进行抗倭活动,功绩卓著。
《海寇议》一卷,杂史,2500余言,概述了以汪直、许二等人为首的各个倭寇团伙的发展始末,及其给江浙一带带来的严重危害,指出海禁松弛、部分官民追逐不当利益,私通倭寇是倭患猖獗的根本原因,认为根除倭患的办法不是开放海禁通商,“市一开而全浙危矣”,应该严厉实行海禁,严惩涉海者,使“人皆始知惧法,无敢窥海者”。该书所述事件与史实相合,是研究明后期东南沿海防御倭患的重要资料。
清代丁仁《八千卷楼书目》、钱维乔《(乾隆)鄞县志》、嵇璜《续通志·艺文略》、嵇璜《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张廷玉《明史》、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均有著录。清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万斯同《明史》,将作者著录为“范表”,当为“万表”之误。
明代林希元《林次崖文集》卷十一收录全文。版本有明泽古堂本《金声玉振》本、嘉庆间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2.沈明臣与《台州平倭纪略》一卷
沈明臣(1518—1596),字嘉则,号句章山人,晚号栎社长,浙江鄞县(今宁波)栎社人,明嘉靖中诸生,万历年间三大“布衣诗人”之一。曾入胡宗宪幕,为胡氏所重,胡氏蒙冤后,沈氏积极为其奔走伸冤,对胡氏的平反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丰对楼诗选》《荆溪唱和诗》《吴越游稿》《越草》等著作传世。
是书情形据马大正整理的《吴丰培边事题跋集》载,见《台州府志》及《台府外书》,详记明嘉靖间台州抗倭事。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大捷考》中的《舟山之捷》《宁温台之捷》也是沈氏手笔。
3.赵文华与《嘉靖平倭祗役纪略》六卷
赵文华(?-1557),字远质,号梅村,浙江慈溪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刑部主事,有文才,性狡诈,事严嵩为父。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患日炽,文华献平倭策,以工部侍郎巡视东南防倭事宜,窃据总督张经战功,升任工部尚书,构陷张经、李天宠等有功将领,致张、李等人被冤杀,依靠胡宗宪平定徐海、陈东等倭寇,献俘还京。后革职为民,嘉靖三十六年(1557)暴毙。
《嘉靖平倭祗役纪略》六卷,杂史,是赵氏在嘉靖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关于抗倭的疏奏、表文、书札及咨、谕等资料的汇集。卷首载嘉靖帝敕谕四道,正文包括《条陈海防疏》《贼情疏》《剿剧贼疏》《论日本疏》《会剿陶镇贼劾将领疏》《论曹巡抚疏》《浙东获功疏》等战时文献。赵氏著述意在夸饰己功,但客观上也反映了嘉靖年间倭寇的产生原因、人员组成、危害程度,及平定倭寇的经过,对于明代抗倭研究颇有参考价值。
是书赵文华生前曾有刻本,因其人品格卑下,为人不耻,其书亦未见著录。版本有明嘉靖刻本。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南雷,世称梨洲先生、亦称南雷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明亡前曾入“复社”,参与对宦官的斗争,锥刺许显纯,痛击崔应元等阉党余孽,崇祯帝叹其为“忠臣孤子”。明亡后一度追随鲁王,积极参加抗清活动,复国无望后,退居乡里,讲学著述,力辞康熙博学鸿儒征召。黄氏治学倡导经世致用,反对空疏游谈,学术思想领先于当世,开浙东史学之先河,是具有民主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思旧录》《行朝录》等传世。
1.《行朝录》十二卷
《行朝录》又称《行国录》,是记载南明隆武帝、永历帝、监国鲁王始末的文献,为南明专史,每卷以时间为序。行朝指皇帝临时驻在之处,因南明小朝廷均四处颠沛,居无定所,因此称之为“行朝”。是书通行本十二卷,以绍兴先正遗书本为例,卷一至卷十二分别为:隆武纪年、绍武之立、鲁王监国、永历纪年、章贡失事、舟山兴废、日本乞师、四明山寨、沙氏乱滇、赐姓始末、江右纪变。而国粹丛书本为六卷,卷前有自序,正文分别为:卷一,隆武纪年、赣州失事、绍武之立;卷二,鲁纪年、舟山兴废、日本乞师、四明山寨;卷三,永历纪年;卷四,沙定州之乱、赐姓始末;卷五,江右纪变、张玄箸先生事略;卷六,郑成功传。篇目、篇名均有所不同,因是编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流变,不管何种版本恐均非黄宗羲著作原貌。但是书中鲁王监国、舟山兴废、日本乞师、四明山寨、赐姓始末等部分均为南明政权在东南海域的抗清活动,许多事件黄氏都是亲身参与者,是书所载史料可信度较高,对于研究南明鲁王、唐王、郑成功等势力的海上政治、军事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
如《舟山兴废》一篇,专记鲁王监国四年(顺治五年,1649)十一月鲁王移跸舟山群岛,至监国鲁王六年(顺治七年,1651)舟山沦陷,鲁王航海离开舟山,入闽依附郑成功,这两年间鲁王及其臣属、将领以舟山为根据地组织抗清活动的始末。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是书记舟山形势,黄斌卿夺荆本彻之兵,进据舟山,张明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又与斌卿部将王朝先合谋逐杀斌卿,迎鲁王入驻舟山。太冲著是编时,曾亲闻其事,故于当时情况,述之甚详,以迄郑成功恢复舟山,旋为清兵所夺,迁民过海,墟其地而止。然于鲁王驻军舟山,庚寅至辛卯八月间事,则略而不详,殊不可解。”⑧
清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四种》、民国赵尔巽《清史稿·艺文志》,有著录。版本流传较多,有道光荆驼逸史本、国粹丛书本、光绪十九年(1893)绍兴先正遗书本、浙江图书馆藏傅以礼抄本、海盐朱氏旧藏抄本、黎洲遗书汇刊本等。其中绍兴先正遗书本,每半叶十行,行二十三格,每行镌二十二字,字宋体,小字双行,遇尊敬之辞抬一格镌刻,左右双边,有界行,白口、上单黑鱼尾,版心镌目次、页码及“越中徐氏刻本”字样。荆驼逸史本,每半叶九行,行十九字,字宋体,四周单栏,有界行,上单黑鱼尾,版心上镌“荆驼逸史”字样,中镌目次、下镌页码。
2.《海外恸哭记》一卷
是编专记南明鲁王政权在浙东沿海组织抗清活动事,采用编年体,起于南明监国鲁元年(1646)夏六月,浙江兵溃,鲁王及部众退入海上,讫监国鲁六年(1652)秋九月舟山陷落止。当时黄氏作为鲁王臣属追随至舟山。卷首小序言:“当此之时,诸臣默默无所用力,俯首而听武人之恣睢排奡,单字只句,刻琢风骚,若物外幽人之所为者,其愁苦不更甚乎? 故学于旧史者也,因次一时流离愁苦之事,为海外恸哭记;以待上之收京反国,即创业起居注之因也。舟山以后, 所未详。行朝之臣,必有同志者。”文后有山阴吴隐石灊跋,指出黄氏托名之据。全书内容记事所及颇为详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为张肯堂、冯京第、黄斌卿等众多人物作了小传,保存了重要史料。是书至民国间才刻入《遯盦丛编》,后有民国二年(1913)西冷印社刊活字、国粹学报社古学汇刊石印本。沈洪善主编的是编整理本是以黎洲遗书汇刊本为底本,以西冷印社活字本和古学汇刊本通校。⑨西冷印社刊活字本,每半叶十一行,行十九字,四周单边,有界行,白口,上单鱼尾,版心镌篇名、页码及“西冷印社刊活字本”字样。民国十六年(1927)《梨洲遗著汇刊》石印本,每半叶十四行,行三十一字,字宋体,小字双行,有句读,四周单边,无界行,白口,版心镌篇名、页码及“梨洲遗著”字样。
1.丁谦与《象山宜筑军港议》一卷
丁谦(1843-1919),字益甫,晚清地理学家,原籍浙江仁和(今杭州),至其祖迁至嵊县,清同治四年(1865)举人,光绪七年(1881)大挑二等,授汤溪县教谕,旋任象山县教谕,至光绪三十年(1904),在任二十二年。丁氏博学多闻,工诗文,嗜金石,精医学,长于舆地考证,辑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又名《浙江图书馆地学丛书》)六十九卷,由浙江图书馆刊行。未刊者有《元马哥博罗游记补注》一卷、《宋徐霆黑鞑事略补注》一卷等书,另有《寄鸥居诗》。丁氏在中法战争时期,积极倡办团练,加强海防有功,受赏置五品衔,升任处州府教授,因年老未就任。《象山宜筑军港议》即作于中法战争期间,论述应重视在象山加强海防建设。版本有《中外游记汇编》稿本,未正式刊行,编者为清光绪间王锡祺,藏于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
2.薛福成与《浙东筹防录》四卷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尝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学士”之一。光绪元年(1875),撰《应诏陈言疏》,包括《治平六策》《海防密议十条》两篇,诸多建议渐次被清廷采纳。后又入李鸿章幕府,为其智囊之一。光绪九年(1883)法国侵略越南,撰《援越南议》,主张援越抗法。光绪十年(1884),薛氏得授浙江宁绍台道,积极筹备海防,取得了镇海保卫战这一近代中国难得一次海洋军事胜利。后出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有“美使才”之称。光绪二十年(1894)五月卸任,六月即病逝。有《庸盦全集十种》传世。
《浙东筹防录》四卷,为薛氏镇海保卫战文牍书檄电报之汇编,以资海防建设参考之用。其自序云“时时取以自镜,并付剞劂,以资当世达时务者。夫武备日新,事变无穷,此詹詹者,本不足道,然存其梗概,用为防海之嚆矢,以鸣安不忘危之意。”时间范围为光绪十年(1884)六月至光绪十一年六月。卷一禀牍、详文,卷二书牍,卷三咨、移、札、照会、告示,卷四为电报。每一类文献均以时间顺序编定。是编为战时文牍的汇编,全面系统,真实可靠,原始性特征鲜明,较为完整地记录了镇海保卫战始末,是研究浙东抗法海战可信度较高的宝贵历史资料,与时任浙江提督欧阳利见所撰《金鸡谈荟》相呼应。
版本有光绪十三年(1887)无锡薛氏传经楼刊本,卷首有黎庶昌光绪十四年三月序、薛氏光绪十三年七月自序。正文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字宋体,左右双栏,白口,双线黑单鱼尾,版心有书名、卷次、页码。卷末有杨楷光绪十三年(1887)年冬十月跋与邓濂光绪十三年(1887)年冬十二月跋两篇。另有光绪间无锡薛氏传经楼家刻《庸盦全集》本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海涵芬楼刊本。
3.欧阳利见与《金鸡谈荟》十四卷
欧阳利见(1825-1895),字庚堂,号健飞,湖南祁阳人,清朝将领。光绪七年(1881),擢浙江提督。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欧阳氏驻宁波镇海金鸡山,积极备战海防。光绪十一年(1885),欧阳氏与薛福成等人组织军民,多次击败法军,法海军统帅孤拔被击伤,后死亡,取得了著名的“镇海保卫战”的胜利。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欧阳氏被急调前线,途中病死。有《金鸡谈荟》传世。
是编十四卷首卷一卷,汇编欧阳氏坐镇指挥中法战争时来往的谕旨、电文、咨文、函件等资料。“镇海为浙东咽喉,古称天险。金鸡山峙南岸瞭敌了然。上年海警扎营于此最有把握,羽书电报逐日排递。今择其要者,都为一编,颜之曰‘金鸡谈荟’,纪实也。”⑩“利见奉天子命又淮阳擢浙江,陛辞之日,训以留心整顿戎务,谨志之不敢忘。暨抵任,爰先期相度全浙形势,夙夜匪懈,惟陨越是虞。明年法兰西果犯闽。又明年,来犯浙。我军营于金鸡山独挡前敌,于是叠奉圣旨,由枢垣电寄,俾得遵循,自两院暨南北洋大臣,以及监司守令,下逮戚好部曲之属,书问填委,逐事栽答,几于目不暇给,性又健忘,因命写官录之。洎款议成,而裒然成帙矣!”[11]可见,是编乃原始材料汇编,真实可信,是研究中法战争的重要史料。
版本有光绪十五年(1889)四明节署铅印本,宁波市图书馆藏。前有欧阳利见自序。正文每半页九行,行二十三字,四周双边,有界栏,上单鱼尾,白口,版心上镌书名、中镌卷名,下镌页码。卷末有郭传璞跋、何蔼廷跋、邹承浩跋。
4.《浙江镇海口海防布置战守情形图》正图一幅分图八幅附说
清佚名绘。是图有正图一幅,分图八幅,内容记1985年中法战争期间镇海保卫战事。清光绪间彩绘本,正图1轴(1匣),分图1册。
5.《文庄公甲申浙东海防图》十三幅
清佚名绘。是图共十三幅,每幅长一百零六厘米,宽七十七厘米,清光绪间彩绘绢本。是图乃为纪念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取得胜利所制,第一幅有纪念题跋,第二幅至第十三幅分别为设立电杆、分段筑堤、机器打椿、水陆勇丁挑石沉船、水陆藏雷、迁置教士、杜绝引水及撤灯去标、上元接仗获胜情形、再毁法船、放哨击敌、堕炮自伤、夜袭法船。全图内容涉及海战各个方面,直观系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史悠明(1881-?),字蔼士,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民国初期外交家、作家。史氏接受到西方式教育,幼时入教会传教士协会日校,后曾就读于上海中西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书院,历任中国工艺所校长、上海工部局翻译等职,宣统三年(1911)底赴西藏邮电局工作。民国成立后长期在外交部门工作,历任驻纽约总领事、外文部参事、驻巴拿马总领事等职。程履祥,浙江钱塘县(今属杭州)人,生平待考。
《中东战史》是史悠明与程履祥合作翻译英国人艾特华斯之作,专记中日甲午战争事。目次为中日战争(附战祸原因)、日本好战(附日本宣战书)、中国兵力(附中国海陆军)、背盟挑战(附朝警纪事)、旅大战事(日本夺威海事,附英兵部《东方战纪》)、战争之末(附华军伤失琐记,停战条件,使相遇刺纪实)、议和条款(附马关条约,代案辽东事,据台议)。是编篇幅不大,所选材料客观可信,记述较为系统全面,对于战争的起因、海军力量、海战过程、战后和议均有记述,特别是以西方人视角观察甲午战争,史料价值较为独特。
是编初版为新中国图书社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国六十年战史》铅印本,浙江省图书馆有藏。
1.薛俊与《日本考略》一卷
薛俊,字梓山,浙江定海(今宁波镇海)人,北宋名臣薛朋龟八世孙。薛氏承续家风,有文名,威望素著,曾任常州训导、浮梁教谕。《定海厅志》载薛氏“以文行董率诸生,人谓其‘无愧朋龟之后’云”。明嘉靖二年(1523)发生了“宁波之乱”。薛氏认为海防之事至关重要,《自序》中讲到“语音不寄,则向背罔知;事体不谙,则情伪莫测;计御不密,则边陲失守,然亦不可不加之意也”。于是纂辑《日本考略》,“以便御边将士之忠于谋国者究览”。
《日本考略》一卷,约两万言,为海防所作,以防御为主,兼及国土风俗,共分沿革略、疆域略、州郡略、属国略、山川略、土产略、世纪略、户口略、制度略、风俗略、朝贡略、贡物略、寇边略、文词略、寄语略、评议略、防御略十七部分,内容较为全面系统。“寇边略”指出日本“狼子野心,剽掠其本性也。魏、隋、唐、宋以来,虽屡朝贡,厚叨赏赉,又屡寇边隅,历数倭寇作乱危害;“防御略”中从粮饷配给、战法战略、武器装备等多个角度论述了抗倭的策略,提出严行制度、磨砺器械,积极备战,发动群众等具体方法。该书涉及面广,叙述简略,不免疏漏。《自序》中提到“谓之考者,历稽载籍及广,诹故老所闻,而非凿空以愚人也。谓之略者,事不关要,姑迷其概,而不条为之赘也”。《四库全书总目》指出薛氏“见闻未广,所辑《沿革》《疆域》二略,约举梗概,挂漏颇多”。但作为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日本研究专著,其开创之功自不可没。
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朱睦□《万卷堂书目》,清代范邦甸《天一阁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嵆曾筠《(雍正)浙江通志》、嵇璜《续通志·艺文略》、嵇璜《续文献通考·经籍考》、钱谦益《绛云楼书目》、阮元《文选楼藏书记》、万斯同《明史》、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张之洞《书目答问》,有著录。明陈全之《蓬窗日录》收录全文,陈子龙《明经世文编》、胡宗宪《海防图论》选录。
版本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蓬窗日录》本、《得月簃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2.沈敦和与《日本师船考》一卷[12]
《日本师船考》是沈氏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考察日本后关于日本海军的著作,成书在光绪二十年(1894)之前。是书介绍了日本海军情况,包括日本战舰装备、马力、炮位、排水吨位等,如出现在甲午海战中的“吉野”舰,卷首有部分日舰照片。沈氏是晚清具有国际视野精英代表,对当时的世界局势多有观察与体会。书中沈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主张与忧虑,清朝应该积极富国强兵,加强水师建设,以抵御外国侵略。是书为甲午战前中国研究日本海军的重要著作,反映了国人当时对日本海军实力的认知与了解。不幸的是仅仅一年之后清朝便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值得深思。版本有光绪二十年(1894)江南水师学堂石印本,附在《日本史略》一卷(日冈本监辅编,沈敦和译)卷末,每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七字,小字不等,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
3.郑传笈与《外史论要》
郑传笈,字云仲,别号四明逸客,清代宁波府镇海县人。郑氏乃宁波望族,据光绪《郑传笈朱卷记》:“郑氏始祖靖侯,宋南渡迁居灵绪乡择山之阳塘路沿……传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郑氏宗谱》载:“郑氏巾卷不绝,代有闻人。”至今郑家村仍保留有颇具规模的建筑、石碑、牌匾等,见证了郑氏的繁盛家族史。
郑父郑权乃同治四年(1865)举人,郑氏自幼即在这种书香世家环境中生长,光绪十四年(1879)中举,历任文州泰顺县学教谕、福建补用知县、办理崇安县税务督署文案、永嘉泰顺书院掌教等职,传笈兼修医学,曾任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有《经世曝言》《学堂刍议》《古今医学证治粹言》《名医年寿考》及《含英轩文集》等著作传世。王绍曾主编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史部史评类著录有郑氏著作,“《中史辩论》一卷,郑传笈撰,含英轩实务各书本,丛综补”。
《外史论要》当为《含英轩文集》之一种,是书乃郑氏自己关于俄、英、法、德、美、日等域外六国史论的汇编,包括诸国历史沿革、海军规模、国际公法等方面,卷末附《中国矿积方里表序》《中国兵战、商战、艺战师泰西论》《江海防论》,着重论述了此六国革新求变,由弱变强的过程及经验得失,目的在于为晚清中国的变法图强提供镜鉴。郑氏虽官阶不高,但位卑不忘忧国,习儒业、习医学、行教育,关注当时的世界局势变化,尤其是涉及海防海战策略,实属难得。版本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竞化书局铅印本,一函一册。
1.谢泰交与《舟山防守议》一卷
谢泰交(1611—1658),字时际,号天童,浙江定海(今宁波镇海)人。《重修浙江通志稿·著述考》载:谢氏“顺治十一年(1654)贡入太学,以防海靖寇机宜对策第一,以知县用,旋中顺天乡试,归里,卒。见《镇海人物列传》。此书为顺治十三年十一月,舟山平议徙其民于内地,督抚檄下郡县,问诸生父老,舟山应守与否?泰交因作《舟山防守议》一篇,极言舟山之不可弃,以进,然徙民废地之令终下。”谢氏文采鸿博瑰丽,名称一时,有《舟山防守议》及诗文稿传世。是篇又称《谢泰交奏议》,有顺治十六年(1659)其子谢允昌刊本,清抄本。
2.姜宸英与《海防总论》一卷
姜氏有感于康熙年间统一台湾一事,写成军事地理著作《海防总论》。是书全文不足四千字,系进呈海防策,论自明洪武年间至清康熙前期中国海防沿革,概述了明代抗倭的经过、部署以及抗倭策略的得失,康熙前期统一台湾的策略,以及统一后采取的有效政策,提出了“时势不同,代各异制”的海防思想,“强弱因乎时,盛衰本乎治”的见解,对明清时期海上军事地理和海战历史研究颇有参考价值。清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官修《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官修《清通志·艺文略》,均有著录。《四库全书》和姜宸英《湛园集》卷四收录全文。版本有《学海类编》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古代海洋科技文献,即记叙关于海洋生物认知与研究、海塘水利工程建设、潮汐研究等方面文献。
屠本畯,字田叔,又字豳叟,号汉陂,晚年自称憨先生、乖龙丈人,浙江鄞县(今宁波)人,主要生活在明万历年间,生卒不详。屠氏好读书,至老尤不释卷,以父荫入仕,历任太常寺典薄、礼部郎中、两淮运司同知、福建任盐运司同知等职。性高洁,澹泊名利,注重经济实学。因生长在浙江沿海,熟知海产,后又任职福建沿海多年,撰有《闽中海错疏》《海味索隐》等海洋生物著作,《茗芨》二卷、《情采编》三十六卷、《毛诗郑笺纂疏补协》二十卷、《离骚草木疏补》四卷、《离骚协韵》十卷、《韦玄佩》不分卷等数十种著作传世。
1.《闽中海错疏》三卷
是编为水产书,专记福建水族,约成书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是中国最早的海产动物志之一。卷首《周序》言“四明屠田叔来餐盐政司榷之暇,博采周询于凡鳞介之登俎者,汇为一疏”。
全书包括鳞类两卷,167种;介部一卷,90种,描述了中国著名的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带鱼等四大海产珍品,及鲥、鳓、鰶、对虾等200多种海产动物。每种均详细记述形态,习性和特征,还征引相关记载,辨别是非,并加按语,以屠氏家乡所产同类海产参证。徐 的《补志》亦收录其中。“其书颇与黄衷《海语》相近,而叙述较备,文亦简核。惟其词过略,故征引不能博赡,舛漏亦所未免”。[13]但其对海洋生物名称、习性、分布、分类等方面的研究自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清钱维乔《(乾隆)鄞县志》有著录。版本有清乾隆《四库全书》本、清嘉庆十年(1805)虞山张氏照旷阁《学津讨原》刻本、清嘉庆间南汇吴省兰听彝堂《艺海珠尘》刻本。《学津讨原》本卷有四库全书提要、屠氏自序,正文每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左右双栏,细黑口,版心镌书名、页码,下镌“照旷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江南总农会《农学丛书》石印本。清末民初间抄本。
2.《海味索隐》一卷
是编乃水产书,为订正张九嵕《食海味》的漏误而作。屠氏在卷首言“(张氏)博物洽闻,犹嗜著述,尝游蛟川、滃洲、小白华诸境,而食海味,随笔作赞、颂、铭、解十六品。此品传,而睹其品者足慰名饮,诵其文者良深隽永,增四明海错一段奇事矣”。然张氏之作,颇多讹误,屠氏作为生长于浙东海滨的“久住人”“久习人”,又曾宦游闽中,作《海错通谱》,“因而索隐于条下,政恐失真,故为订讹也”。
是编一卷,记载海产生物16种。屠氏对张九嵕所写的蚶子颂、将瑶柱赞、子蟹解、砺房赞、淡菜铭、土铁歌、 颂、蛤有多种、黄蛤赞、鱟笺、团鱼说、醉蟹赞、鳇鱼鮝鱼铭、青鲫鱼、蛏赞、 鱼颂等十六品水族的赞、颂、铭、解,作了疏解,逐一纠谬,为我国海洋生物的研究开发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清代嵆曾筠《(雍正)浙江通志》和钱维乔《(乾隆)鄞县志》,有著录。明崇祯二年(1629)刊《广快书》收录全文。版本有清顺治三年(1646)两浙督学周南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清代姚安陶珽编《说郛续》收录,正文每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左右双栏,白口,版心上镌书名、下镌页码。
1.张斯桂与《海宁塘末议》一卷[14]
是书记海宁海塘修筑事。有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印本。
2.王梦弼与《镇海县海塘图略》一卷
王梦弼(1688-1755),字代言,又字惕庵,河南商丘人,乾隆十一年(1746)始任镇海知县,七年后调任姚州知州。王氏在镇海任职期间,曾完成了修筑钩金塘,改造后海塘等一系列大规模加固、修造海塘工程。同时,勤政爱民,恪尽职守,颇有政声,为民称道。乾隆十七年(1752)还主持编纂完成了《镇海县志》。是图即王氏任镇海知县期间绘制,记修筑海塘事,有清乾隆间彩绘本。
本文试将宁波历代海洋文献进行梳理,一时恐难尽数囊括,定然尚有遗珠,就目前三十余种来看,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题材种类丰富,包括海洋史地、海洋军事、海外交流、海洋科技多个领域;二是体裁形式多样,包括论、议、考、图、笔记等多种形态;三是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献从不缺席,如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反映当时海外交流的盛况,《文庄公甲申浙东海防图》等记载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海寇议》等反映明嘉靖间浙江沿海抗倭活动;四是海洋生物研究文献弥足珍贵,明代屠本畯的两部海洋生物研究作品出现在科技文献不受重视的时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海洋文献是宁波地区乡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宁波千百年来与海洋的交互活动和成就。因此,进一步挖掘宁波古代海洋文献,对于丰富海洋文化研究史料,深入开展浙江海洋文明历史文化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注释:
①光绪七年(1881)上海点石斋石印本《沿海图说》序。
②关于龚柴籍贯,光绪十七年(1891)上海着易堂铅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收录龚氏著作48种,均署“宁波龚柴”。李文辉《龚柴生平及地理学著述初探》一文认为龚氏乃上海松江人。
③清光绪九年(1883)铅印本《地舆图考·龚叙》。
④光绪二十四年(1898)排印本《五洲图考·龚序》。
⑤薛冰著:《金陵书话》,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⑥清光绪十七年(1891)上海著易堂铅印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帙第262页。
⑦清光绪十八年(1892)四明耳学庐刻本《英法俄德四国志略·沈氏自序》。
⑧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第588页。
⑨据沈洪善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二册《点校说明》,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⑩《金鸡谈荟·例言》,光绪十五年(1889)四明节署铅印本。
[11]《金鸡谈荟·自序》,光绪十五年(1889)四明节署铅印本。
[12]沈敦和生平见《英法俄德四国志略》。
[1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史部二六·地理类三。
[14]张斯桂生平见《使东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