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拥军
我家旁边有一家店,炸油条是一绝,一份两根,一切为二。油条炸得金黄香脆,看上去很能勾起食欲。我还曾经给爱吃油条的朋友认真地推荐过。也是好久没去了,最近北京天热,懒得做饭,就又和家人来到这家餐厅吃油条。
点了两份,没吃完,让服务员帮忙打包。服务员动作很麻利,拿着个餐盒,把盘里余下的三段油条一股脑堆进餐盒,然后用力把餐盒盖扣上,本来脆生生的油条就一起瘪瘪的挤在餐盒里,让人看着食欲全无。我夫人是个关注细节的人,回到车上后看着餐盒里的油条,很惋惜地说:“他们怎么这么不珍惜自己的作品,这是他们自己的招牌,而且是自己劳动创作出的作品,尽管不昂贵,但也应该以珍惜的态度对待,而不应该这样粗暴。如果自己的作品连自己都不能以恭敬的态度对待,又怎么能要求其他人尊敬你的劳动呢。”
我觉得夫人有点多事,但是想想也不无道理。想起几年前,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回家,送给我一个很精致的小盒子,里面是乒乓球大小的我最爱吃的米花糖,几颗糖分别用保鲜膜裹着,可能是担心碰碎了,周围还垫着五彩的碎纸屑。女儿说这是纯手工制作的,在当地很不容易找到的一条小巷里,作坊的主人是位老婆婆,做了一辈子米花糖,知道女儿会带回北京,老婆婆担心米花糖受压受潮影响了味道,很耐心地试了好几种包装方式,直到满意为止。女儿看着我吃完,还俏皮地说,她一路上就担心米花糖被压碎了,感觉那样会对不起老婆婆。
几颗米花糖,本来很容易在日复一日的生活琐碎中被淡忘,但是因为有感于女儿的孝心以及老婆婆对自己作品的用心,便多了一份感动与尊重。
说起来,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常常就决定了别人对他的看法;而一个人对自己所创作或制作的作品的态度,也常常决定了别人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因为自己的态度反映出的是这个人对创作本身是否敬畏,是否尊重。
创作或者说制作的过程是辛苦的,就算一根油条、一颗米花糖,也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生产的过程,而一个不经意间轻漫的细节,或许就会让这个过程的价值打折扣。这份轻漫看似简单,但是背后往往是对生产过程的轻漫。
图1 饶毅教授在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典礼上致辞
饶毅教授(图1)对2015年北京大学毕业生有这样的祝愿,他说:我祝愿,退休之日,你觉得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重;迟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尊重,并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词汇,但是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却不简单。饶毅教授提到的觉得自己值得尊重,不仅要在价值层面理解尊重的内涵,还需要在行动层面上践行尊重的理念。
尊重不是口号和理念,而是行动。如果医生对生命不尊重,对职业不尊重,对每天的医疗行为不尊重,那就很难赢得别人的尊重。一味去抱怨社会的不公不是解决问题之道,更不是对职业尊重的选择。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中国脑计划即将实施,国家健康保障工程紧锣密鼓地准备,包括医学科技创新在内的科技创新时代即将到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时代扑面而来。在这个时候,无论如何强调对科学研究的尊重都不为过。因为,这个时代也充满了浮躁和投机,一些不尊重科学的丑恶事件不断发生。在国际杂志的撤稿事件中,医学是绝对的重灾区。网上不断有声音抱怨政策的失误,评价体系的偏差,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罪过,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是推卸责任的借口。如果科学研究都充满虚假,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能是真实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对科学的敬畏,对科学数据的尊重,对科学道德的坚守。
选择医学,就要尊重医生和医疗行为;选择科学,就要尊重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因为,这是对你自己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