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到人民群众中去生根”
——刘少奇指导新四军第10旅的主力地方化

2018-01-12 07:13张衡
大江南北 2018年1期
关键词:军分区淮海主力

张衡

1941年,刘少奇在苏北盐城

19 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擎起了华中抗战的大旗。作为华中局、华中军分会书记,刘少奇不仅为华中根据地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军事建设方面也建树良多。他对新四军第10旅主力地方化工作的指导就可圈可点。

新四军第10旅的前身是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的第688团和第689团。1940年7月,部队奉命从华北战场南下增援华中新四军,先后改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第4旅、新四军第4师第10旅。1941年上半年,新四军第4师在津浦路西地区进行了长达四五个月的反顽战斗,英勇抗击了7倍于己的国民党正规军的大举进攻,完成了阻止顽固派东进的战略任务,保障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与此同时,新四军第4师也遭受较大损失,作为“拳头”的第10旅只剩2个团仅4个营人马。1941年7月,第10旅奉命从淮北转移到苏北淮海区进行休整,不久与第3师第9旅对调建制,成为第3师第10旅。

此时,华中局下达指示,要求第10旅在淮海区安家落户,实行主力地方化。消息一传开,上至旅团领导,下到营连干部,不少人都想不通。正当人们议论纷纷时,华中局来电,要10旅旅长刘震、旅政治部主任高农斧立即前往华中局汇报工作。

刘震、高农斧二人来到华中局驻地,刘少奇详细地询问了指战员们对主力地方化的想法,刘震、高农斧如实作了汇报。随后,刘少奇又问道:“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呀?”刘震说:“我们坚决拥护上级的决定,10旅要恢复元气,当然要有个家。可是,部队化整为零后,还能当‘拳头’,担当机动作战吗?”

刘少奇语重心长地说:“毛泽东同志不止一次说过,我们党的高级干部千万不要目光短浅。现在,有许多人认为实行主力地方化是走回头路,这正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你们想想,我们刚刚完成了开辟华中的任务,而巩固和发展华中的任务更加艰巨。以淮海根据地为例,光有你们10旅能完成任务吗?现在你们一个旅‘化’下去,不久会有二三个旅、甚至更多的旅成长起来。”接着,他又谈了如何实行主力地方化的问题。刘少奇精辟指出:“实行主力地方化是我们党建军工作、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针和措施。目的就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生根。就像种小麦一样,根扎不深,苗就不壮,就不能丰收。实行主力地方化的关键是搞好军民关系、军政关系。要和人民鱼水相依,尊重地方党的领导,保持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我知道你们的思想已经通了,但是,这还不够,还要让10旅指战员们的思想都通,明确主力地方化的目的和关键。这样,才能上下一条心,军队地方拧成一股绳,把这项工作做好。”

在刘少奇的有力指导下,新四军第10旅主力地方化的工作迅速开展起来。首先是第10旅的番号撤销,旅部和军分区司令部合并,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淮海地委书记金明兼任军分区政委,刘震任军分区司令员。第3师第7旅的部分武装也来到淮海军分区,与原10旅的部队一并地方化。同时,还从原来的主力部队中抽调400多名干部分编到地方武装中去。在对敌斗争激烈的边沿地区,原主力部队的干部甚至缘编到区、乡武装和民兵基干队中去。几十个区中队都得到了充实和加强。有的县大队,过去因武器差,战斗力很弱;有的民兵联防队,过去因没有军事骨干,发展受到限制。主力地方化后,武器装备、军事骨干和部队战斗力都加强了,抗日武装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淮海平原成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942年3月,刘少奇回延安途经淮海抗日根据地,在军分区司令部住了一个多星期,调研主力地方化落实的情况。刘震、金明等人向他汇报了半年来的工作,刘少奇听了高兴地说:“你们坚决执行华中局关于主力地方化的方针和指示,工作做出了成绩,这是很好的开端。淮海区是联结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咽喉要道。今后的斗争将会更艰苦、更残酷。你们要作好充分的准备。”

1942年11月中旬,严峻形势果然来了。日军第17师团第54联队及伪军第36师等部共8000余人,对淮海区发动了大“扫荡”。日伪军由泗阳、淮阴、涟水和新安镇等地9路合击沭阳县张圩子,妄图一举消灭驻扎在此的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党政军机关在跳出敌人的合围后,带领全区抗日军民开展游击战争。针对敌人拼命修筑公路和据点、把淮海区分割成4大块的形势,淮海地委建立了4个中心县委,把县以上武装组成4个支队,由各个中心县委直接指挥各地的反“扫荡”斗争。经过3个月残酷而激烈的反复较量后,“扫荡”之敌筋疲力尽,返回原防。淮海抗日军民在军分区统一部署下,先后发起2次大规模的交通破击战。支队主力、区乡武装和民兵联防队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挖公路、炸桥梁,攻据点,彻底打破了敌人“接点连线”的计划。

1943年4月开始,淮海抗日军民在粉碎了日伪军的大“扫荡”之后,发起了历时134天的夏季攻势。他们采取围点打援、强攻据点、突然袭击等战术,有计划地开展反击。全区4个支队共作战233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战斗有连五庄、周口、塘沟、钱集、桑墟战斗等,攻克日伪军据点40多处,毙伤日军中队长以下340人,争取伪军反正投诚1100人,俘虏日军2人、伪军1500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及军用物资。夏季攻势的胜利,使北六塘河两岸及东海、沭宿等地70多个乡的抗日民主政权得到恢复,切断了沭淮、沭赣、沭杨、泗沭等公路,从而彻底扭转了淮海区抗日斗争的局面。

新四军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图为新四军司令部等下发的帮助农民麦收的指示

1944年春,华中抗日军民在打破了日伪的“扫荡”、“清乡”和“清剿”后,迎来了局部反攻的局面。淮海区在实行主力地方化3年后,抗日武装也迎来了开花结果的丰收时节。为了迎接新的战斗任务,各地武装在开展练兵整训的同时,开始了恢复主力的工作。支队下面成立了团,区队升级为县独立团,乡联防队升级成区队。为了支援皖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以淮海军分区第2支队为基础,建立了1个独立旅。为了支援苏浙军区向东南沿海发展,淮海根据地选拔了300多名各级干部下江南。随后,新四军第3师第10旅的番号也恢复了。

1944年秋,敌人为了保住运河交通线,在泗阳县城西北的林公渡修筑了据点,由日军金井中队长率领1个中队日军和伪军1个营驻守。9月7日夜,新四军集中第10旅及淮海军分区第2、第4支队优势兵力,乘敌立足未稳发起强攻,打下林公渡据点,切断运河交通线,歼灭日军60余人,生俘日军2名,歼灭伪军80余人,缴获迫击炮、轻机枪、掷弹筒等一批武器。日伪军只好困守在淮阴、沭阳、宿迁几座孤城里,再也不敢出来“扫荡”了。

刘少奇指导新四军第3师第10旅实行主力地方化的事情已经过去70多年了。今天回首这段往事,刘少奇重视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在向下级部署工作时,不仅提出“过河”的任务,而且指明怎样“过河”的工作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猜你喜欢
军分区淮海主力
“中坚农民”能否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主力
湄窖现有主力产品
四牌楼
淮海南路,北风正在吹
细品日本海自主力战舰
淮海南路,北风正在吹
皮定均“怕失民心”
丽江军分区造血扶贫
淮海决战定乾坤 淮塔园林慰英灵
读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