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才
夏征农
2008年10月,夏征农走完了105年的革命人生。百年沧桑,世纪见证。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既是新四军浴血奋战的优秀干部,又是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还当过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他长年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70多岁高龄时还出任《辞海》主编。他的一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用夏征农自己的诗句来概括:“半是书生半战士,一行政治一行诗。”
一
夏征农,1904年1月5日生于江西省丰城县南乡钞塘村。父亲边读书边种田,有着满腹经纶,夏家生活比较富裕。夏征农五六岁时,就在家中自设的私塾里读书,父亲教他读四书五经。1920年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心远中学,1925年秋考入南京金陵大学。这个学校有中共党组织,夏征农在他们的引导下,读了许多马列的书,思想追求进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夏天,他根据党组织指示,来到南昌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夏征农来到上海找到党组织,党组织安排他去苏联留学,他考虑到革命受到挫折,国内更需要他,就坚定地表示愿留在国内,坚持革命斗争。经朋友的介绍,1928年,他进入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学习,后担任复旦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他的老师陈望道教授是第一个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的人,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之一,对夏征农影响很大。在陈望道的指导下,夏征农熟读《共产党宣言》,为了向师生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他和同学筹划办起了《青鸟》杂志,每期重要文章都由他撰写。
夏征农特别爱读鲁迅的书,一天下课,陈望道发现夏征农手捧鲁迅的书,边看边记笔记,就问他为什么喜欢鲁迅的书,他回答说,“我感到鲁迅的作品不仅为广大读者写的,好像特别为自己写的”,“我理解鲁迅写书的目的,是用革命精神救中国”。
第二天,陈望道对他说,鲁迅先生明天要来给学生上课,如果想听课,下午早一点到图书馆。夏征农喜出望外,第二天午后,他早早等在图书馆,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鲁迅。陈望道与鲁迅有深交,此次来上课,鲁迅就是应陈望道之邀而来。夏征农坐在第一排,上完课,夏征农走上前对鲁迅说:“鲁迅先生,我十分喜欢写作,请你多给我一些写作方面的指导行吗?”鲁迅满口答应。
之后,夏征农经常寄习作给鲁迅,鲁迅对这位热情好学的文学青年十分喜欢,只要他来的信必复,有作品来立即批阅。在鲁迅指导下,夏征农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小说、散文和诗歌。正当夏征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他的政治身份暴露,1929年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秘密向狱友宣传革命思想,在发给他用于写认罪书的纸上写起了小说。他的小说《牢狱祭》写成后,托出狱的人送给进步刊物《摩登青年》,《摩登青年》在第二期上刊登了他的这部小说。
他的老师陈望道和国民党军总司令部秘书长邵力子找关系营救他,他于1930年底出狱。获释后,他先后担任上海闸北区团委宣传部长、江苏省团委秘书。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他冒险筹建了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海上青年》。这期间,他还翻译出版了史沫特莱的《苏区见闻》等报告文学。
国民党在对苏区发动军事进攻的同时,对共产党办的刊物及进步青年进行疯狂迫害,其中柔石、殷夫等多位“左联”成员惨遭杀害。进步人士李公朴出于保护夏征农的目的,要他不要在公共场合露面,住处要经常变更。夏征农毫不畏惧,听说鲁迅先生已遭国民党当局的通缉,冒着危险到鲁迅家中安慰鲁迅。为鲁迅的安全,他要鲁迅减少出行次数,有约稿可由夏征农上门去取,然后转送。这期间鲁迅的许多稿件,均刊登在夏征农办的《海上青年》刊物上,稿费由夏征农送到鲁迅手中。鲁迅为此十分感激。
1933年夏,夏征农加入“左联”队伍。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革命文学团体。他加入“左联”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和编辑出版《鲁迅研究》等著作。这时,夏征农还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结算》,共50万字的文集。他一拿到新书,就骑自行车送给了鲁迅。鲁迅手捧着这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新书,连声说:“祝贺,祝贺,我期盼能看到你更多的新书面世。”
鲁迅曾在北京、厦门、上海等地教书,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有一次,鲁迅先生与别人闲谈时,有人问起他说,先生一生教书创作,桃李满天下,你的高足有几个?鲁迅扳着手指数着说:夏征农算一个。
二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夏征农接到上级指示,到南昌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他先后任江西省政府保安处副处长、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部主任、赣县县长等职,他还在赣州成立了江西青年服务团。夏征农依照上级指示,参加了江西青年服务团。当时在赣州的蒋经国见他能写能说,也有超群的组织领导能力,便把他留在身边当秘书。
江西青年服务团主任由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担任,夏征农任干事。熊式辉担任上海警备司令时,知道夏征农是共产党员,曾下令逮捕夏征农,就密报了蒋介石,请求秘密逮捕夏征农,蒋介石让蒋经国处理。蒋经国没有为难夏征农,让夏赶快离开南昌。
夏征农经新四军南昌办事处安排,赴皖南云岭参加新四军,被任命为教导总队教员。1940年,他被调到军部政治部任统战部副部长兼民运部长。统战部和民运部工作虽有区别,但共同的任务是向驻地民众特别是地方国民党政府官员和资本家、绅士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和新四军的主张,团结广大抗日民众支持新四军。夏征农几乎一有时间就走出军营,向驻地老百姓宣传抗日,泾县云岭一带老百姓都认识他,亲切地称他夏部长。
1940年12月底,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次年1月4日北移。北移前,夏征农创作了影响深远的诗歌《别了,皖南!》。
1941年1月6日晚,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部队北移途中,在茂林石井坑等地遭到国民党的层层包围。在突围战中,夏征农带着一名机要员多次与搜山的敌人擦肩而过。几天后,两人下山来到一茶商家中,住了一个多月。搜山的敌人走了,他才在茶商的帮助下,从芜湖坐船到上海,然后从上海转移到苏北新四军军部。1941年6月,夏征农离开军部,担任苏中四分区秘书主任兼第四地委宣传部长。1944年初他任苏中公学教育长,为地方党政机关和部队培养了一大批干部。
1944年延安整风运动普遍展开,远在重庆的郭沫若先生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得到毛泽东的肯定。党中央决定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全党整风的文件之一,印发党内学习。
郭沫若的文章传到了苏北根据地,苏中军区首长要夏征农将此文改编为话剧。经10天连日苦战,话剧《甲申记》问世,由一师文工团在苏中演出,场场爆满,轰动整个抗日根据地。有的碉堡内伪军听说新四军要在附近演戏,夜晚偷偷换上便衣,溜出碉堡到新四军驻地看戏。夏征农在这出戏中,写出了从李闯王起义到胜利、进京当皇帝、最后衰亡的经过,深刻揭示了一个政权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的历史教训。为此,夏征农还写文章告诫人们,尤其是政府官员们:在当官之后不要脱离群众,不要骄傲,不要腐败。
三
抗战胜利后,夏征农先后担任华中建设大学副校长、东北安东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4年任山东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省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1959年2月,整风反右补课,当时山东省委负责人认为夏征农反右不力,右派分子划少了,撤了他的省委副书记职务,下放到莱芜县城关公社当书记。夏征农办事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坚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隐藏问题,也不夸大成绩。到城关公社后,他发现城关及附近几个公社有人假报产量,及时向上级反映,有人疑惑不解地问他,你受这么重的处分,还不吸取教训?夏征农坦言道,讲实话是党性强,我无论当多大官或当再小的官,都要坚持讲真话。
1961年平反之后,夏征农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文革”中他被撤职审查,1978年被“解放”,出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1927年,他曾经就读于复旦大学,如今又回到母校担任党委书记。
不久,夏征农离开复旦大学,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此时夏征农已经是74岁高龄。他经常下基层了解情况,解决民众最关心的生活问题。就在他集中精力投入工作之际,又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正等着他。
1978年,国家出版局接二连三地向上海传达中宣部紧急指示,《辞海》必须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出版发行。有关部门接到指示,寻找最适合人选担任主编,排来排去,大家都觉得夏征农是最佳人选。夏征农根据组织决定,走马上任,成了继舒新城、陈望道之后《辞海》的第三任主编。
那时,粉碎“四人帮”不久,全国正在拨乱反正,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左”的一套仍有市场。《辞海》中涉及到的很多词条如“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等该如何反映,还有对刘少奇、陈独秀、王明、项英、林彪、蒋介石等重要人物如何评价,都是十分棘手的。
在《辞海》编撰工作会议上,许多人提出上述问题,夏征农说:“我是鲁迅的学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知识分子要有担当。我又是老共产党员,我一定敢于负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然要碰到怎么写的问题、如何评价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党的实事求是原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也是编撰《辞海》的工作方针。”
在实际编写中,夏征农要求工作人员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夏征农和编撰人员奋战九个月,终于在1979年国庆节前将《辞海》出版发行,向国庆3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礼物。《辞海》的出版发行,是中国出版界的大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盛事。它的出版让各界人士好评如潮,同时对已是75岁高龄的夏征农赞叹不已。
2002年,夏征农以年近百岁的高龄,出任中国第一部特大型综合性辞书《大辞海》的主编。《大辞海》篇幅是《辞海》的2.5倍。也许有人认为,百岁老人担任主编不过是挂个虚名而已,夏征农用行动作了回答:《大辞海》每次开会他都参加,重要词条他都过目签字。
198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前夕,他和部分新四军研究会的老战士们以研究会名义,创办了《大江南北》杂志。创刊号上,夏征农亲笔撰写了《发刊词》。他在发刊词中,对抗日战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国共产党及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大江南北》的办刊宗旨、编辑方针等,作了深刻、全面的阐述。此后,《大江南北》的工作人员一直严格按照夏征农确定的宗旨、要求,坚持宣传新四军、宣传中国革命斗争史、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受到新四军老战士以及大批中青年读者的喜爱。创刊以后,夏征农始终关心《大江南北》,从1985年6月至2008年5月,他为刊物撰写了30篇文章,先后9次为刊物题词。在《大江南北》创刊5周年时,他的题词是:“努力把《大江南北》办成一份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大江南北》创刊百期纪念时,他题写了“历史的脚印 前进的镜子”。
2008年10月4日,辛劳一生的夏征农在上海逝世,享年10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