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
智能化离我们已经不太遥远了,比如马云的无人超市,李彦宏的无人驾驶,以及已经存在的无人工厂等等。一贯以劳动密集型著称的纺织业,目前也受到了来自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多重压力。那么人工智能对纺织服装企业的智能化改造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企业又该做好哪些应对的准备呢?
智能化的优势何在?
今年7月8日,马云的第一家无人超市在杭州街头开业。由于没有这些人的工资支出,无人超市的成本支出大约只有传统超市的四分之一。
由此,我们不难预测未来那些大街小巷高成本的便利店、杂货铺以及小超市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无人超市的营业,对于传统零售行业带来的震撼和冲击不可谓不小。
然而,对于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应该感叹的不只是无人超市这种新的运营模式,更是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性。
清梳联,是纺纱的第一道工序,直接决定了纺纱的质量。四川中部某纺织厂于2017年初将其清梳联全部换成新的。据该厂生产部经理介绍,新型智能化清梳联系统投入使用之后,整个生产线全部在电子计算机控制下进行连续不停车运转,在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方面有了重大进步,大大缩短了工艺流程。同比产能提高三成,人力减少五分之四,成纱质量不断提高。
从这条智能化清梳联设备及系统来说,虽然不能简单地计算为减少了五分之四的劳动力成本,因为对于操作智能化设备的人员素质、技能要求相对较高,但确实也为企业节省了一半以上的工资开销。
最近几年,国内部分纺织服装企业都把工厂迁往东西南等国家,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当地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面对东南亚等国家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显然是最好的应对方式。因为“人用得越少越赚钱”,这是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无法回避的事实。
山东某纺织企业研发的“筒纱智能物流包装系统”从络筒机取纱、输送、品种识别、机器人卸纱、堆垛、机械手拆垛、配重筛选、自动套袋、编织袋自动成包、自动贴标、自动码垛、自动入库、自动出库整个流程都无任何人工直接参与。据说能节省人力90%以上,降低生产成本20%,并且还能避免人为的质量问题。
当然,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实施智能化升级的目的远非降低劳动力成本这一个原因。“智能化”还能够使很多过去纺织服装企业不敢想,甚至是想不到的愿望得以实现。
在成都某购物中心二楼有一家被称之为“最奇葩、最潮”的服装商店。店门口有门禁,消费者前往购物需要刷卡或票进门。门票每张5元,年卡每张520元。在服装实体店“江河日下”的现在,我们都很难想象还有收门票才能进的服装店,赞之“丧心病狂”实不为过。
当然,贵自然有贵的道理,怪自然也有其怪的特色。除开所谓的摄影棚背景、11间主题试衣间以及无数五花八门的背景墙这些“小把戏”之外,最大的噱头便是其中的“3D智能试衣系统”。
您只需把自己的身高、體重、肩宽、三围等多项主要人体数据传输到电脑上,即可生成3D模型。然后,您就只需要轻点屏幕,自行选择面料、颜色、款式、扣子花色、口袋样式等个性化内容,即可得到自己喜欢的服饰。
最后,就是提交信息,付钱结算,离店走人。 据说一般情况下,一个礼拜左右消费者就能收到快递上门的这件服装产品。无疑,这都是服装企业实施智能化升级之下的产物。
在“智能化”的助力下,成都这个西部内陆城市的服装店又一次“耍”出了新高度。
实际上,对于单个服装企业而言通过这种营运方式,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库存风险,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能。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在“大订单、大制造、大物流”的传统商业模式逐渐被颠覆的情况下,将客户所需要的产品通过互联网迅速完成从计算机向纺织机械的传导,很可能是适应目前市场“小批量、多款式、送达快”的新需求的一种方式。
总而言之,纺织服装行业实施智能化升级会给整个行业构造出一个无限广阔的未来。包括那些我们现在还不曾想到,也不会想到的市场需求。
智能化的难点在哪儿?
智能制造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基本上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共识,但传统纺织厂究竟如何转换成为智能化纺织工厂,还是目前行业内热议的话题之一。在这个转换升级的过程中,企业又面临着哪些瓶颈障碍呢?
在我国纺织服装业进行智能化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难题。首要问题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钱”字。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纺织服装企业想进行智能化升级根本无从谈起。
用专家的话来说,纺织业的智能制造属于工业4.0的范畴。但现实问题是,我国绝大多数的纺织服装企业都是中小规模,基本还停留在工业3.0甚至是工业2.0的阶段。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势必意味着要花大量的资金去购买智能化设备,并进行智能化系统的全面改造。
据了解,基于大数据的纺织业智能制造虽然还处于概念探索阶段,但投资却往往要以亿元计算。
这钱,从何而来?
同时,纺织服装产品的低利润率也决定了这个行业不大可能同机械、电子、汽车、航空等行业进行智能化升级那样“迅猛”。比如说,汽车厂搞一条智能制造汽车的生产线,投入虽然巨大但产出一辆汽车产值便是十数万元。同样的纺织服装企业,投巨资搞一条智能生产线,产出一万件T恤产值也不过别人一辆车的钱。因此,在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智能制造升级过程中,即便是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也是举棋不定。
还有,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纺织服装业一直是解决地方就业的民生产业,一旦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虽然说能够拉动地方投资,但也意味着会有一批纺织工人因此而失业。比如说,某纺织企业就曾经说“公司已拥有自动穿筘机43台(套),自动穿筘比例占到总量的94%以上,减少了1200多人的用工计划”。所以,在针对纺织服装企业智能化这方面,地方政府往往也是有所顾忌,态度暧昧。这主要就体现在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智能化过程中给予的政策优惠、扶持力度上面。endprint
除了资金等问题,在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智能化的道路上还面临着智能设备研发滞后的问题。
以服装企业来说,它们的工作核心无非就是“缝纫”两字。缝纫的过程,也就是拿起来、对齐了、缝制好、后处理这四个基本步骤。但目前,我们能智能化的也就是其中利用智能化缝纫机进行的“缝制好”这个环节,其余的都还需要人力而为之。
四川省南充市某企业早在2012年便研发出了“智能化养蚕机”, 其通过电脑操作即可完成养蚕过程中自动给桑、消毒、除沙、上蔟等步骤。确实能够解决传统的养蚕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等不足。
然而,蚕桑业实际使用这套智能化设备却寥寥无几。原因在于,桑叶是长在桑树上的,而且需要每天进行采摘。不论后续工艺流程如何智能化,只要不能解决摘桑叶所需消耗的大量劳动力这个问题,养蚕业智能化或许根本无从谈起。
纺织服装企业要想完成智能制造,必须是进行全系统、整体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单纯其中某一个环节实现了智能化设备的研发、生产,实际上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不会太大。
严重缺乏操作智能化纺织设备的高级技术人才,以及维护智能化设备的人才也是我们在实现智能制造过程中遇到的较大障碍。
以前文所谈到的智能化清梳联系统来说,一家企业至少需要培养一批全面熟悉机器性能和控制原理,掌握设备操作要领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才能保证智能化清梳联设备的正常运行。
然而,培养一名成熟、优秀的员工不但需要时间,还需要企业投入不小的费用。
据了解,一名合格的智能化设备维护人员经常使用的检测设备便有测振测温仪、振动传感仪、空气压力测试仪、皮带张力仪、显微镜等等。以我们纺织服装企业现有的员工来看,显然要完成对智能化设备的熟练操作势必进行一次“脱胎换骨”般的转变。
因此,即便是一家纺织企业立即引进一整套的智能化设备和系统,人才上的断层也会让这些设备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正常运转起来,达到企业预期的经济效益。再加上目前国内的纺织服装企业大多对投资巨大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持观望态度,对于这方面后续人才的培养也就更加没有纳入“议事日程”了。
另外,我们对智能化制造的研究还停留在对于国外经验的借鉴与一般性总结,纺织服装企业关注的智能制造核心大多在于设备、系统等方面,对于纺织服装产品的智能化,没有采取足够的重视。
就纺织服装产品来说,智能化尝试虽然也有,但明显落后于消费者的需求。在走智能制造这条路上,纺织服装企业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不是简单买几个机器人、添几台智能设备就完成了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所以,不难发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智能化之路,要想一蹴而就并不现实。
智能化对品质的影响
智能化对于纺织服装产品的品质来说,一方面是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能够使得产品质量更为稳定;另外一方面则是后期对于产品的质量检测,能够更为便捷以及精准。
比如说,我们现在对于羊毛、羊绒纤维的长度测量主要采用手排法。所谓手排法,顾名思义主要靠人手工操作,仅使用简单的镊子、尺子等工具。这种幾近于原始的检测办法,不但对于检测人员个人的技术要求高,既要防止拉断纤维又要考虑纤维排列的稀密均匀等,同时其检测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且费时费力,检测一次就要花上两三个小时。
某检测机构在推进“机器换人”的智能化检测中,引进国外先进纤维长度测试仪,并研究开发出一种能高效检测纤维长度的方法。使得每个毛绒样品的检测时间从2小时左右缩短到1分钟,大力提升了检测的效率。
众所周知,纺织品疵点检测工艺一直都是行业内对于产品质量管理、管控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基本上仍然采用人工背光检测或机械灯光检测,说白了就是靠检测人员自己用眼睛看,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织物评分、评等标准对织物等级做出评定,并同时填写各种织物疵点报表。
这种方法存在检验者劳动强度大、漏检率高、受检验者主观因素影响大等弊端,因此难以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不过,此种对纺织品疵点检测的方法使用历史悠久,堪称纺织品检测2.0时代的标志性做法。
随着纺织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工检验纺织品疵点的办法开始无法满足于一些大型企业的需求。于是,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基于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的自动疵点检测技术,并且成功研制出了一套计算机自动疵点检测系统,能对成品织物常见的平纹、斜纹、缎纹疵点,如缺经、缺纬、重纬、油污进行检测。
这套纺织品疵点自动检测系统可以被看成是纺织品检测3.0时代的典型产物。但它也存在几个问题,其一是基本上只能对织物成品进行检测,如果在织物生产过程中就出现严重缺陷时,这套系统无法及时发现并停机,只能任由废品继续生产造成损失。其二,现在纺织企业为了提高检验速度,一般都采用抽样检测,无法100%控制出厂织物的质量,从而增加后续成衣加工环节中因为面料质量问题而造成的损失。
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对布匹缺陷进行实时检测,一旦出现严重缺陷可以及时停机修正,还可以自动记录每批织物的缺陷种类和缺陷数量,便于控制织物质量的智能化检测系统便成为纺织企业的需求。因此,纺织品检测4.0版本的智能化纺织缺陷检测系统便应运而生。
据了解,智能化织物缺陷检测系统可实现相机、纺织器械与企业上层ERP系统之间的通信与同步。企业只需根据实际生产要求,输入各个缺陷统计数限制值,一旦达到阈值,便触发停机。所有动作指示都是实时的,无延迟,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生产效率。比如说,若发生重大缺陷或缺陷计数达到阈值,将通过PLC控制机台停机,并触发硬件报警,在软件界面亦会弹出提示。从而能够真正发挥检测结果对质量管理的作用。
以智能化为标志的工业4.0升级遇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在寻找新动能的节点,使得行业内呼唤智能化的冲动表现得尤为突出。若非智能制造的投资太过巨大,投资风险减缓了纺织服装企业行动的步伐,我们很难预料说真正意义上的纺织机器人会在5年、10年或是20年之后全面替代纺织人工。
从现在来说,纺织服装业推进智能制造,大致的路径可能会是先从产品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入手,逐步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建设。
当前政策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都在促使纺织服装业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其实,无论是工业4.0,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者其他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智能化的一种趋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