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2000年-2007年县级地区,分析了均衡性转移支付经济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均衡性转移支付具有良好的效率和公平特征,县级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比值提高10%,该地区实际GDP增长率将提高0.46%,且其城乡人均纯收入差额将降低145.1元。文章的结论也为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均衡性转移支付;经济增长;均等化水平;公平与效率
一、 引言与文献综述
转移支付制度是多级政府间关系的核心,主要表现在缩小横向地方政府间财力差距和协调纵向地方政府间事权分配。中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转移支付的规模逐年增长。1994年~2015年,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的规模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依次由5.70%、8.91%、43.2%调整为19.0%、14.4%、3.38%;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的提升高于专项转移支付,而且2015年国务院提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主体作用和该占比应该在60%以上。庞大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迅速的增长速度,势必对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和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是转移支付制度的两种基本方式,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相比于专项转移支付(也稱条件转移支付(Conditional Grants))立足于与中央政府的特定目标(列如支持社会保障发展以及弥补地区间的外部性),造成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繁多、资金投入和分配不透明,以及地方政府的“跑部钱进”现象,使得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楼继伟,2013)。对于一般性转移支付(也称无条件转移支付(Unconditional Gra-nts)),地方政府具有该资金使用自主权,能够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和主动性,不仅缩小地区间的财力差距,保证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Boadway & Flatters,1982;Eichhorst,2007;Allers,2012;田发和周琛影,2013),同时也影响了地区的财政行为和经济增长(Dahlberg et al.,2008;马光荣等,2016)。本文关注的重点的均衡性转移支付的经济效应,即均衡性转移支付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均等化的影响,或者说站在效率和公平的角度考察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影响。
本文基于2000年~2007年县级地区,分析了均衡性转移支付经济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均衡性转移支付具有良好的效率和公平特征,县级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比值提高10%,该地区实际GDP增长率将提高0.46%,该地区的城乡人均纯收入差额将降低145.1元。其次,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主要贡献:(1)以均衡性转移支付为核心,分析其增长效应和均等化效应;(2)基于县级面板数据则结论更有说服力,实证结果更稳健。最后,本文的分析和结论紧扣现阶段的政策问题,如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占比、完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等政策内容,为完善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论文以下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为制度性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证设计和数据说明;第三部分是实证结果讨论;最后为本文的结论。
二、 制度分析、实证策略和数据描述
1. 均衡性转移支付发展和结构。随着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主要结构也随时间变化,但是均衡性转移支付占比维持在40%左右。在2009前,一般性转移支付构成逐步完善,主要构成为均衡性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其中在2008年,全国的主要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构成,三者的构成比重依次为40%、28%、9%;在2009年后,财政部数额相对固定的专项转移支付划转为一般性转移支付,此时主要构成逐步调整为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其他专项性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在2017年,全国的均衡性、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依次为39%、16%、7%。对比发现,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结构的调整,一是反映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二是反映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转移支付的构成也于经济结构相适应,但是均衡性转移支付一直占有较高的比重且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均衡性转移支付的经济效应,也为保障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结构提供政策性建议。
2. 基准模型。为了从实证上检验均衡性转移支付的经济效应,且依次从公平和效率角度考察其影响程度;本节采取的计量策略是,采用县级层面的面板数据,以县级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占比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县级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和城乡人均纯收入差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具体来说,我们建立如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3. 数据说明。实证分析中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时间跨度是2000年~2007年,主要原因是县级一般性转移支付数据统计从2000年开始,选择的截止年份为2007年。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定义为该统计资料中,县级地区所获得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专项转移支付定义为县级地区所获得的专项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为广义统计口径,即转移支付总和减去专项补助和税收返还后的数额。此外,本文使用的县级GDP数据也来自该数据库。其中对一般性、专项转移支付数据剔除各变量上下各1%的极端值。
县级地区的控制变量数据也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其中的所需要的人口及行政面积数据来自《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其中对关键变量数据剔除各变量1%的极端值。
为了使各年份的数值可比,我们使用分省的GDP平减指数将各项指标都调整为以1998年为基期的价格水平。此外,本文剔除了直辖市和西藏数据,考虑到市辖区在地方政策中收到当地政府的特殊的关照,剔除市辖区数据。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endprint
三、 实证结果
1. 基准回归结果。表2是使用OLS方法和面板模型固定效应(FE)估计方法对(1)式进行估计的结果。其中,第1、2、5列为OLS方法,第3、4、6列为FE方法;列1~列4为被解释变量为实际GDP增长率的实证模型,列5、6被解釋变量为城乡人均纯收入差额的实证模型。第1列~4列依次添加控制变量的OLS和FE模型;并依次控制年份和县级地区的虚拟变量。
回归结果显示,在各种模型设定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有利于县级地区实际GDP增长率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城乡人均纯收入差额,因而均衡性转移支付具有良好的效率和公平特征。第4列、6列的回归系数表明,县级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比值提高10个百分点,该地区实际GDP增长率将提高0.46个百分点,相当于6.8个样本标准差;与此同时,该地区的城乡人均纯收入差额将降低145.1元。该结果与文献结论相符,且与我们的理论预期相同,在政府间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具有公平和效率的特征,促进产出提高和居民福利最大化。在控制变量方面,县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Lngdppc)和人口增长率(Poprate)均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均等化水平。
2. 分地区分析。表3采用双向FE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组分析,列1、列3为东部地区,列2、列4为中西部;控制年份虚拟变量与县级虚拟变量。由于篇幅限制,我们没有报告了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回归结果显示,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回归结果与基准模型相符,均衡性转移支付具有增长效应和均等化效应;但是在东部地区,其增长效应不显著。就实际GDP增长率的回归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效应(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假定均衡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10%),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列3、列4显示,东部地区具有更强的均等化效应,有利于社会公平。
3. 更换解释变量。表2基准回归中解释变量为均衡性转移支付与转移支付总体比值,表4更换解释变量,采用均衡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比值指标;同表3类似,控制年份虚拟变量与县级虚拟变量,并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回归结果显示,与基准模型相符,均衡性转移支付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和均等化效应。
总之,实证结果显示,均衡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有利于县级地区实际GDP增长率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城乡人均纯收入差额,因而均衡性转移支付具有良好的效率和公平特征。
四、 结论
本文基于2000年~2007年县级面板数据,分析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增长效应和均等化水平,实证结果显示:均衡性转移支付具有良好的效率和公平特征,县级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比值提高10%,该地区实际GDP增长率将提高0.46%,该地区的城乡人均纯收入差额将降低145.1元。在稳健性分析中,均衡性转移支付也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和均等化效应。
本文的分析为我国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供政策建议,发挥均衡性转移支付的主体和重要作用,在促进公平的同时,也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首先,2014年6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开启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到2017年上半年,关于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等,有关部门均提出了改革的细节和措施;本文的结论也为相关的政策导向和措施提供有利地论点。其次,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和各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增长效应,也将有力地促进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萍.财政体制简明图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 楼继伟.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3] 田发,周琛影.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体制测度:一个分析框架[J].改革,2013,(1):50-57.
[4] 马光荣,郭庆旺,刘畅.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16,(9):54-54.
[5] Allers M A.Yardstick competition, fiscal disparities, and equalization[J].Economics Letters,2012,117(1):4-6.
[6] Dahlberg M, M?rk E, Ratts? J, et al. Using a discontinuous grant rule to identify the effect of grants on local taxes and spending[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8,92(12):2320-2335.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去产能过程中债务处置对策研究”(项目号:HB17YJ095)。
作者简介:张凯强(1987-),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政策。
收稿日期:2017-1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