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角色认知的高校学生预备党员持续教育模式调研与思考

2018-01-11 19:14崔曾多李根赵岩
新一代 2017年16期

崔曾多+李根+赵岩

摘 要: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工作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工作中,预备期的教育学习往往成为易被基层党组织及党员个人忽视的环节,本文从高校学生预备党员角色认知出发,采取党员自我评价与民主评价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分析、总结高校学生党员预备期持续教育工作现状,并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党员角色认知;高校学生预备党员;持续教育

做好高校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是提高党员素质和能力,为党的建设和发展储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党员个人成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环节[1]。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2],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普遍存在“前期重发展,后期轻教育”的局面[3],虽然近年来规范化的组织生活、系统化的理论学习、项目化的社会实践等逐渐丰富了学生党员的后期教育形式,但党员预备期仍然是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工作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4],在如何发挥党员预备期的进一步考察功能上仍需要思考和提升。

一、高校开展学生预备党员持续教育工作的意义

高校学生预备党员持续教育,指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后在预备期内所接受的一系列教育,是入党前教育的延续。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

通过预备期的持续教育,可以纠正入党动机不明,入党态度不端等问题;激发学生党员在党性修养,党员素质提高上的主观能动性;并为今后的各项党员教育工作夯实基础[5]。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

大学生党员年龄小、对党的理论和党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造成自身党性意识和党性修养方面的欠缺[6],有必要通过预备期的持续学习提升自身党性意识和党性修养。

(三)有利于学生党团建设和各项学生工作的高效开展

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优秀集体和先锋模范,在预备期提升学生党员的角色认知,加深学生党员的理论知识和党性修养,有利于学生党员在学生集体中树立优秀的党员形象,對学校的党团建设和各项学生工作的开展发挥引领和感召的作用。

二、基于角色认知的高校学生预备党员持续教育工作调研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对社会其他角色关系的认知。任何一种角色行为只有在角色认知十分清晰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履行使角色责任及义务[7]。角色认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角色规范的认知,二是对角色评价的认知,将此概念应用于学生预备党员身上则可以概括为:对预备期所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对预备期个人表现的民主评价和自我评价。

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党员预备期考察功能的弱化,导致部分学生一旦成为预备党员,便认定自己已经进入党员行列,疏忽理论知识的学习、思想觉悟的提高和党性修养的增强[8],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不纯,对党员预备期的意义不明确,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存在偏差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组在J大学开展了分学科的抽样调研,以学生预备党员角色认知调研为切入点,采取自我评价与民主评价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体系[9],设计的问卷调查共分两组, A组面向入党积极分子及普通学生,填写《学生党员角色认知民主评价调查表》,B组面向学生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填写《学生党员角色认知自我评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525份,回收问卷502份,有效问卷491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5%;调查对象中,人文社科类专业占38.9%、理工类专业占61.1%;调查对象中正式党员占18.3%,预备党员占30.8%,积极分子及普通学生占50.9%,现将调研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一)无论学生党员自身,还是在普通同学眼中,“将入党视为一种荣誉,是对自身能力的认可”都成为了当前高校学生入党的主要动机之一,这也契合了“90后”高校学生群体重视自我展示、寻求能力认可的性格特征。

(二)调研对象中,学生党员、普通学生普遍对设立党员预备期的目的了解程度不足,在主观上为开展学生党员预备期持续教育造成了障碍。

(三)学生党员进入预备期后普遍存“重实践、轻理论”现象,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基层党组织理论教育的开展仍有不足,另一方面缺乏对理论意识的重视,也正是学生党员对设立党员预备期目的不明所致。

(四)学生党员在增强党员角色认知方面的不足,以及学生党员在提高角色认知中遇到的障碍主要表现为:1.党员角色认知不明,缺少理论指导和实践机会;2.在角色行为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足;3.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员培养形式大于内容,缺少有针对性的预备期教育。

(五)在意识到党员角色认知的不足后,学生党员愿意并能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培养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增强党员角色认知;在学生党员的学习、成长意识被激发后,希望基层党组织能适时的开展与大学生党员角色认知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

三、对高校开展学生预备党员持续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及形式,增强党员接受持续教育的主动意识。调研结果显示当代学生党员普遍对于互动式、参与式的学习兴趣更高,倾向于在实践中学习,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及时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及形式,通过支部交流、公益活动丰富学生党员的实践形式[10],激发学生党员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兴趣,树立学生党员主动接受持续教育的意识。

(二)以党支部建设为保障,完善党员持续教育机制。以加强党支部建设为重点,健全组织设置,促进组织下延和机制创新,完善支部工作制度,推动党支部建设、党员发展、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党员持续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为党员持续教育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11]。

(三)以党员角色认知为标准,建立健全党员监督考核机制。结合党员角色认知的相关内容,定期开展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监督考核,不断加深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通过主动学习和接受持续教育,及时发现和改正自身在党性修养和党员意识上的缺点和不足。endprint

(四)引导学生党员关注时事政治,面向对象开展差异化教育。关注时事政治、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在理论层面的必要补充,而面向广大学生群体宣传国家方针政策,面对热点时事问题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是学生党员应当履行的党员责任。“95后”高校学生群体个性突出,在发展需求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在预备党员持续教育中应结合学生思想状况、心理成熟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设计差异化的党员教育内容及形式,保证党员教育切实可行,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孙永刚,肖冬梅. 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预备党员的培养和教育[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4):37-38.

[2]陈军. 创新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思路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0,(05):162-164.

[3]张馨,丁贞栋,李富家. 高校预备党员再教育问题与科学机制探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6):113-115.

[4]牟玉荣,马俊云.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0):134-135.

[5]傅时波. 关于加强大学生预备党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 高教論坛,2009,(06):23-25.

[6]宋吉红,关立新,李晓凤,李耀明,李扬.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探讨[J]. 中国林业教育,2010,(02):18-20+3.

[7]李强,苏建新,赵荣钦,林玉芝. 遵循心理科学规律创新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的有效方式[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1-4.

[8]张敏. 对高校学生预备党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22-124.

[9]王洪波,鄢万春,向异之. 大学生预备党员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 青年研究,2002,(04):43-49.

[10]吕婧,郭晶晶,宁淑芬. 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的需求现状及对策分析[J]. 学理论,2011,(01):272-273.

[11]崔海英,栗蕊蕊,王淑仙. 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07):50-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