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科研论文的评估准则和结构

2018-01-11 03:22:51韩映雄马迁
出版与印刷 2017年4期
关键词:结论逻辑图书

韩映雄 马迁

规范的科研论文事实上都有相对固定的要素和结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科研论文就如同以前的八股文章。很多论文不能获得发表机会,不是因为没有新见解或新观点,而是其论文的要素和结构看起来“不专业”或不符合要求。因此说,撰写论文或论文写作实际上是需要“包装”的。与此同时,论文也要在语言表达、用词、逻辑等要求上达到基本标准。现实中,我们会经常读不懂一些论文,因为这些论文要么语句不通,要么逻辑混乱,等等。

本文将首先呈现科研论文要达到规范要求的评估准则与标准。然后结合两类典型的研究范式——定量和定性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依次对数据与信息、结构与逻辑、论证与分析过程、文法与用词等要素的陈述或表达原则逐一予以讨论和阐释。

一、科研论文的评估准则和标准

衡量一篇科研论文可以有很多准则。我国各院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评审标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的网上论文评议标准和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评审标准等都是一些具体的评价准则和标准。这些指标体系既有共同点,也有细微差异。这些差异有些时候是因为评价目的不同而造成的,有些可能是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所致。除了这些,杂志社对所刊发的论文其实也有基本的评价准则和标准。但是,杂志社一般却很少对外公开宣布这些准则,只是供审稿人评审时做参考之用。

其实,不管是要发表的期刊论文,还是博士毕业论文,甚至是学生测验所用的论述题,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最基本的评价准则。

鲍里奇提出了包含5个维度5个标准的论文评价方案(见表1)。[1]

我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提出了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方案,通讯评议意见表见表2。

对照这两张表,它们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博士学位论文在评价要素或维度上远多于鲍里奇的论文评价维度,这可能与博士学位论文所承载的独有功能——是否达到博士学位标准有关。难道博士学位论文要比一般论文具有更高质量吗?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此不做深入讨论。

表1 论文评分度量表

表2 博士学位论文抽检通讯评议意见表(学术学位人文社会科学类)[2]

对于期刊论文而言,其容量肯定比博士论文小,也没有博士论文承载的独特功能,因此评价准则和标准也就与博士论文稍有区别。一般而言,期刊论文的评价准则包括以下方面:题目与问题、数据或信息、研究方法或分析框架、结构与逻辑、发现与结论、语法与规范。

题目与问题主要是指论文所探讨的主题是否是真问题以及问题是否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科学研究现实中的问题极其丰富,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研究。有些问题不需要研究和讨论,它会随着学科本身发展的深入而自行消失和得到解决。有些问题是挡在发展面前的拦路虎,必须予以解决。后者才是值得花精力去研究和提出解决方案的。对问题的判断是评估一篇论文的第一步,也决定着论文能否进入审阅环节。

数据和信息方面的评估要求主要是衡量数据或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如果是定量研究的话,还需要考虑样本量及代表性。如果是定性研究的话,重点考虑的是个案或研究对象的信息丰富性。如果在这方面有欠缺的话,该论文的发现和提出的观点也就相应地受到影响甚至质疑。

研究方法或分析框架是衡量一篇论文的关键准则之一,它本质上是研究工具。一篇论文如果在这方面有缺失的话,很难想象这篇论文能有新的发现或新观点。问题与方法之间有四种组合——老问题老方法、老问题新方法、新问题老方法、新问题新方法。一般而言,后三种组合的研究都可以采用,但老问题老方法的研究是不被鼓励和采用的。

结构与逻辑尽管很重要,但往往是很多论文的硬伤。论文的结构既指整篇论文各部分的分工,也指每部分内部段落之间的划分。有些论文在一个自然段涉及很多主题,不断切换主语,这就是结构不合理。一般而言,一个自然段就应该只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叙述或讨论。逻辑是指论据或数据是否支持论点,段落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内句子之间的关系。何谓逻辑?狭义上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辩证逻辑包括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由此,论文的逻辑实质上体现了作者的思维和推理是否符合规律。有时候,人们说某篇论文有点乱,或是思路不清晰,等等,这实际上反映出该论文的逻辑不够严密。

发现与结论有两个判定标准。一是发现或结论是否是依据数据结果或信息材料而得出的,二是与同类研究相比是否有新的观点。后者也同时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性的主要依据。

语法和规范是一篇论文得以发表的最基本要求。规范涉及摘要要求、标题和正文字体字号、图标格式要求以及参考文献要求等。在我国,已经颁布过国家规范,一些杂志还有在此基础上的个性化的规定。语法涉及句子是否通顺、表达是否合乎语言文字使用规范、用词是否准确等。

二、定量研究的论文结构

尽管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基于两种研究方法论的研究设计,但其实都具有以下共同的表达资料即撰写论文的一般形式。巴比[2]认为以下要素是最基本的构成:目的和概论、文献回顾、研究设计与执行、分析与阐释、总结与结论。

定量研究的论文结构比定性研究更为统一和固定,它更多时候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论文结构很相似。

一般而言,定量研究的论文结构包括引言或研究背景、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结果、结论与讨论。

引言或研究背景部分主要是为读者交待研究的缘起或因何原因促使你想到了这个问题。关于缘起,有很少一部分论文主题是出于研究者的好奇心驱动的,大部分论文主题是源于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后者往往就是我们通常所强调的研究是否具有价值和问题意识。在我国,无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等基金项目,都十分强调研究成果在解决现实问题或建构思想理论体系上的贡献和作用,这其实就体现了这些基金关于研究价值的偏好。由此,在引言或研究背景部分,论文要告诉读者的是选题的缘由、价值及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文献回顾是完整的规范的期刊论文所必须的。但遗憾的是,有很多期刊论文对此并没有要求。关于文献回顾,在笔者撰写的《文献综述及其撰写》(载《出版与印刷》2017年第1期)一文中有专门的探讨,在此不再赘述。有必要说明的是,尽管有些论文没有明显地将文献回顾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呈现,但其在论文的分析过程中有很多关于同类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评论。这种处理方式多见于评论性文章或演绎式理论建构的论文。

研究方法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交待数据或信息从哪里来,对这些数据和信息按照何种规则给予分析和处理。在定量研究中,这部分必须要交待研究对象即抽样方法,样本或被试特征,数据或信息采集方式——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或是其他方法以及相应的工具,问卷回收率,以及数据或信息分析或处理技术与工具(如使用SPSS等)。

结果部分主要是报告基于数据的结果。在这部分撰写时,不要急于对这些数据的意义给予解释,而应该是用统计学语言予以陈述。如“男生和女生的学习投入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样的句式和说法。

结论与讨论部分是作者观点集中体现的部分,也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有些论文在这部分只是简单地将基于数据的意义或结论描述出来,这是不够的。严格地说,这样做只是达到了结论报告的目的,但没有讨论。何谓讨论?如何撰写讨论呢?简单地说,讨论就是把你的发现和结论与同类研究的结论予以对比并尝试解释异同的成因。假如你的发现与前人的结论是相同的,你也不必沮丧,这表明要么你用数据验证了前人的预言或演绎结论,要么你在新的研究对象上取得的结论与前人在另一种研究对象上的结论具有相似状态或特征。假如你的发现与前人的结论是不相同的,那你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讨论因何不同。如是后者,恰恰就给了你发挥和展示论文水平的挑战和机会。在这部分,假如你的主题与相关政策或管理制度有密切关系的话,你还可以依据研究发现或结论进一步表达或揭示政策意义或价值。政策意义或价值是指你的发现或结论将会对现行政策、制度或未来要修订或颁布的政策与制度具有哪些指导与启示。正如前文所述,大部分研究都是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研究价值,政策意义就是一种典型的研究价值的体现。在这部分,有些作者会撰写改革建议,这是不妥当的。建议是建立在对问题诊断和确认基础上的,没有问题确认,何谈建议呢!

三、定性研究的论文结构

与定量研究的论文结构相比,定性研究的论文在结构上与其稍有不同。定性研究的论文很少严格地将研究方法、结果、结论与讨论这三部分单独呈现,多数情况下这三个部分是混合交织在一起的。与此同时,由于编辑的偏好以及碎片化阅读习惯的逐渐渗透,定性研究(这里不包括严格规范的质性研究)的论文一般会将主要观点或讨论的主题作为标题(一级标题、二级标题都如此)。这种做法也是导致上述三个部分混合呈现的主要原因。

与定量研究相比,很多定性研究的论文基本不会交待研究方法及信息资料来源(有些论文就没有信息资料哦)。中文期刊中的很多定性研究的论文更多的是观点——证据(分析过程)的呈现方式。一篇论文就是由几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观点——证据(分析过程)组成的。解释性研究的论文多采用的是定性研究的论文结构。

上述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观点——证据(分析过程)如何有逻辑地在论文中呈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构安排。换句话说,这其实就反映了作者先讨论哪个问题,其次是哪个问题,最后是哪个问题的顺序。对于一篇一万字以内的期刊论文而言,处理好这个顺序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定性研究的论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论据不能有效支持论点或分析推理过程不够严密,或者经常是用已有的资料或文献有选择地用来支撑作者所提出的自认为新颖的观点和看法。还有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论文通篇就是几条政策建议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却缺少事实证据和案例,整个分析论证过程就是预测式的自说自话。

其实,很难用上述的描述来告诉你或是教会你学会论文写作。你只有投入到真正的科研活动并尝试一字一句地写作,慢慢地自然就会写作了。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96.

[2]艾尔•巴比.社会科学方法[M].南京:华夏出版社,2009:499-503.

业界声音〉〉〉

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活动开始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优秀图书的引领示范作用,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活动于11月3日在北京启动。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活动今年进入第八个年头,已为读者推荐了350种好书,品牌影响力凸显,成为全民参与的一项重要读书盛事。

活动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主办,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承办,旨在引导大众广泛参与读书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本次活动特别组织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评论、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媒体和网站重点推荐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推荐活动将在媒体推荐、出版社自荐、市场检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产生候选图书,然后由网民进行网络投票产生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并于2018年春节前向社会公布。本次推荐范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底出版的新书,分为文化、文学、生活与科普、少儿四大类。活动将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各类新兴媒体和全民阅读工作网站,并将通过启用微视频等创新方式,吸引广大读者参与。出版社可登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http://www.chinaxwcb.com/)下载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活动备选图书自荐表,并将自荐表发送到邮箱(dzxa2017@163.com)。

值得一提的是,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网民推荐参与热情逐年高涨。2010年网民投票参与人数18万,2011年网络投票参与人数达60万,2012年网络投票参与人数190万,2013年网络投票参与人数730万,特别是2014年的网民参与人数首次超过千万,达到2500万,2015年突破3000万,2016年参与投票的读者数再创新高,达到了4000万人次。评选的参与度、点击量不断攀升,说明“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品牌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据悉,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展台将对前七年的入选图书以及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的100种候选图书进行集中展示,春节期间各大书城将专门设立专柜对“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进行展示展销,出版社可在相关图书腰封上标注“入选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字样。

猜你喜欢
结论逻辑图书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中等数学(2022年7期)2022-10-24 01:47:30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4:24
逻辑
创新的逻辑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37°女人(2017年11期)2017-11-14 20:27:40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