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春,范晓琳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作为公民基本权益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政府“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标准化作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在县域范围内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是实现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有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50%的人口生活在县城[1],加强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标准,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是提高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能,促进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总体均等化的重要实施路径。
有学者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是一定时期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基本需要,结合政府财政能力,选择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就其服务数量和质量提出明确标准[2],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指标化、质量目标化、方法规范化和过程程序化的过程[3]。根据《“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机会均等。
将标准化运用到公共服务领域,是政府公共服务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的需要[4],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能的关键[5]。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主要问题在于服务供给的主体和方式单一,服务供给资金不足,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明确标准规范服务不均衡现象[6]。学者们普遍认为标准化是实现均等化的重要手段,通过统一标准的实施可以缩小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差异,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7]。
综上可知,现有的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研究较多集中于标准化的内涵、价值、现状和问题等方面。对于标准化的实践模式、标准化促进均等化的具体实施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笔者将以H省G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为例,探索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的具体实施路径。选取H省G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作为案例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国家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政策推动开始较早,早在2010年,文化部便组织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进行试点,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研究可为实现其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提供借鉴;另一方面,G县作为H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服务供给、财政保障标准化,有效提升了全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其在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方面形成的实践经验可为推进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促均等化提供借鉴。
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是由政府主导提供的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旨在满足公民的基本需求和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和最核心的部分[8]。从政策文件使用的变化来看,基本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不同,公共服务可能包括属准公共品的服务内容,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针对的是公共服务中“纯度”最高的部分,通常是指纯公共品或绝大部分效益外溢的产品[9]。作为纯公共品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一方面要求政府作为其首要、主导的供给主体,另一方面,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不论种族、职业、财产状况、地域条件应全部统一供给,均等化是其始终不变的目标。
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需要以量化标准操作实施。这个标准是依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能力,结合公民的基本需求综合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就是贯彻落实服务标准,将标准化的指标转化为实际服务的过程,标准实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包括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服务标准、财政支出责任做了明确规范。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例,“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国家标准要求到“十二五”期末,设施建设方面,全国60%以上文化馆、公共图书馆达到文化部颁布三级以上评估标准,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3500个,县乡两级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场所。服务供给方面,要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基本服务项目健全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国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0.7册,每年放映780万场公益电影,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8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64亿人。“十三五”时期,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扩大,供给的标准在“十二五”规划标准基础上有显著提升,《“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明确规定我国“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具体包括10项: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送地方戏、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读书看报、少数民族文化服务、参观文化遗产、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全民健身服务。在设施建设方面,要求县以上(含县级)设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设置综合文化站,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超过99%。服务供给方面,要求全国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不少于8亿人次,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不少于8亿人次,根据群众需要每年为农村乡镇送戏曲等文艺演出,国民综合阅读率超过81.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35亿人。可以发现,一方面,标准的统一性保障了公民在现有供给水平下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以均等化为目标形成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标准,标准的实施过程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过程。
在各级政府中,县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是推进整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环节。县域范围内人口众多,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量大。据《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统计,2014年我国县级人口7.14亿,占全国人口的52.20%,县级政府承担了大量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任务。从现有的标准化政策文件来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实践多以县为基本单位推进落实,《“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指出,义务教育均衡县比例是衡量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明确提出“标准要以县为基本单位推进落实”。国家、各省市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标准最终都要到县域范围内去实现,在县域范围内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标准的必要路径,也是提高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总体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G县位于H省中南部,全县总人口107万,经济水平处于H省中等水平。2015年,G县成功申请H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从2016年开始,开展为期2年的示范区创建工作。在示范区创建初期,G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县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不达标,文化专业人才短缺。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该县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效推动了县级新文化体育中心建设,利用存量资源整合补齐了乡镇文化设施建设短板。通过建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村、示范村,大大提高了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全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
设施建设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是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基础,也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化的内容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标准的制定,二是标准的落实。G县原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面积小,设备落后,博物馆无馆舍,乡镇、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差距显著,文化供给能力不足(如表1)。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机构建设标准,原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尚未达标,在现有的设施建设水平下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内的多类公共文化机构建设标准。为贯彻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机构建设标准,建立满足群众需求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G县以国家标准为底线,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度、经济适用的原则,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人口规模以及文化服务半径,设计了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规划(如表1)。县级层面,按照G县人口规模107万的标准测算,G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需达到文化部规定中型馆、大型馆、小型馆建设标准,即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达13500平方米,总阅览座位不少于900座;文化馆建筑面积达65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1000平方米;博物馆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标准确定后,根据该标准建成的新文化体育中心(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将基本覆盖全县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达到H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要求,提高乡镇、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在乡镇、农村层面G县设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70%的建设标准。
标准设定后,标准的落实成为设施建设标准化的重点。根据新规划的G县文化体育中心建设方案,整体项目建设需投入3.5亿元,而2016年该县总财政收入为15.7亿元。仅文化体育中心建设经费就相当于全县财政收入的22.30%。紧缺的财政资源和庞大的投入需求间的矛盾成为县新文化体育中心建设的难点。为了缓解财政短缺的压力,该县在建设投资方面经历了“财政拨款——政府举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实践探索。在县域一级,财政资源短缺,公共服务任务繁重,短期内无法完全依靠财政拨款全额支付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赋予了一定权限,但也仅限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县级层面仍无举债权限。随着我国行政改革的推进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实践不断推广,G县基于现有资源和投资需求的考量,选取采用PPP模式建设县级新文化体育中心,将整体项目统一打包,政府通过适当的财政补贴,引入社会资本,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合作单位,通过“建设—移交”的方式由中标单位负责整体项目建设。目前,文化体育中心建设已进入规划施工阶段。
表1 G县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与标准化规划
在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乡镇文化基础设施作为基层文化供给的重要载体,在落实基层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5年G县仍有5个乡镇未建有综合文化站,文化设施建设乡镇间差距明显。要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从解决路径上看,新建新站所投资大、周期长,扩建对尚无站所的文化站并不可行。自乡镇“七站八所”综合配套改革后,大量行政机构被裁撤合并,大部分乡镇存在闲置资产,基于此,G县政府提出利用闲置资产调配方式解决未达标文化站站所设置问题(如表2)。政府划拨专项财政经费,用于未达标文化站基础设施配套,设置“三室一厅一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文体活动广场),并配备相应的图书、电脑、灯光、音响、服装、体育健身器材。通过存量资源整合,有效补齐了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缩减了乡镇间文化设施建设差距。
表2 G县存量资产调配方案
长期以来,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薄弱环节,全面建设文化小康的关键在于切实解决农村基本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的问题。G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主要依托于村党组织活动场所、闲置中小学,采取联合建设的模式。政府划拨专项财政经费,创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村,发布了《G县创建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村实施方案》、《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村建设检查验收标准》等政策性文件,鼓励各村依托村党务活动中心,利用集体闲置资产,完善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截至目前,全县近50%的村已经建立标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村按要求建设村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篮球场,并配备体育建设器材,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都建有文化活动场所。
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是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重要环节。在 H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G县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制定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清单在回应群众需求的同时,充分反映了地方特色。《“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指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包括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群众体育四大类,下设8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G县结合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制定了地方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清单(如表3)。G县在服务标准的设定上,以国家、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为基础,加强对地方特色性服务项目的设置。经调查发现,G县超过90%的群众对文艺、体育类的文化活动存在迫切需求,而目前国家对文体活动的保障水平较低,只停留在“群众自愿选择就近文体活动”层面。为满足群众文体活动需求,G县将文体活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项目,根据本县文化活动传统,制定了县级公共文化机构每年举办5次以上群众性文体活动,各乡镇文化站形成2个以上文艺品牌活动的服务指标,保证全县各乡镇居民都普遍享有参与文体活动、享受文艺演出的机会。在公共阅读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阅读逐渐发展成为公众重要的阅读形式,图纸书的阅读热度减弱,为此,G县的公共阅读服务在提高图书种类和数量的配备标准基础上,还加强了对电子读物、趣味性阅读活动的供给。在公共文化机构设置电子阅览屏,建立全民阅读周,通过举办趣味性公共阅读活动,提高群众的阅读兴趣,增强群众公共阅读参与度。另外,特殊群体文化活动、文化遗产保护在G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共文化机构有专门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活动,文化场馆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文化设施,博物馆要求每年举办文化遗产展示活动。
表3 G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服务项目 服务内容 服务标准文体活动 文艺、体育活动每年举办5次以上县级群众性文体活动;各乡镇文化站形成2个以上具有鲜明特色的文艺品牌活动。70%的行政村免费配备体育健身器材。专门设计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活动;图书馆、文化馆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展示特殊群体文化活动弱势群体文化服务县博物馆每年至少举办或引进临时展览1个;开展社会教育活动5次以上。
在服务方式的选择上,除了公共文化机构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外,G县还建立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政府每年划拨专项经费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2016年G县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送戏下乡150场。由公共文化机构承担文化供给的托底功能,鼓励社会性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承担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责,该模式下的服务供给既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水平,又能结合群众文化需求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进行动态调整,提高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
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决定了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财政的足额保障是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前提。基于基本公共服务的纯公共品属性,私人部门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动力不足,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经费都需要财政予以支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体系,明确财政支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加强对基层、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
在财政保障标准上,G县政府按照人均1.5元的标准落实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按照人均0.5元的标准落实文化事业经费。从2013年起,该县专门设立群众文化“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每年列支50万元,用于全县各乡镇、村(社区)和业余文化团体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经费上,G县政府将“三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员工的工资统一列入财政预算,各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发放基本工资,保障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经费财政供给。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使用县级财政性资金进行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须按照项目库管理办法,提交入库申请,由县发改局对提交的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全面审核、分类汇总,按照“轻重缓急”对所申报项目进行排序,对符合现实需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项目及时纳入预备项目库和正式项目库进行管理,进入预备项目库的项目便可进入项目论证、投资计划、建设规划等一系列程序。
《“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提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明确了各大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总体而言,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属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底线标准,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最低要求。县级政府在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不仅要贯彻落实国家标准,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底线供给,还要因地制宜,在国家标准的基本框架下,结合地方群众需求,恰当选择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适度提升服务供给水平,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对接、优质高效。另外,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具体设置上,要加强指标化、数量化标准的设置,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操作性。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也是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的重大难点。如何完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概括来说有两种途径:一是新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构建设施供给新格局;二是在现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整合资源,通过闲置资产划拨、改建、扩建等方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化。不同方式下,设施建设标准化的具体实施路径不相同。就新建基础设施而言,新建成本高、时间长,县级政府财政资源短缺,单纯依靠财政投入难以解决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缓解二者矛盾的有效手段。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适当的财政补贴,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一方面能缓解财政压力,让专门的人干专门的事,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效率。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仅仅依靠新建的方式并不可行。以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例,根据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要普遍建成功能齐全、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全国性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投入巨大,仅依靠政府新建,财政无法承受,而存量资源整合、联合建设在解决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进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化、均等化方面发挥着其特有的优势。在G县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中,通过闲置资产调配,G县实现了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标准化。通过存量资源整合、公共资产集中利用等方式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不仅缩短了设施建设标准化的建设周期,还有效节约了建设成本。
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供给的标准也在提升。《“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仅仅依靠政府作为服务供给的单一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难以实现。在多元社会,要积极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政府通过创造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政策环境,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方式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力求在公共服务决策机制中包含“量”和“质”两个层面需求的完整表达机制[10]。在服务方式的选择上,要改变政府过去“大包大揽”的服务方式,积极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通过财政补贴、服务外包的形式,将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担,提高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前提。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而言,示范区创建的资金来源于国家、各省市一次性专项财政投入,通常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拨付。但在示范区建成后,要保障示范区创建成果可持续发展,文化设施的运营与维护、文化活动的开展、基层农家书屋图书更新等都需要规范化、制度化的财政资金予以保障。此外,对于未进行示范区创建的地方而言,要实现2020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总体均等化的目标,这些地方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也需要规范的财政资金予以保障。
一次性的专项财政投入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可行,但受服务供给种类的不同,一次性的财政投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并且,它也难以解决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建立一种可持续的财政保障机制是关键,也就是预算保障[11]。将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项目支出、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经费作为政府经常性支出纳入政府一般公共预算,保障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项目、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经费的财政供给水平。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类的政府资本性支出,须建立并完善项目库管理制度,通过项目“申请——审核——通过——建设”的模式,按照“轻重缓急”对申报项目进行排序,依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及其现实的紧迫性和收益性确定项目投入进度。
[1]沈丽文.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年鉴社,2015.
[2]王国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可行性选择[J].财贸经济,2008,(3).
[3]杨梅.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标准化探索与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3).
[4]阮可.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研究[J].中国出版,2015,(12).
[5]康俊生.公共服务标准化现状与发展路径分析[J].标准科学,2015,(4).
[6]陈伟,白彦.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J].政治学研究,2013,(1).
[7]郁建兴,秦上人.论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J].中国行政管理,2015,(4).
[8]曹静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障碍及实现路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1).
[9]张启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间转移支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10]周长城,叶闽慎.需求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及决策机制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5,(6).
[11]张启春,山雪艳.责任政府、预算制度与为官不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