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兰华,李丹丹
(南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为政府职能转变加入了助推剂,使得我国的社会结构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重大变化,政府有限职能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框架内逐渐成型。“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既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平台,也是政府行政的神经末梢”[1]。当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某些共性问题得不到政府及时回应和受理时,获得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的社区的作用就尤为显著。“社区减弱了行政性、单位性,正在形成社区居民新的利益整合点和组织层面,并产生出大量具有中介性质的社区非营利组织”[2]。在如火如荼的城市社区建设背景下,形式各异的社区社会组织纷纷涌现,在其日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在反映居民诉求、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及推动社区建设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子类型——城市社区社会组织,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社会组织,它在城市社区多元治理中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缺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为社区居民多样的服务需求提供了满足的平台,同时加深了社区居民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为社区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和谐社区的构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社区社会组织本身所凸显出的积极意义将一个重要课题聚焦于学者们眼前,即如何推动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确保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在法律法规、机制体制、组织运转等方面仍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障碍。除此之外,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改革进程快慢不一,公民社会发育的成熟程度不一,这种地域间的差异导致社区社会组织的整体不能以均衡的姿态来发展。因而,学者们从不同主体、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有益于促进社区社会组织良好运转,并能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对策。综观看来,现有研究成果大多着眼于理论层面的整体分析,个案研究相对偏少。鉴于此,本文拟以南通市板桥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述了影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更好地促进社区社会组织成长提出管窥之见。
板桥社区是南通市崇川区下辖的城市居民区,社区房屋多为单位房改房,居民也以单位职工或退休职工居多。在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之前,该社区与全国其他社区一样功能比较单一,仅仅作为居民日常的生活住所。2010年,南通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城市之后,以“千家社团服务万家居民”的理念,着手在下辖的各社区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作为崇川区下辖社区,几年下来板桥社区基于自身实际,在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方面独具特色、效果较好,在质与量层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故而,论文拟以南通市板桥社区为研究样本,探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逻辑。
1.功能定位
按照强化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服务上新台阶的要求,板桥社区将社区社会组织功能定位为公益慈善、志愿服务、文体活动、权益维护和公共管理五种不同类型。按照不同功能要求,分别成立相应的社区社会组织,迄今为止,社区共成立各类社会组织总计15家,其中,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组织数量居多,而权益服务类和公共管理类组织相对偏少。(见表1)
表1 板桥社区社会组织一览表
2.人员构成
在功能定位基础上,社区社会组织还需要有完备的人员构成。为消解组织涣散、效率不高的困境,该社区在组织成员构成上推行“1+N”模式,即各个社区社会组织都配备一位领导人和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成员数量规模控制在40人以内。其中,心灵驿站人数最少为5人;万年青合唱团人数最多为38人。组织负责人的产生有组织推选和上级任命两种方式,公益慈善类、权益维护类和公共管理类的负责人由上级任命,而志愿服务类和文体活动类负责人则是由成员推选产生。社区社会组织由一位领导负责,保证决策的高效;成员数量规模的控制,则有利于管理效能的提升。同时,在成员年龄构成方面,各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年龄多数集中在中年,但也因社会组织自身性质出现有年龄跨度大的现象,如爱心微志愿基地负责人年龄是20岁,而夕阳红义务联防队负责人年龄是80岁。一般成员则呈现多元化状态,特别是以老年人居多,约占成员总数的60%左右。此外,在组织成员的职位性质方面,6个社区社会组织没有专职人员,这6个社会组织类型主要为文体活动和慈善服务类(如义工联合会),9个组织中兼职人员人数多于专职人员人数(如老年人协会)。
运作机制是组织功能实现和运转有序的基础。调查发现,为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运转顺利和高效,板桥社区创设了相对切实的社区社会组织运作机制。
1.资金筹措多元机制
资金是社区社会组织工作运转的经济基础。从整体而言,板桥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为政府财政拨款、会员会费和社会捐助,其中会员会费占比超过一半,政府财政拨款次之,资金的来源较为固定且单一,在面对特殊情况时存在资金使用上的窘境。就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而言,以会员会费为经费来源的主要是文体活动类组织,以政府补助为经费来源的主要是公益慈善类组织,而志愿服务类组织则更易获得社会捐助。(见图1)
图1 社区社会组织资金来源图
2.组织活动常态机制
活动是组织功能实现的必备途径,板桥社区在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方面有系列要求,要求做好活动规划、做好活动的真实记录,从而保障组织活动的常态化。笔者通过对近两个月来对板桥社区各个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次数的统计,发现每个组织都有较为规律的活动开展记录。当然,不同社区社会组织因性质差异,开展活动的频次也存在差异。如图2所示,活动频次排在前三的分别是长青晨练队、爱心使者服务队以及圆梦舞蹈队。其中,长青晨练队58次的高频次显示了其几乎每天都坚持晨练,该组织针对老年人的健身活动需求,积极开展活动,使之成为组织内成员乃至社区居民进行日常锻炼的主要选择,获得了居民的高度支持。
图2 社区社会组织日常活动频次图
运作机制的创设有效保障了组织活动的高效与合理。据调查了解,板桥社区社会组织自成立以来,运行实效比较明显、居民满意度较高。在对社区居民的访谈中问及“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社区社会组织”时,10位居民中有80%提到了夕阳红义务联防队,60%说到了万年青合唱团和义工联合会,还有一位居民提到了他人未曾提到的民情气象站,对其连接群众和政府的便民服务大加赞赏。同时,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人员、管理和资源的影响,也存在运作实效参差不齐的现象。相对而言,长青晨练队、爱心使者服务队、圆梦舞蹈队、夕阳红义务联防队、居家养老服务站等5个社区社会组织活动开展良好,居民参与度和认可度较高;而慈善超市、金点子社团等则组织活动较少,居民参与度和认可度相对较低。
总体而言,通观板桥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它呈现出类型齐全、涉及面广、发展较为稳定的良好态势。然而,作为一种内生性组织,受主客观等因素影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也存在较大的现实阻滞,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和持续性维持带来了障碍。
1.资金不足
除政府财政拨款的居家养老服务站资金来源较为稳定之外,其余社区社会组织资金短缺明显,尤其是文体活动类(如木兰扇队),资金来源仅为会员会费,活动经费缺口大,在筹备活动时负责人有时还会自己多分担一部分费用的开支。在问及“现阶段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困难”时,有90%的社区社会组织表示物资和资金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究其原因,宏观层面主因在于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扶持比例不高,并且社区社会组织在获取政府资金支持的渠道上存在不通畅之处,专项资金申报和落实的时间周期和程序相对繁琐。微观层面主因在于部分社区社会组织自身的资金筹措能力欠缺,如自紧筹措能力相对低下的义工联合会,仅仅依靠会员会费维持日常活动开支。
2.人才短缺
人才队伍决定软实力,它包括组织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组织的发展。从人才数量上来说,一是不同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间人数构成上差异较大。统计发现,公益慈善类组织平均人员数量最少,如居家养老服务站仅为5人,而这样的数量不仅加重了组织成员自身的负担,而且完全不能够满足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严重影响了老人享受优质的晚年生活;二是人员结构失衡。在对板桥社区社会组织的人员构成情况进行调查时可以看出,除去文体活动类这一以居民自身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的社区社会组织,其余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所占比重的失衡,兼职人员远多于专职人员,有些社区社会组织甚至存在全体都是兼职人员的情况(如心灵驿站)。专职人员代表的是专业管理人员及从事有关工作的专业服务人员,在访谈中社区居民也多数表示期望获得如心理压力疏导等方面的专业帮助和参考建议。从人才质量上来说,在对板桥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的问卷中提及“是否有智力外援”一题,得到的答案整体都是否定的,有些年长的负责人表示还是初次听说这样的词汇,实际上,智力外援就可以借助组织外部的人才资源来为组织内部问题的解决提供援助,它的缺乏使得组织内部现有的人才队伍质量更是难以提升。以上两方面的情况都凸显了板桥社区社会组织本身在外联能力上的不足,未能将组织本身的理念和价值有效传达到社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同时也暴露出了组织在面对困境时不能及时转换思维和寻求变通,在争取资源主动性上做得还不到位。
3.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调查发现,板桥社区社会组织整体运转正常,但出现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上的悬殊,具体表现在社区居民的需求满足程度和对服务的满意度上。通过访谈可知,志愿服务类的夕阳红义务联防队可以与社区街道联合开展便民服务,居民的喜爱度和支持度颇高,而文体活动类的社区幸福园却很难保证定期开展互动,组织成立初期的一些计划未能完整实施,居民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归根到底,服务水平的差异归因于发展策略上的“重量轻质”。而结合调查内容分析,出现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还包括组织负责人的文化程度不一。图3显示,尽管整体上近半数组织的负责人是本科学历,但不同组织负责人间的文化水平差距依旧存在,而一个素质优良的负责人对于组织发展起着引领带头的关键作用。
图3 板桥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文化程度构成饼状图
1.政府:政策法规不健全
现行的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程序门槛高,对于新组织的准入制度成为社区社会组织成立的一大障碍,由此催生出许多未依法登记的现象,导致社会组织陷入不合法的身份。板桥社区有15个社区社会组织,仅有爱心使者服务队、夕阳红义务联防队和爱心微志愿基地这3个为注册社会组织,其余组织均处于备案的状态。另外,在法律法规中关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内容还处于空白状态,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关于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因此只能套用一般的社会组织管理法规,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而这些条例的规定往往不符合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3]。正因如此,受到利益损害的社会组织也不能及时得到保护,这些都极大挫伤了社会组织,尤其是当下社区社会组织的兴起和发展的积极性。
2.社区:社区建设不成熟
城市社区是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进一步发展的温床,在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之前,保证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善治”,其含义就是真正建立一个城市社区居民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而现实中仍存在一些官办色彩浓厚的社会组织及管理机制不完善的社区。在实地调查中,通过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了解到,板桥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还有不完善之处,表现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
从软件来看,一是社区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社区管理人员仅有12人,负责社区内所有工作。面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老龄工作、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各种问题,工作人员会感到在管理和服务上的力不从心,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等问题;二是专业社区工作者缺乏。12名工作人员仅配有一名社工,而且这位社工不是社会工作专业出身,仅仅参与过全国社工师考核,实务操作方面仍有所欠缺。
从硬件来看,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板桥社区内部各小区基础硬件设施配备上存在差异,设施和场所不完善。新小区里配备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健身活动器材、居家养老活动室、邻里活动中心、便民超市等设施,而在老旧小区里,如板桥小区无停车场、地下停车库较少,停车问题较为严重。车辆有的停放在了店铺前面,影响了店铺营业,有的车辆直接停放进了花圃中,严重毁坏了社区绿化建设;而板桥东村入口处的铁门锈蚀损坏严重,已经失去了原有作用;此外,有些历史工程并没有完成,如社区中心的名人花园和市民文化广场,施工周围还有一处挖空地段,随处可见积水,车辆行过后拖出的水迹使得社区看起来更加脏乱,沙土砖石就堆积在一边,并未被及时填埋。硬件设施上的不完善不仅不利于社区社会组织活动的开展,也会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3.居民:公民理念不深入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社会组织的成员或是活动参与者,都是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居民的认知、态度和理念直接影响到组织活动开展的效果,而实际调查中发现板桥社区居民在从“单位人”到“社区人”过渡的过程中存在身份转换和角色认定的问题。“单位人”以社区居民的角色参与基层民主政治,通过社区公共福利的形式获得社会的一系列保障,此外也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特定角色来实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社区人”参与基层民主政治的热情可在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就板桥社区的居民而言,公民理念的不深入主要表现在居民社区参与度不高。通过在社区内随机选取对象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有关情况进行访谈时,存在被拒绝的情况,拒答率为20%。在愿意回答拒绝理由的居民中,了解到部分居民对于社区社会组织缺乏了解,或是认为社区社会组织本身的发展与自身利益并无直接相关性而保持着旁观者的态度,这些都说明了居民自身的社区主人翁意识还不浓厚,社区意识相对淡薄,居民对于应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认识还不深刻。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遭遇的各种阻滞,需要有针对性地予以完善,结合现实需要从以下方面予以努力。
针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在资金、人才和管理上的问题,社区社会组织自身应加快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以社区为立足点,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组织发展的内生力量,保证运行机制的常态化和长效化。一是要加强自身资金筹措能力建设,在原有资金募集方式的基础上,寻找多重合理的途径来弥补组织在资金使用上的缺口,包括及时关注官方一些公共服务项目的招标事宜,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面的动态,同时注意运用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及时做好项目的申请工作。二是要加强同诸如外社区社会组织、街道、媒体等外部部门建立联系与互动的能力,尤其注重通过新媒体(微信、微博、QQ等)方式及时发布组织运转动态和资讯,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有效获取需要的人力和物力,定期对社区居民开展需求调研,丰富活动开展形式和内容,从而更好地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
“我国社区社会组织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依赖政府的强力扶持”[4]。在外部发展大环境的构造中,政府在宏观层面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时,应当首先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的力度,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社会化和市场化的重点领域,尤其要注重政府自身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将简政放权落到实处,真正将部分权力下放到基层,由原先大包大揽的直接管理者的角色尽快向间接管理者转变,打破原先对于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让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得以释放,最大限度为社区社会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针对板桥社区当下组织培育较为滞后的情况,政府在职能转变以外,还应更新自身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固有认知,主动培育各类社区组织。在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下,应加快对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试点计划的施行,帮助新兴社会组织步入发展正轨,保证社区社会组织在未来独立运作时的专业水准。
法律法规作为具有强制力的执行手段,在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完善和健全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简化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的手续流程,才能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获得合法性地位。如民政部门应在积极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登记和业务主管一体化,在未来的时间里,探索出社区社会组织从备案到注册,再到后期管理与权益维护等系统的简化流程。根据社区社会组织的具体情况适当放宽社会组织登记准入门槛,同时注重对于已获得合法性地位的社会组织进行制约和监管。另外,在监管方面还可借鉴美国,通过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借助独立的评估机构来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社区居民集主客体双重身份,他们的认同和参与是社区社会组织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动力。针对社区居民认知度不高、参与性不足的现实问题,社区社会组织应积极联合社区和街道,在开展相关活动或提供服务时,加强对于组织的介绍和宣传,提高民众对于组织本身的认知和关注,在努力带动他们真实感受或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居民对社区社会组织所带来的有益改变的感知度。同时,在开展活动期间,应有意识地听取居民的一些意见和想法,拉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加快认同感有效形成,促进居民参与理念和参与行为由自发上升到自觉,以此保障社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1]郁建兴.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7).
[2]吴素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逻辑与结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5,(2).
[3]孙燕.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有效提升社区服务水平[J].社团管理研究,2011,(3).
[4]高红.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制度保障[J].社会科学,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