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致,易西多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城市的演变
——从荆门石化广场设计看中国当代人文景观设计的现状
王安致,易西多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现如今,城市景观建设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环境问题摆在众人的面前,更是一个文明问题。文章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荆门市石化广场的设计进行研究。通过设计批评、发展史梳理、概念阐述等方面对景观业界的现状、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中西景观发展现状不同的原因等因素进行详细说明,进一步阐述现有的石化广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进行这次设计和研究的重要原因。
当代人文景观;现状;发展趋势
(一)原始时期的人文景观
不论中外,原始社会的景观设计发展是极其缓慢的,由于对社会变动和生产力进步没有迅捷的反映,长时期变化不大。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庞大,城市出现了。城市形成后,越来越多的公共建筑开始兴建。而在这个时期中,中国人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环境意识——风水观。
(二)古文明时期的人文景观
在古代文明时期,西方最具代表的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例如三大金字塔、方尖碑、阿蒙神庙等等。而巴比伦善于创造并运用多种材质,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例如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古希腊最早发展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诸如克诺索斯王宫、迈锡尼卫城、帕提农神庙等等闻名世界的人文景观。
古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很早,战国时代各国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出现了许多工商业的大城市,宫城内兴建多座高台宫室,秦帝国建立后集中六国技术兴建都城、宫殿、陵墓,阿房宫、秦始皇陵、长城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空前规模的人文景观遗址。汉之后到隋再次统一全国之前,佛教建筑在各地得到大力发展,著名的敦煌、云冈、龙门、天龙山石窟都兴建于这一时期。
(三)中古时期的人文景观
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引起的征战,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缓慢,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同时期中国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等朝代,正值封建社会盛期,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的文明成就都发生在这一大阶段,各种文化兴起,与周边各民族及外邦的各种交流也使得各方面艺术得以交融。隋朝在景观建设方面相继修筑大兴城及大兴苑,洛阳新都和显仁宫、西苑等,绿化布置不仅注意品种,而且完美结合园林建筑,非常注意造园的意境,形成了环境优美的古典园林。例如华清宫、辋川别业、庐山草堂等等。
(四)前近代时期的人文景观
>图1 云纹
>图2 回纹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公共建筑是城市建筑的主体,在这些公共建筑中起到引流、汇流以及休闲等作用的就是广场。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广场是位于罗马的卡比托利亚广场和位于威尼斯的圣马可广。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艺术成就很高,以意大利的园林最具代表性,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依山坡而建,就势修筑有层次的台地,构图严谨、中轴线布局、水景多为动态、常绿树多、植坛和道路图案化、注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最具代表的为茱莉娅别墅。继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的古典主义园林成为欧洲园林发展的主流,这时期的园林设计以法国为代表,其特点是:地势平缓、平面布局、规模宏大、标榜理性、强调中轴线、讲究整齐和几何化、重视比例的和谐、主次分明、水景多静态、绣花植坛,代表作为凡尔赛园林。这个时期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巴洛克式广场、园林和洛可可式园林,最具代表的为罗马圣彼得广场、波罗广场、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等等。
元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古典园林发展的盛世。造园艺术在明中叶以后出现新的高涨,发展趋势更为普及和深入生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园林的功能生活化,其二是造园艺术的密集化,其三是手法的精致化。这时期的代表作为苏州的狮子林、畅春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等。
(五)工业社会早期的人文景观
18、19世纪以来,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逐渐确立,浪漫主义园林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浪漫主义反对精雕细琢,追求自然的粗犷率意,加上欧洲传教士带回的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使他们去探索并创造一种意境优美、返璞归真的新的园林风格。19世纪,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主要国家相继完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美学思想对设计行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出现了各种设计思想相互碰撞和设计革命相继产生发展的局面,例如折中主义、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芝加哥学派、荷兰风格派运动、装饰主义运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等等,这些主要在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发展起来的设计风格和设计运动,对人文景观设计方面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朝末期,列强打开中国的国门大肆掠夺,大量外国文化和技术涌入,被动地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时期。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后直到1937年的这十年间是中国近代建筑景观艺术发展最兴盛的十年,西方的现代艺术设计运动对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一代中国设计师团队形成,在理论上与实践中都取得了许多成果,如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
(六)后工业社会时期的人文景观
后工业社会时期,传统社会的结构面临解构式的变化,从而影响到艺术创作的发展与艺术理论的革新,各种设计风格相继产生。在人文景观设计方面,从文丘里设计的华盛顿西广场、穆尔设计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到美国新一代景观建筑师彼得沃克独特的极简主义景观,后现代主义的景观设计尤为出众,并在整个设计领域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
清末的闭关自守和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战争导致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相比较西方落后了很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的时代开始了,中国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进入新的追步西方、赶超西方的艰难历程①。
(一)诗词歌赋
可以说,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就是在与诗词歌赋的互为灵感中达到“意”与“境”高度融合的效果,传统园林景观大都是诗情画意的,缺少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也就缺少了意境与氛围。例如贝聿铭在苏州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很好的结合了徽派建筑和现代主义情怀,配以小桥流水青竹,与周围的古代园林意境一致,也很好地体现了古代建筑之美。
(二)图案纹样
图案纹样文化元素是更具有象征性的传统元素,不论是广泛运用在各个方面的连珠纹、云纹(图1)、回纹(图2)等传统纹样,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石榴、蝙蝠、鸳鸯、松鹤等装饰图案,无不体现着古人高超的智慧和精致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杭州凤凰山路街道沿边景观设计,不论是景墙、座椅还是建筑大门都统一风格,在景观细部加入南宋传统装饰纹样,完美地表现出南宋文化特点。
(三)传统水墨画
通过在园林设计中体现传统水墨画艺术能够从视觉和直觉上增强其灵感性和审美性,有利于拓展其想象空间和意境②。例如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庭院设计,有一面刻有山石的特色景墙,辅以叠水、青竹、流水和灯光,与徽派风格的建筑设计完美地结合,就如水墨画中的世界立体了起来,使游人仿佛置身画中。(图3、图4)
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设计表现手法,传统中式元素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东方潮流和新古典主义的再次流行,形形色色的中国传统人文元素又重新发掘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延续到现代生活中来,以更好地弘扬本土民族文化,且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③。
而西方园林中就没有这类传统艺术形式,可谓是中国与众不同的人文元素。中国传统园林景观既重视自然意境又讲究人文意境,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融协调,自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通过本文前部分理论部分分析,本章将对荆门市石化广场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完整地阐述现有的石化广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地对本设计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项目背景及现状
>图3 苏州博物馆景墙
>图4 苏州博物馆庭院
本区域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的石化居住区的中心处,荆门热电厂附近,占地面积16494平方米,该项目定位为居住区公园,是针对居住区发展要求的市民休闲广场,服务半径0.5~1.0KM。在功能上满足不同群体居民集散活动的需求,并设置约1500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并将精神与文化融合与广场景观之中作为重点。
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荆门城内没有一个展现的舞台,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样一个文化古城在快速发展的科技新时代却没能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反而默默无闻,文化历史古城的独特之处也没能展现。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景观建设与自身悠久历史的脱节,需要通过建设各种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场所来向世界展现荆门与众不同的文化古城风范。
石化广场现状:虽经过规划设计,有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元素,但显然设计手法过时,并没有全面的考虑居民的需求,只有铺地和绿地两种区域,景观类型,功能区等显然不够丰富,植物配置也非常单一,没有丰富的变化感。配套设施及广场布置过于陈旧,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景观布置简单,铺地面积过于庞大,显得空旷。细节装饰部分也没有注意到,整个景观空间并没有考虑好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话语一方面需要适应语境,另一方面,其在建构过程中也会生成语境。这种语境也包括文本语境和非文本语境。《二月》书信中问句较为典型的文本语境是问句自身(尤指问句句组),组合问自身相互互为语境,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本互文。例如:
(二)设计构思
此设计构思的出发点既有荆门城历史变迁方面的含义,又有场地风景变幻的含义,将这两层含义糅合起来,构成了这一设计主题——城市的演变。本方案在总平面布置上重点以自然式园林景观为主,辅以宽阔的铺地设计,使石化广场既能满足附近居民集会、运动等活动的要求,又能满足人们赏景休闲的要求。整体小品设置上将自然景观、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糅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广场景观。
(三)人文景观设计特点
通过对人文景观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历史的相关研究,结合荆门市的地域文化,对石化广场进行设计,从景观节点布置、小品设计、植物配置、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1.景观节点布置
在本案的整体景观节点布置上,大部分景观节点都位于沿水区域。主要景观轴线是将与大路相接的东西方向两个设有分流区主入口连接起来,并在沿边布置几大景观节点,使外来人流能够很方便地分流和汇流。两个次要的景观轴线主要是为附近居民设置,并且连接各个居民小区以及文化宫的出入口,使附近居民日常的休闲活动更加方便快捷。
将荆门市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风格糅合的设计手法主要体现在本案的小品设计上。 在小品设计上多结合本地元素,结合适宜的景观小品布置,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吸引四方游客及市民来观赏游览。通过与小型广场及硬质铺装、道路将各景点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形成具有特色的广场景观,在美观上与功能上二者兼备。
其中有几个突出的小品设计:其一是将景墙群的外形与明显陵8字形的一陵二宝城二明塘和龙形神道结合起来,组成抽象的“8”字形景观,形成微型历史遗迹绿地景观;其二是利用郭店楚简与现代抽象化的折纸糅合,在上面刻上楚系篆书字体,把传统人文元素用现代的手法表现出来,既有现代感,又不失楚国风情;其三是将中国传统图案纹样融入到休息区的景墙设计中,材质方面也采用贴近自然的木质材料和具有传统中式韵味的灰色砖石,是游人产生亲切感。
3.配套设施
在配套设施意向上,选用贴近自然的材质石块和木头、竹条来制作,使座椅、垃圾桶等完美地融入到自然式的园林景观中。为了将石块、木头和竹条等材质的原貌展现出来,在制作方式上尽量减少对原材质质感的破坏,并通过传统的编制等手段将其制作出来,这样一来,既能将传统风格表现出来,又能做到简洁美观、方便使用。 ■
注释:
①薛娟,王海燕,耿蕾.中外环境艺术设计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45.
②刘娜.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文史艺术,2014(17):106.
③丁希勤.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中国元素[M]//黄有柱,雷礼锡.城市公共艺术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132-135.
[1] 黄有柱.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阐释与视觉象征[M]//黄有柱,雷礼锡.城市公共艺术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37-41.
[2] 李克.现代公共景观艺术的城市文化功能探讨[M]//黄有柱,雷礼锡.城市公共艺术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246-250.
[3] 李木子.论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隐喻功能[J].艺术百家,2013(1):219-221.
[4] 薛娟,王海燕,耿蕾.中外环境艺术设计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45.
[5] 刘娜.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文史艺术,2014(17):106.
[6] 魏青,侯军超.漫谈苏州博物馆的形式与空间[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3):23-28.
The Evolution of the City: The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 from the Design of Petrochemical Plaza in Jingmen City
WANG An-zhi, YI Xi-duo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China)
Nowadays, the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s a common concern to every one of us in the perspective of not only an environmental issue but also a culture issue.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al cas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hihua Square in Jingmen city. It is elaborated in detail about the factors through the landscape field status quo of design criticism, development history collating and concept explanation, the reasons of creating this status quo and the different reasons of development status quo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the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Shihua Square landscape design are further studied as well as the reasons of my design and research on this topic.
contemporary cultural landscape;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检 索 :www.artdesign.org.cn
J0
A
1008-2832(2017)12-00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