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基质的城市绿地系统设计策略探讨
——以郑州市常西湖新区绿地系统设计为例

2018-01-11 06:01第一作者白舸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二作者郝心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7年12期
关键词:海绵体廊道绿地

(第一作者)白舸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二作者)郝心田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 郑州市常西湖新区的背景分析

1.1 常西湖新区的区位自然地理概况

图1 常西湖新区研究范围(左)与规划核心区范围

常西湖新区位于郑州市西区,是郑州新建的行政文化中心,区域整体以中心为轴线布置,呈现出南北分布的倒三角区域,总体研究范围为50平方公里,东至秦岭路,南抵郑西客运专线、西至绕城高速、北至陇海铁路。海绵城市绿地规划核心区范围27平方公里,东至西流湖及常庄水库、南抵区界、西至西四环、北至陇海铁路(图1)。该片区是郑州海绵城市的核心塑造区,也是郑州海绵城市示范区的重点建设项目。

郑东绿地系统完善,具有良好的海绵城市构建基础,但是常西湖片区内的生态基质都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在绿地系统上联系薄弱。基质较好的绿地是已建成的西流湖公园、植物园,正在建设中的须水生态区和南部原生态的常庄水库生态区和尖岗水库生态区。在绿色廊道的分布上,东南走向的南水北调工程绿化带和高压绿化廊道构成了链条式的生态绿廊,同时与沿快速路、主干道两侧的防护绿带交织,形成网状绿化格。在水域水体的分布上基础较好,南面紧靠须水河,东面紧邻西流湖公园的生态辐射之内,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图2)

图 2 常西湖片区生态基质分析图

图3 现状绿地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宏观的绿地分析上,我们对现有的绿地进行了充分调研,将位于建设用地以外的绿地资源按照最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分为两类,一类绿地资源本身环境条件好,林木覆盖率高,包括生态公园、植物园、农田等风景林地。目前规划范围内有西流湖生态公园、郑州植物园以及大片的农田,还分布有众多尚未开发利用,生态景观资源较好的风景林地。另一类绿地资源为生态环境应受到保护或亟待改善的生态敏感脆弱地区,包括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这些地区在规划区域内分布较广,而且现状林木覆盖率并不高,应该重点加强植林,并作为绿地资源和海绵城市的小型海绵体加以保护和利用(图3,表 1)。

表1 现状绿地面积统计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1.2 自然基质综合评价

对于常西湖新区的绿地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后得出三项综合评价。

1.2.1绿地资源丰富但未形成系统

规划区域内拥有大片的自然绿地和人工绿地,在规划区域的北部有西流湖公园,在规划区南部有郑州植物园,常庄水库,并且植被状况良好。而且在规划区域南面还有大量现存的大面积生长良好的农田和种植林。现状绿地主要分布于河岸绿地和平原,导致绿地资源彼此孤立,连接度低,分布较分散,整体性、系统性不强,因而生态效应不明显,在后续绿地的开发利用中需要进行系统整合利用,形成完整的体系。

1.2.2规划新增绿地与城镇空间格局协调性有待加强

未来的常西湖新区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地域和海绵城市开发的示范区域,绿地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缺乏相应的支撑作用,局部绿地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尚有待进一步协调设计。

1.2.3已有绿地局部受到城镇建设的挤压

绿色空间受到来自内、外两个方向城市化的挤压。在常西湖建设发展区内,受到城市建设外延扩张的挤压威胁;在行政边界地区,受到相邻地区城市化的威胁,生态系统边缘易破碎化,不利于海绵城市绿地的环境塑造。

2 绿地系统设计策略

常西湖新区承载了郑州西区的重要生态功能,在设计时应以现状生态基质为依托,强调突出绿地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宏观现状基质的分析后提出三项区域绿地设计策略。

2.1 固绿增绿

固绿增绿,实现原有绿地动植物的多样性恢复与保护。城市的绿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服务作用,核心绿色栖息地的建立会强化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海绵城市的雨洪调蓄功能,核心栖息地的建立就是建立绝对的保护栖息地核心区,着重对河流、湿地、水库、大面积原始生态绿地进行生态恢复。常庄水库、尖岗水库、孔河、须水、植物园及周边地区是该项策略的重点保护修复区。

图 4 核心绿地与廊道节点的建立(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在核心栖息地周围建立起生态缓冲区的区域绿地(G5),如生态保育绿地(G51)、湿地公园(G523)、郊野公园(G524),尽可能减少人为建设的干扰。将湿地、河流、水库、自然山体等用生态廊道联系起来,建立廊道增强绿地景观连通性,提供更多的海绵城市绿地基础,如一些游园(G14)、道路与交通设施绿地(G36)、防护绿地(G2)。在较远的生态斑块和廊道交汇处以及较为脆弱的区域建立起湿地、林地以及其他绿地斑块战略点来完善整体的结构,如:湿地公园(G523)、游园(G14)、生产绿地(G54),使整体联通成绿色生态海绵网络(图4)。

2.2 水域修复

水域修复,水体的自然恢复与净化。规划区域内及周边共有5条河流2个水库:须水河、西流湖、孔河、贾鲁河、南水北调中线、常庄水库、尖岗水库。整体的水量来源单一,大部分河水来源于本区降水,因此河流断水严重,过城区的河流成为居民和工厂排污的重要场所。河流两岸缺乏植被保护,土质疏松,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水域面积减小。虽然修建了南水北调和常庄水库等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调蓄,使均衡利用成为可能,但南水北调和常庄水库用水为输送水源和城市备用水源,对于保证区域水资源总量意义不大。在此基础上设计将西流湖、常庄水库、须水河三大自然水体进行自然的景观修复设计,形成系统的公园绿地,如:综合公园(G11)、湿地公园(G523)。将现有的硬质驳岸改为自然的生态驳岸恢复河流自然形态,强化自然调蓄的海绵城市理念。对于缺水干旱的河道进行适当的引水以恢复其自然的水体形态。

2.3 海绵绿地

海绵绿地,城市自然雨洪系统的建立。在区域内部应对原有的海绵体进行有效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要逐步恢复和修复已受到破坏的“海绵体”。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创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进行潜在的蓄洪空间分析,通过对洪水的20、50、100年一遇的淹没区域得出潜在的蓄洪蓄水空间并且在城市的低洼地带进行相应地改造进行蓄洪蓄水。在潜在蓄洪区域建立起生态雨水廊道、组团雨水花园、道路生物滞留带,增加“海绵体”如:居住绿地(G31)、游园(G14)、道路与交通设施绿地(G36)以及其他附属绿地(G3)。将规划区域内的河流、支流、水渠、低洼地等纳入整个洪水调节的雨洪调蓄系统。将滞洪湿地与主要的城市排水管网渠道联系起来,共同构成雨洪系统,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的过程来调蓄雨水(图5)。

图5 海绵体的区域联系系统(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3 结语

绿地系统设计策略应因地制宜地作为先置条件来进行考虑,在城市设计层面中更应得到强化与体现,作为生态基质的城市建设载体其生态功效可以通过适当的策略达到最优化。以此来引导后续上层的城市规划与各类分项设计。

[1]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

[2]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Z].2016.1

猜你喜欢
海绵体廊道绿地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评价阴茎海绵体硬度
走进绿地
阴茎海绵体静脉漏的造影表现分析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阴茎为何会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