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小红 |文
钛业老大的爱与愁
本刊记者 张小红 |文
宝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雷让岐曾在公司内部会议时表示,无论是产业链、装备能力、技术队伍等因素,还是产量、销售量,都决定了宝钛必须做全国老大,才能生存得比较好,否则就可能被淘汰。近日,记者专访了雷让岐,希望从行业老大的爱与愁里,管窥整个中国钛产业未来的前行方向。
始建于1965年的宝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钛”),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以钛及钛合金为主的专业化稀有金属生产科研基地,是中国钛及钛合金国标、国军标、行标的主要制定者,是中国钛工业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
宝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雷让岐曾在公司内部会议时表示,无论是产业链、装备能力、技术队伍等因素,还是产量、销售量,都决定了宝钛必须做全国老大,才能生存得比较好,否则就可能被淘汰。“我们没得选。”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雷让岐,希望从行业老大的爱与愁里,管窥整个中国钛产业未来的前行方向。
一直以来,宝钛几乎都在走“高端”路线。它较为人熟知的成果有: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的4500米TC4载人球壳;成为大型客机C919项目钛材的首选供应商,同时也是国内唯一合格供应商;航空结构件用Ti-6AL-4V钛合金大直径棒材和超塑性成形钛合金板材等产品,几乎独占国内航空航天用钛材市场……
雷让岐说:“2017年,宝钛会继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同时瞄准前沿技术、新兴产业需求及产业链延伸,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
国防、军用钛品也是高端产品的一个分支,宝钛曾经占据其中80%~90%的市场份额,“客观讲,现在我们占6~7成。”对此,雷让岐表示,只要总量是提高的,占比下降一点对宝钛的影响不大,“其实能占5成我也满意,因为个别企业的相对量降低是必然的,产业总是要面临新的竞争,才会发展得更好。我们应该用正常的心态来面对这个规律和事实。”不过,雷让岐话锋一转,“但也不能让别人占的比例太大,毕竟我们的品牌在那里。”
对于目前低端产能过剩,很多钛企一窝蜂往高端发展的现象,雷让岐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说,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任何阶段都不能盲目跟从,如何扩大优势、降低劣势才是企业应该永恒追求的。特别是那些人才和竞争力都比较缺乏的企业,根据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更重要,不管高端低端,关键是把产品质量做得更好、成本更低。
无论民用钛品市场有多火热,跟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行业的用钛量相比,民品市场的用钛量还是极少的。不过尽管如此,宝钛也没有放弃这个市场。据悉,截至2016年11月底,宝钛集团共签订民品钛铸件合同642份,实现订货量105.17吨,比2015年同期增长16.5%,创历史新高,实现了逆势增长。
雷让岐看好民用钛品市场,并且预言“在这两三年内将形成一定的批量生产”。他之所以这么笃定,是因为感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以及中国中产阶级这个消费群体正在崛起。“凡是不锈钢能做的,钛为什么不可以?”雷让岐说。同时,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特性也会把民用钛品带往中高端方向,“不管是宝钛,还是其他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方向的机遇。”
雷让岐也预言:“钛在民生方面的突破,即它的批量应用,一定会发生在中国。”雷让岐进一步分析认为,我国钛市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既不会像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那样大规模发展航天军工钛合金产品,也不会像日本等国家那样专注纯钛精细民用产品,中国的钛材使用将是介于美、俄及日本两者中间的市场。
作为行业老大,宝钛集团是我国钛材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据介绍,凡是国内外钛合金手册能查到的牌号,宝钛都能制造。此外,宝钛经过多年研发,也有自身的材料,包括瞬时的、高强高压的、阻燃的,与欧美研制步伐接近。
下一步,宝钛将在民用钛品用料标准方面下功夫。这几年虽然生产民用钛品的企业很多,但大家其实并无标准可循。“这方面的标准制定,我们肯定要牵头,这是一份责任。”雷让岐表示,制定标准需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周期偏长,而且还需要一个科研和实验的团队,对经费是个考验,“这让小企业来做不太现实,而我们则具备这个条件。”
雷让岐告诉记者,宝钛集团研究院下一步将加快研究制定钛在民用生活品方面的准入标准。“主要是用料方面的标准,具体产品方面的标准目前还制定不了,因为门槛太高。相比其他国家,我们制定用料标准是有优势的,因为大部分的民品用量将在中国,方便获得更多数据。”
2016年上半年,宝钛集团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建设团队合作,于当年8月底成功开通宝钛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产品网络营销正式起航。平台中推广销售产品基本涵盖了宝钛集团所有下属单位的产品体系,从海绵钛到板、管、棒、带、丝、箔、环、锻件、铸锭、铸件、复合材及深加工产品,包括钛材、锆材、镍材、特种金属及其他稀有金属等几乎宝钛集团所有可销售的产品。
近期,宝钛正在着手上线一些钛制的生活用品,比如炊具之类。“从目前的经验看,在线上推广生活用品的成本其实非常高,甚至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负担。因此,我们比较倾向于跟国际大品牌合作,利用他们的知名度来推广钛制品。”
总体而言,雷让岐对钛行业表示出“乐观”,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各个企业做好自己的专业化产品。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雷让岐预计,未来三五年内,整个行业会形成“3~5家主要的海绵钛厂,3~5家主要的钛加工材企业,3~5家钛装备制造企业”这样的格局,“整个行业也将逐步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