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林?王祎
摘要: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是以藏族为主的多个民族聚居地。在这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得木里藏族文化得到不断发展与丰富,带动其节庆体育的不断发展。木里县相对封闭、民风淳朴,节庆体育保留了自身的存在方式与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对木里藏族的节庆体育历史起源及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了存在的影响节庆体育发展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木里藏族节庆体育的发展、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藏族;节庆体育;调查研究
传统节庆体育活动作为民族节庆中的重要内容,显现出人类历史特定的时空生活,承载着历史与现实意义。凉山州木里县是一个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的地方,保留了很多藏族传统的节庆活动内容。同时,它又是一个有彝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生活在周边的藏族自治县,多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使木里藏族节庆体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木里藏族节庆体育的历史以及发展现状,对促进对木里藏族节庆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木里县藏族节庆体育的起源
据史书记载,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早在公元1409年,人宗喀巴大师举办大法会之际,就进行体育比赛,是藏民族传统比赛的起始。该类比赛袭承至今,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该传统体育有赛跑、摔跤、抱大石、赛马、射击等多个项目,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标志。伴随历史的更替,传统体育增添了举重、拔河等项目。
(二)木里藏族节庆体育的发展现状
调查显示,村民参加的节日类型有民族节日和传统节日。民族节日参加的人数有1472人,分别是俄喜节348人,木里大寺燃灯节292人,藏历年384,转山会243人,雪顿节205人;传统节日参加的人数有620人,分别是春节213人,元宵节205人,端午节100人,中秋节102人。
1.参与者的性别和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内,男女两性在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调查显示,参与节庆体育活动的男性有213人,占55.5%,女性有171人,占44.5%,男性略多于女性。这种差异主要由于赛马、射击、角力、押加和抱石头等项目运动强度大,女子参与程度不够导致。
调查显示:36-55岁年龄段有236人,占调查总数的63.9%,12-25岁年龄段有66人,占调查总数的17.2%,总体呈“中年主力军”的分布格局。青年人所占比例较低,这不利于节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木里藏民族地区很大部分的青年人在外求学或者打工挣钱,在家的时间有限,缺乏条件参加节庆体育活动。二是中年人群中大多是生活在本地,节日期间有条件和时间参加活动,也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氛围。
2.参与活动项目的选择
木里藏族节庆体育活动扎根于藏民族地区的农牧地区,具有明显的农牧业文化特征,作为藏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木里藏民在节庆体育活动项目中,选择较多的是钢珠舞(135人)、赛马(120人)、赛牦牛(68人)、角力(62人)等活动,其次是拔河(56人)、射击(53人)、押加(47人)、投掷(44人)、抱大石(38人)。
3.参与节庆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
选择和保证良好的活动场所是开展节庆体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与者的动机、活动开展的时间和内容等。调查显示,木里藏民节庆活动的主要场所有广场、公园、自家院坝、街道旁。木里政府兴建的公共活动场所为村民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大大推动了节庆活动的开展。
4.藏民每年参加节庆体育的频率
节庆体育频率是指节庆体育参与者参加节庆体育活动的次数,通常我们以一年为一个周期。调查显示,木里藏民族地区被调查村民313人中,能保证每年3次及以上的人数有25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2.8%,只有5.1%的人群每年参加一次节庆体育活动。
5.藏民参加节庆活动的组织形式
随着木里藏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建设,政府越来越重视体育发展,经常组织开展节庆体育活动,带动村民参与。由于木里藏民族地区节庆文化氛围较为浓厚,村民自发组织和民间社团组织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节庆体育開展影响因素
1.藏民节庆体育参与态度
调查显示,木里藏民族地区村民参与节庆体育活动的态度总体上比较乐观。在调查的339人中,持积极态度的人数为316人,占调查人数总数的93.2%,持不积极态度的人数为23人,占调查人数总数的6.8%,说明木里藏民族地区人们对待节庆体育十分热衷,这是当地开展节庆活动的基本条件。
2.藏民参与节庆活动的动机
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参加活动的村民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了体育活动的开展价值和意义,主要包括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社会交往、身份认同等方面,从而使节庆体育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
3.参与节庆体育活动的外在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影响木里藏族节庆体育开展的首要外在因素是政府支持不够,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修建了活动场地,经常组织节庆活动,但多注重形式,缺乏深入组织开展节庆体育活动。其次是传统节庆体育由于本身具有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若缺乏适当的指导与组织则会开展得更加盲从与混乱。木里藏族节庆体育还需要培养专门人员加强指导工作。除此之外,缺乏经费、宣传不足、没有兴趣和时间等因素也是影响节庆体育开展的因素。
二、木里藏族开展节庆体育的现存问题
(一)经济落后阻碍传统体育的进程
各类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求基于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要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本支撑。然而,就木里县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显得不容乐观,木里县不少地区地理环境艰苦,财政收入十分微薄。这显然导致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投入缺陷,无法实现传统体育的规模化发展。
(二)节庆体育参与的主体流失,后续动力不足
调查发现,木里藏族地区的有很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的儿童、妇女和老人受体力和精力等限制无法组织节庆体育。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逢年过节才会短暂回乡,大部分时间都在走访亲戚中被消耗,又缺乏利益的诱惑,对节庆体育的参与热情很低,也不太可能成为节庆体育的组织者,受现代竞技体育影响的学生,传统节庆体育的参与度不够,使节庆体育陷入后续动力不足的困境。
(三)传统体育人才相当匮乏
传统节庆体育的发展要依靠与特色人才、专业人才,然而人才因素却成为阻碍藏族节庆体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有关数据显示,藏民族地区受教育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历史原因和宗教因素的约束,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处于滞后的形式。即使是民族院校,也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由此,人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木里藏族节庆体育的发展。
(四)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与现代体育运动相比,木里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开展,多数是按照传统规定的规则进行。缺乏正规的运动员名单,也缺乏比赛前的点名和通告的流程,仅仅借用简便的比赛用品和道具,比赛便可行,而胜者和败者获得的同类荣誉和奖品。整个比赛总体呈现出无组织性和无秩序性的特点。运动者不再有组织的参与,多数都未曾进行过专项训练。究其原因,其一,因为传统体育的娱乐成分高于竞技要求。其二,多数地方要符合“生产力标准”要求,将民族体育置身于解决温饱与谈不上致富的情况。政府对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安排乃至资金投入不足,促使节日中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极不规范。
三、促进节庆体育发展的建议
(一)做好节庆体育的挖掘、整理、抢救和开发工作
目前,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失传或者濒临失传,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从保护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积极牵动民间力量进行研究,探寻原因,并找到一条可行的解救之道。木里藏族节庆体育资源也需要系统地挖掘和整理,使之成为民族学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尤其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以文字、影像等手段将其保存下来,为保护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下基础。
(二)提高藏民参与节庆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伴随着现代化的演进,木里藏族地区大部分青年接受了现代教育,尝试去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这原本无可厚非。这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想要促进木里藏族节庆体育的发展,必须大力宣传有关知识并营造出良好的参与环境,强化民众对节庆体育的传承意识。
(三)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与体育人才的培养
对传统体育人才的重视培养,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为了达到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目的,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木里县内高校体育专业的设置采取变革的方式,努力在高校培养具备现代体育知识与传统体育才识的专业人才,并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增添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
(四)提升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性、竞技性
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多数与生产活动、宗教活动、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多数属于娱乐性项目,带有随意性的成分。这些传统体育活动多数未曾有相应规则,常在随意中开始,在娱乐中结束,竞技性相对较弱。为促使木里藏族节庆体育的科学性,必须要借鉴现代体育运动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参考目前社会的科学概念,使得随意性的、娱乐性的民族体育能和现代社会接轨。
四、結论
木里藏族历史源远流长,当地藏民不仅建立起了美丽和谐的家园,而且创造了带有民族烙印的传统节日和节庆体育活动。木里藏族共有十余种带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节庆体育活动,大多数活动参与度高于百分之五十。木里藏族节庆体育发展存在着经济落后、参与的主体流失,后续动力不足、参与主体流失,后续动力不足、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等制约因素。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节庆体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其保护工作。
藏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与节庆活动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宝之一,在藏民族体育发展面临困境之际,应该从政府、社会和民众层面,来寻求原因、挖掘动力,必须多方合力才能够迎来木里藏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复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0-46.
[2]次旺俊美.西藏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中国西藏,2004;25-27.
[3]夏一川.西藏传统节日庆典文化中的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内涵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6):54-57.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