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菲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目标的演进,分析了學校体育目标演进的动因,并总结出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演进的历史启示,旨在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历史演进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目标;体育;演进;启示
本课题针对“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历史演进”进行研究和讨论,旨在研究和讨论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特征及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教育环境,并从中找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演进的动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经济、社会、教育等大背景更好的定位当下学校体育目标,指导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工作。
一、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目标的演进
(一) 1949年—1966年建国17年新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奠基阶段
我国教育部在1945年组成教学大纲编写组,将苏联教育体制与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1956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体育课程的目的是“全面锻炼身体,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为将来参加社会主义社会和保卫国家做好准备”。从1958年开始,随着中国和苏联的国际关系破裂,再加上我国政治上的左倾、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冲击,教学大纲受到了严重的批判,被迫暂停使用,导致学校体育教学陷入了瘫痪。1961年以后,我国对政治左倾和生产的浮夸风进行了改正,学校随之恢复了体育教学。教育部当下重新制定了《小学体育教材》、《中学体育教材》,该教材的目的是“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参加劳动,保卫祖国”同时还提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身体基本的活动能力,学习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形成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体系。
(二)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我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停滞和混乱期
文革期间出现了以“军训”、“劳动”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在否定我国十七年教育工作的成果下,中学生成立了“红卫兵”,发扬向解放军学习的品质,培养"不怕死,不怕苦"的革命精神,加强组织纪律,学习并掌握以军事为教学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发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口号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由于学期缩短,教育改革使学校教育跌倒低谷,不少学校场地设施与健身器械遭到破坏体育教学无法继续进行。许多体育教师由于害怕教学内容与政治沾边而不敢教学,导致师资力量急剧减少。学校体育教学随之发生了严重的停滞。
(三) 1976年—1982年学校体育思想全面恢复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5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及卫生部在江苏召开了“全国学校教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该会议主要就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加强卫生工作进行讨论,会议提出上好体育课,抓好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思想,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注意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方针;还提出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加强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促使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身身体的习惯。学校体育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提高他们在运动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运动水平,通过体育培养他们纪律性、集体性、组织性等品质。
(四)1982年—2000年学校体育的改革阶段
学校体育教学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加强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与技术的掌握,使学生学会运用技术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生动、科学的锻炼身体。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虽然提出了"增强体质"的指导思想,但学生的体质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甚至有些学生不进则退。因此,国家在原先制定的体育教学基础上,根据我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对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了改善,改善之后更加注重学校体育思想身、心二维体育观的形成。1982年10月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的何东昌同志在体育工作汇报会上重申了毛泽东在50年代提出的“健康第一”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导思想。1983年5月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要根据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生理及心理特点,对不同年龄段和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和卫生教育课程。
(五)2000年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的驱使下,学校体育目标更加的明确,这为学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等理念成为学校的教学宗旨,人们对于健康更加的重视[3]。该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也更为具体,其中包括;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质,使学生自主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并且运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渐渐形成对体育运动的习惯和依赖,提高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第一,终身教育"的提出促使我国新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形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形成良好的心理,服务社会。
二、学校体育目标演进的动因分析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演进动因分析
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局势初步稳定,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在缺少体育教学经验的情况下,为能够更好的为政治服务,我国模仿前苏联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实施发展的课程体系。经过了漫长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国的体育教学在1996年有了初步的模型,但随之又发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活动,这使刚刚燃起来的体育之火瞬间被浇灭。文革期间的“五一六”通知中提出“要高举无产阶级红旗,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等等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学术界的领导权”的思想,这使学术界和教育界停滞不前。1967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打倒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总后台》一文,全面的否认并批判了自新中国成立十七年以来的教育工作,提出“两个估计”,将“全民教育”“天才教学”等称之为十七年资产阶级统治学校的精神支柱,让艰苦探索的教育成果成为泡影,教育路线又回到原点。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演进动因分析
文化大革命后,我國在政治上拨乱反正,17年的教育工作得以重新肯定,邓小平对“两个凡”、“两个估计”进行否定,他一再强调“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重申教育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他要求全党和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重申了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应该加大教育事业发展的力度,恢复教育规章制度,提出新时期教育战线,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改革奠定了基础[5]。
(三)2000年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演进动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旧的教育体制不再适应我国现在阶段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制定,吹响了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号角。"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等理念渐渐得到人肯定与重视。该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也更为具体,学校体育在经济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三、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演进的历史启示
(一)体育教学目标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文化教育背景的产物
从现阶段看来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取得了丰厚的回报。但是纵观我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却没有那么喜人。在发展中出现了"文化大革命""大跃进"等等国内动荡中,体育教学目标收到了受重的侵害。期间许多老师辞职,使得学生没得课上,许多场地设施遭到破坏。这是思想观念的问题,但也是我国对教育的不够重视的问题。我国应在其中吸取教训,不管国内发生什么破坏性活动,首先教育应该得到保护,使得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体育目标都具有历史合理性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发展的如火如荼,有些中小学生在其中已经得到了利益与锻炼。但是纵观我国所有中小学生的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有一部分山区和贫困的省市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例如:跑步等锻炼。不能得到更多项目的体育锻炼。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应注重这些地区的体育锻炼,在经济上给与支持,多提供些体育硬件设施,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也能更好地参加体育锻炼。
(三)学校应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和实行我国体育教学政策与文件
尽管在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同时期,我们强调的教学目标不尽相同,如改革开放时期强调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各方面知识、技能、技巧,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良好习惯。但是这些强调目标并未实现,近些年学生体质调查指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学校有大量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目标的明确下,由于学校更加重视文化课教育,忽略学生体育锻炼,使得学生极少运动,面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认真贯彻和实行我国体育教学政策与文件,让学生及时投入体育锻炼,使身体得以改善。
(四)“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
俗话说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此话足以证明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说起健康,想必大家都很关心。健康不仅仅是我们想的身体有无疾病那么简单,它包含了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体育课"并不仅仅代表学生的业余体育锻炼,它仅仅是构成学生身体健康的一个因素而已。我们应充分认识健康的意义和体育教学的本身特点来进行运动,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身体。
(五)“增强体能”的教学思想依据应得以关注和渗透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表现出来的都有人体形态、生理、身体素质、心理和适应能力因素。增强学生体能一直是我国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但是,经研究,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能发生明显下滑。较以前的情况相比学生的身体出现肥胖,耐力,肺活量下降的问题。追其原因有多种,一个是学生自己本身懒于锻炼或者是锻炼不够、饮食不合理、不良好的生活习惯造成。所以当代的大、中、小学生应以增强体质为目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号召与响应国家与学校的关于增强体质的政策与规定。
参考文献:
[1]刘晓莉等.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回顾与展望[J].上海体院学报,2002,(1):74—78.
[2]体育史编写组.体育室(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90.
[3]涂娅菲.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目标体系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6.4.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