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期的群众工作与时代启示

2018-01-10 11:56李转
祖国 2018年22期
关键词:群众工作

李转

摘要:转战陕北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做出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在艰苦卓绝的转战岁月中,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将群众工作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在转战陕北途中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动员群众积极参军、踊跃支前;关心群众生活、站在劳动人民一面;遵守群众纪律、爱惜百姓一草一木;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这些宝贵的群众工作经验,不仅对党中央取得转战陕北的历史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对新时代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时代启示。

关键词:转战陕北 群众工作 时代启示

解放战争时期,以胡宗南为首的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军事形势,中共中央以退为进,毅然做出转战陕北的战略决策。在转战途中,毛泽东和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开展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群众工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终取得了转战陕北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动员群众积极参军、踊跃支前

革命战争,只有动员群众和依靠群众方能进行战争。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都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一事无成。”中共中央决定转战陕北之后,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战争,支持战争,掀起了参军支前的热潮。

1947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了《参军动员令》,号召“全边区的人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要高度发扬英雄气概,鼓起参军拥军的热情,将咱们边区最优秀、最坚强的青年、壮年”、“动员到游击队中去,到地方兵团中去,到野战兵团中去”。随后陕甘宁边区出现了干部、劳动英雄带头参军,父子、兄弟争相入伍,父母送子、妻子送丈夫、大姑娘到婆家动员未婚夫参军的动人事迹。据统计,从1947年3月至1948年10月,直接参加主力部队的19016人;由地方武装转为主力野战军的有16058人,当时地方部队总数为18495人,其中新扩的为6780人。又据1948年12月边区兵源问题调查报告称:边区解放战争时期以来共有50750人参军参政。

在转战陕北期间,在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动员下,边区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贡献自己的力量。1947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粮食问题的指示》发布后,广大群众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保证部队和机关的吃粮需要。1947年,缴纳公粮19.2万石,公草327万斤;1948年公粮32.2万石,公草322万斤;特别是军队每到一地,所需粮草供应均得到了保证。如1947年秋,绥德、米脂、清涧一带的群众,为给部队筹粮,在他们自己无粮情况下,便抢收将要成熟的高粱、玉米和豆类,不分昼夜赶打、赶碾送给部队。延川县有一个经过敌人15次扫荡的村庄,群众看见自己的军队来了,拿出所有的粮食给战士吃。有一位老汉不仅把家里的暖窑让给部队住,自己全家住到山窑里去,部队临走时还把自己仅有的埋藏在地窑里的油、盐、米、面让部队带去。清涧县担架队员金友发的妻子听说部队粮食缺乏,连夜把藏在山里的十几斤谷子挖出来,推碾子碾米。小米碾好了,背上的孩子已经饿死了,她掩埋了孩子的尸体,背着小米,循着枪声找到了部队。彭德怀得悉后满含热泪说:“没有老百姓,哪有中国革命?边区人民对我们恩重如山啊!”。在战争环境下的陕北,军队伤病员和物资的运输基本上全靠人力和畜力。因此,边区政府动员了大量的民工和牲口,为军队抬担架、搞运输、修筑工事等。仅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一年的统计:全边区动员随军担架8619副,牲口106831头,动员临时担架58390副,牲口299034头,修工事搬机器用民工29464个,总计动员民工322400人,牲口405875头,费人工5251821个,畜工3409441个(尚不包括各机关的临时动员数),全边区青壮年劳动力有339630个,出差的人数占95%,如除掉去年参军人25000余人,则动员出差的青壮年百分之百。边区动员的新老随军担架队和运输队始终追随野战军南北转战,出生入死。因此,彭德怀曾深情地说,没有边区人民这样的支援,争取今天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二、关心群众生活、站在劳动人民一面

群众利益无小事。任何国家或政党只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关心群众的生活,保障群众的利益,方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毛泽东曾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毛泽东坚定地相信:只要党员干部真的这样做了,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否则人民群众就会对党的工作冷漠或不关心,就会影响到革命队伍的扩大,乃至革命政权的巩固。

在转战陕北的艰苦环境中,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不忘关心群众的生活,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帮助群众解决困难。1947年4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转移到靖边县的王家湾(今属安塞县)。为了克服粮食困难,尽量减轻群众的负担,解决党中央的吃饭问题,毛泽东动员部队挖野菜吃。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经常深入当地群众中间调查情况,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当他了解到由于村里大部分青年参加支前工作去了,因此造成春耕生产的问题后,就亲自召开会议,动员机关党员和部队帮助老百姓抗旱春播。1947年10月,毛泽东和党中央来到佳县县城,一进县委大院,毛泽东就亲切地问:“人民群众的生活怎么样了?”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回答:“困难时有的,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毛泽东说:“经过一场战争,粮食不多了,羊也杀了不少,庄家也被糟蹋了,要安排好群众的生活,组织好生产啊!”张俊贤表示:”我们决心想尽一切办法,不叫群众的生活出一点麻烦,而且要搞好土改,抓好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全国解放。”党中央转移到朱官寨时,毛泽东听说一个叫朱文军的村民病倒了,家里人病急乱投医,求神拜佛都不见好转,朱文军的母亲整天以泪洗面。毛泽东知道后,不但派醫生治好了朱文军的病,还给他家送去了粮食和种子,帮助他家种上了麦子。这件事感动了朱官寨全村的人。中央机关在朱官寨村给多少穷人治过病、送过粮,当时谁也没有统计,但仅干部、战士帮老百姓种的冬麦,就有四百多亩。毛泽东在神泉堡驻扎时,天降早霜,庄稼未成熟就被冻死了。毛泽东亲自上山查看灾情,指导中央机关的干部战士帮助农民抢收庄稼,还把灶上节省下来的三斗九升麦子送给没有麦种的军属和贫下中农,并先后派出一百多名干部和战士、几十匹战马帮助农民种冬麦。毛泽东和党中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根本体现,是始终坚持党的群众立场的根本反映。

三、遵守群众纪律、爱惜百姓的一草一木

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的功利主义者,完全没有自己的私利,不追求自身的任何特殊利益。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为了约束革命军队,不损害群众利益,不占群众便宜,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作为党和军队的纪律准则。在延安局部执政的过程中,陕甘宁边区通过制定铁的纪律来约束政府工作人員和革命军队,同时正确了处理“公”与“私”,“获取”与“给予”的关系,杜绝了违反群众纪律,伤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深得边区民众的尊敬和赞扬。

在转战陕北的途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面对艰苦的斗争环境,依然不忘遵守群众纪律,维护群众利益。1947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转移到朱官寨。当地群众了解到首长们的生活非常艰苦,仅用野菜和黑豆来充饥,便凑了半袋子小米送过去,但几次都被谢绝了。佳县县委的同志为了改善中央机关的伙食,杀了两只羊送到部队,但是被毛泽东婉言谢绝。因为羊已经送来了,毛泽东觉得退回去也不好,就让警卫员把这两只羊送给了伤病员,并嘱咐警卫人员:一定要给老乡付钱。在转战期间,周恩来也经常教育干部和战士要遵守群众纪律,不能损坏群众的财物,要爱惜群众的一草一木。在途径横山县石湾镇时,粮草来不及疏散,为了不让其不落入国民党军队手中,当地干部主张烧掉,周恩来知道后说:“不能,粮草是人民的血汗,连一根草也不能烧。”在他的指示下,把粮草化整为零分散到群众中来坚壁。1947年9月25日,党中央由佳县朱官寨转移到神泉堡、阎家峁一带。由于胡宗南部队的烧杀抢劫,人民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主要靠山坡上的枣子度荒。看到这种情况,周恩来召集住在神泉堡的干部和战士并严肃地说:“现在正是秋收的时候,同志们要积极帮助农民秋收,人民经过敌人的抢劫、烧杀,生活很苦,大家要爱惜他们的一草一木”,并通过生动的例子教育大家:“一个枣子虽然很小的,可要经过一年才能长成了,你如果摘下来吃了,就会影响到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名声。一个人做一千件好事,别人认为是应该的;要是做了一件坏事,很快就传开了。你们要多做好事,不要做坏事。”因此,在帮助解放区群众秋收中,大家互相勉励:“咱今后可要严格要求自己呢,遵守群众纪律,搞好拥政爱民工作。这是我们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反动军队的根本标志啊!”正如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中所指出的:每一个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因此,毛泽东和党中央无论走到哪里,老百姓的心都向着党。

四、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风雨同舟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的军事战略受挫后,转向“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纠集二十多万大军大举进攻延安,面对敌强我弱,大兵压境的危急形势,各战略区领导人多次要求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转移到其他解放区,但是毛泽东明确表示他和中共中央不过黄河,要留在陕北。他说:“我们在延安住了十来年,一直处在和平环境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我无颜对陕北乡亲,日后也不好再见面。我决定和陕北百姓一起,不打败胡宗南绝不过黄河。”

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边区各级政府机关和领导干部都坚持不脱离本地本乡的原则,纷纷转入农村,留守在本乡本地,坚持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根据地斗争,使党的指示和边区政府的指令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在广大农村中畅行无阻,深入到每家每户每个群众的心中。各分区和县级领导机关,始终都在本分区本县境内坚守职责。区级和乡级干部,也基本上做到不离开本乡本区。只要敌人一离开,各级政府立即返回原地办公,敌来则再走,敌走则再回。敌人盘踞的城镇和军事据点,白天似乎像是他们的,可是到了夜晚,则是游击队活动的天下。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努力改变“老一套”工作方式和方法。他们人员精干,亦文亦武,机动灵活,说走就走,说停就停,紧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

毛泽东和党中央在转战陕北的艰难岁月里,途径延川、清涧、子长、子州、靖边、安塞、横山、绥德、米脂、佳县、吴堡12个县以及徐家沟、王家坪、王家湾、枣林沟、天赐湾、小河村、青阳岔、李家崖、神泉堡、阎家峁、乌龙堡、申家硷、朱官寨、杨家沟等三十多个村子,基本上一路平安,完全得益于陕北良好的群众基础。1947年4月12日,毛泽东和党中央转移到了安塞县王家湾,住在王家湾薛如宪家里,当薛老汉得知自己家里的“李得胜”就是毛泽东后,更是百倍地留神观察周围的动静,主动担当保卫的任务。6月8日,国民党军队进至距离王家湾几十里的地方,情况非常紧急,中央机关决定转移。因为担心暴露目标,有人建议让老百姓向其他地方进行转移,毛泽东知道后,严肃地说:“现在军民已凝成一体,我们应该对群众负责到底,害怕暴露目标就不顾群众的安全,这是什么群众观点?”。于是中央机关带着群众一起撤离。直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和党中央从容东渡黄河,一路都是有惊无险。周恩来曾深有体会地说:1947年跟毛主席打游击,敌人从我们侧面30公里的地方过去,没有发现我们。敌人对我们什么也不知道,我们对敌人情况很清楚。说明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毛主席、对共产党、对部队是非常爱戴的,真是有感情,在苦难的日子里,群众始终和我们在一起。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中共中央与人民群众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在危难时刻,人民群众总能够一次次舍生忘死的支持和保护中共中央,使中共中央化解了一次次风险和危机。

五、时代启示

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之所以能够取得转战陕北的历史性胜利,做好群众工作是关键一环。因此,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期群众工作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条件下继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首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和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党中央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参与完成转战陕北的各项任务,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在新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其次,坚持执政为民,把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党中央在转战陕北途中,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坚决避免损害群众的利益,最终贏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奋斗的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才能使党获得长期执政的力量之源。

最后,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转战陕北期间,党中央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虽然危机重重,险象环生,但因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保护,所以每次总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途中,党只有和人民群众交朋友,争做群众的知心人,不断克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永远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廉洁作风,才能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群众工作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逆境中生存、发展中壮大,根本原因在于党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方针。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的问题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因此,只有坚持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党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才能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和伟大“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492.

[2]《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81.

[3]《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1辑[M].档案出版社,1991:163.

[4]胡民新,李忠全,阎树声.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史[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106-107.

[5]梁星亮,潘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M].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内部资料).

[6]胡民新,李忠全,阎树声.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史[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111.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8.

[8]梁星亮,姚文琦.《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27.

[9]梁星亮,姚文琦.《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29.

[10]梁星亮,姚文琦.《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25.

[11]梁星亮,姚文琦.《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25-1026.

[12]谭虎娃.延安时期党的纪律建设略论[N].光明日报,2016-07-30.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二)[M].中央文献研究室,2011:806.

[14]梁星亮,姚文琦.《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25.

[15]梁星亮,姚文琦.《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25-1026.

[16]谭虎娃.延安时期党的纪律建设略论[N].光明日报,2016-07-30.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二)[M].中央文献研究室,2011:806.

猜你喜欢
群众工作
浅谈当前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形式与方法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农村群众工作需巧用新媒体
“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工作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