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肢动肌理?成就意外之美

2018-01-10 09:52易利平
教师·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想象力

易利平

摘 要:美术教学不只是作品的制作过程,对于智障孩子来说,它更应该是孩子们感受美、体验快乐、放飞自我的一种治愈系手段。培智美术课也不只是作品的呈现过程,而应该是智障孩子们表达自己的心情、寻求梦想的创造性活动。作者通过平时教学工作以及课外的学习探索、实践与反思,发现把肢动融入肌理画中是最适合培智学生的美术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取材于生活,感受生活和生命之美,还能与材料亲密接触,并利用生活中的纹理,得到意外的创作,提高学生的自信。

关键词:肌理画;肢动;创造意识;想象力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都有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求知欲极差和竞争不稳定的问题。作为学校开创特色美工工作室的教师,笔者认为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不适应学生,我们应从学生的喜好入手,从学生本身能力入手,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一、让肢动提升美术课堂效果

肢动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因为它是源自我们体验生活时,得到的感官动作经验。肢动也称为肢体,即动觉智慧,它是一种联合身和心来使身体表现完美的能力。

(1)利用肢动改善学习状态。培智学校的美工课一般安排在第三、四节或是下午上,对于午后上课的学生们来说,很容易出现疲沓或是不清醒,而一分钟的动觉活动可以为身心系统打气,迅速恢复身心活力,并借此来改善学生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效果。笔者的美工课上经常会有一个课前活动:深呼吸、简单的太极、瑜伽,或是来一段律动、free-style。当然,如果这堂课需要准备一些材料,笔者也会设置一个比赛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激活自己的战斗情绪,以更好的状态参与接下来的学习。

(2)利用肢动形成活动规则。一堂美工课,如果只是教师的讲授、示范,然后学生们安安静静地涂涂抹抹,很多学生都会觉得无聊,甚至会逐渐失去绘画手工制作的兴趣。因此,笔者觉得一堂好的美工课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氛围很好的活动贯穿着。那么,有活动就会有活动规则,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指示着学生们的活动,也可以设置一小段音乐律动,掌控学生的行为,让培智学生逐渐形成规则意识。例如,在上《多彩的圣诞树》时,笔者就截取了一段激励性的音乐,活动中音乐一响起学生们就兴奋地冲出座位,到画桌前进行创作;音乐一停所有的学生都回到座位上,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活力,也能让学生很好地遵守规则。

(3)利用肢动体验各种材质。材质的体验是培智美工课的一种形式。智障学生没有什么绘画基本功可言,肢体动作控制也很难达到绘画要求,因此,对于能力较差的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材质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有历史记录以来,肢动一直是学习和记忆的一种方式,透过肢体动觉学习对任何年级阶段都是很有用的。美术课上,学生也可以利用肢体动作的方式来展露画面的雏形,进而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意想象。那么材质有什么特性?可以怎样玩?这就需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体验这些材质。如流质颜料(水粉、丙烯),笔者常常让学生们自己用手或脚去接触,然后观察他们怎么玩,并归纳出拍、甩、踩、印、流、皴、染等一些动作,而在这些肢体动作的参与的体验中,学生们总是会创造出惊人的画面。其后,笔者建议学生们借助一些媒介,如纸团、枝条、树叶等,让这些媒介与颜料之間摩擦出纹路,形成肌理效果,这大大降低了学生们的制作绘画难度,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提高了学生们自主创作的意识。

二、让肌理成就培智学生创作

笔者一直在探索,什么样的美工内容才适合智障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要求他们训练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是枯燥无味的,甚至很容易冷却他们的热情。于是,笔者在多次的尝试与体验中,通过知觉动作,使用流质材料,选取了一些操作容易、画面随性的肌理画让学生们尝试,让其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形成印象画面,希望他们能找回自信,美化生活。

(1)肌理画能掩盖学生的不足。一般情况下,智障学生的线条控制非常困难,加上认知匮乏、想象力不足,让人很难找出一两幅满意的作品,而只能在寥寥的几笔中探寻着学生的故事。然而水粉的覆盖性质加上肌理的随意展现,形成一种朦胧似的印象画,常常会意外出现大师级的创作。所以,学生们更愿意选择操作简单、画面美观的肌理制作。

(2)肌理画能张扬孩子的个性。笔者在教学生学习染色、皴印时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做出来的作品颜色搭配好看,颜料的随意性和材料纹理总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画面,这让我既欣慰又感动,学生也为自己独特的作品感到惊喜。其实,这些美工手段不需要多么好的基本功,学生们在玩和尝试的过程中,会主动找出问题,改进技巧,争取做到最好。于是笔者在这两项课程中,充实内容,精细制作手法,形成扎染—甩染—滴染—墨染—服装设计系列课程。皴印也从单色到同色调,到点色,再到水印,教以推、拉、扭、转、盖等方法进行创作。学生的每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艳丽,有些沉稳,有些粗犷,有些柔美……2015年一幅皴印画《晨啾》荣获湖南省“梦飞扬”残疾青少年才艺展演活动的铜奖,这也给了笔者启发,笔者觉得要让学生尝试更多、更独特的美术表现形式,不断发掘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能在美术创作方面有所发展,提升其成就感。

(3)肌理画能发挥学生的想象。肌理画形成雏形时,应该停下来,引导学生从无意识的“涂鸦”回归到有意识的创作中去。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智障学生也不例外。当雏形展现时,可让学生们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欣赏,然后想象归纳出作品的主题,甚至给予命名。在接下来的有意创作中,让学生凸显主题,精修画面,也有益于提高智障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当然,肌理画大部分是处在似是而非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把学生变成“展厅”里的“解说员”,让他们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思绪“天马行空”。然后引导其他学生评价,再根据智障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让学生走上讲台,在面对面的欣赏、交流、评价、建议中,不断发展想象力、判断力、语言表达能力当轻度的智障学生评价作品的时候,要让他自由地评说,把个人创作过程中内心世界的变化表现出来,或者根据作品诉说着一段有趣的故事,轻度智障学生极力发挥想象力时,可让每一幅作品都与众不同。对智障学生来说,这种充满发散思维、毫无禁锢的课堂氛围能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当然,教师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培智学生的作品,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新颖的表现。

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大人一样,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而智障学生获取或者输出的形象常会受到限制,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让直觉或理解得到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地再创作。所以,我们应该多了解智障学生,尊重他们的缺陷和思维表现特点,选择适合他们能力的创作方式,以及贴近他们生活的主题,激励他们大胆地探索生活、生命之美。

三、结语

美术是创造美的地方,要让智障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切美好的事物,感受生活的美好,使他们自主地学习,大胆地创新,尽情描绘自己的生活,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肖 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2]叶立群,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3-9.

猜你喜欢
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Fun with Leaves看!我们都是树叶变的!
别让想象力“绑架”了美术教育
以澎湃的想象力追逐科学之光
打开新的想象力
放飞你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从相对论的起源谈起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