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2018-01-10 09:07薛珉
教师·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考改革重要性信息技术

薛珉

摘 要:高考改革位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核心位置,为人们关注和重视,为了全面深化新一轮高考改革,必然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要将高考改革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链接和结合,从考务、录取、教育测量与评价等方面,建构和优化高考改革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高考改革的信息化、现代化。

关键词:高考改革;信息技术;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3-0027-02

我国于2014年正式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极大地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成为最全面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和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考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使命担当,分析高考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构新高考改革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思考和探索高考改革进程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高考改革中的能力。

一、高考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在“选择性”教育理念全面落实的背景下,学生的选择性有所增加,然而这种选择权的增加必须依赖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才能充分发挥“选择性”理念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同时,在互联网+的时代发展趋势下,教育思维和理念得以重构和创新,使新一轮高考改革由低向高、由操作向理念、由技术向思维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说,高考改革的重要性和使命担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立足于考试的高考已远非一场集中安排的考试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进程中,高考不再是传统概念中的集中安排的一场考试,高考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如:采用外语一年两考并贯穿高中全程的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除体育与健身、劳动技术与艺术三门科目,其余功课推行统一的学业合格考试,并最终纳入高考总成绩,因而可以说高考成为真正贯穿高中三年全学程的考试。

2.注重考试与高校录取并行

高考体现出极强的功用性,它将考试与高校录取机制相结合,以其作为学生选择高等学校、进入高等学府的资格标准,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必然程序和环节,是高校招生录取中“两依据一参考”的重要环节。

3.高考决定高中教育教学基本安排和部署

高中教育教学的基本安排和部署必须充分关注高考改革的趋势、内容和具体要素,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学生发展、综合素质评价、教师教学方式把握及心态调整等,全面影响和决定了高中教育教学的课程格局、师资结构配置、教学模式。

4.高考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

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离不开高考这个前提,高考决定了高校生源接收的质量,其生源的差异化程度极大地影响了高校人才培育的特色和质量。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生源质量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高考分数的高低,而且还包括学生的学业准备、学术背景等,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有不可小觑的关键作用和影响。

二、新高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新高考的全面落实和实施,学生对于选考科目、报考专业、考试时间、考试次数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也表现出以下方面的问题。

1.学校方面的问题

(1)选考科目组合供给问题。传统的文理分科、“3+1”考试方式成为历史。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下,突出高中生在课程学业上的选择性、差异化,倡导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个性化学习,不再实施班级课表,出现了“大走班”的跨年级选课现象。然而部分学校由于受到自身师资条件、学生人数、基础设备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实施“大走班”的课程教学模式,只能采用设计8~12套推荐选课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中走班”或“小走班”的课程学习,出现“固定套餐”“变相分科”的选课问题。

(2)高中教学安排问题。现实的高中学生选考科目大多要在高一学年结束之前确定,导致高中教学安排存在赶进度的问题,难以保证高中学业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学生对于选考科目的选择和确定也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密切的关联,这也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德育管理难度加大。新高考全面推行“走班制”,这就增大了班级管理的复杂性,对学生的德育管理难度加大,难以全面有效地推行行政班体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降低了德育管理的實效性。

(4)基础设施问题。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进程中,高中学校大多显露出基础硬件设施缺乏的问题,主要是教室资源匮乏的问题,由于推行走班制模式,教室演化为行政班、教学班、自习室等,存在教室资源的优化合理使用的问题。

2.教师方面的问题

在新高考改革的进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班主任”这一角色将被“导师制”所取代,传统的行政班级德育功能将削弱。而现有选考科目不平衡的状态引发教师配置的结构性失衡现象,教师的工作量增大,出现在不同时段、学校、学科的“不足”或“富余”的潮汐现象。

3.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选择学科课程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大多是依据父母的意见、教师的口碑或好友的选择,而没有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优势智能进行学科课程的选择。另外,在“走班制”的学科课程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班主任的指导,显露出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和约束的缺失问题。

三、高考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路径探索

在高考改革的进程之中,教育信息化成为驱动高考改革的“义务兵”,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高考改革教育信息的采集、数据处理和资源调配,为新高考改革提供强劲的信息化技术支撑,更好地推动新高考改革的发展和进步。

1.加强基础数据采集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考虑到当前的新高考改革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相对分散、缺乏及时更新的现象,要建构和完善新高考改革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让需求者只需动动手指,即可以获得新高考改革的相关信息。

在利用Node.js开发系统的服务器端的前提下,使用HTML5技术和BootStrap开发系统的操作页面,进行如下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开发。①用户注册与登录模块。要分析新高考改革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需求者,包括参加普通高考或新高考的中学生、线下高考志愿咨询的服务人员、关注新高考政策的普通大众,需求用户向系统提供名字、手机号码、密码信息,即可以进入登录操作。②专业信息查询模块。这是面向需求用户提供全国高校信息及专业信息的检索模块,其数据来自高校官网及专门的高考信息门户网站,可以成为考生填报志愿的前期参考和依据,为后续的择校提供标准。③选考信息模块。这一模块将零散的高校招生网站数据信息进行整合汇总,需求用户可以进行选考招生条件的查询,还可以进行选考科目的自主选择,成为学生最终选考科目确定的有效辅助。④专业排名信息模块。这一模块要进行评价指标的合理设计和评价算法的科学选择,其相关的评价指标包括生源质量、师资质量、学术研究质量、就业质量等,常见的评价算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循环打分法、熵权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系数法等。⑤职业倾向评测模块。这是让被测者完成各种职业兴趣测试题,获悉最终的综合性结果,用于被测用户选择自己的职业兴趣方向,避免进入高校后专业所学与职业倾向不相吻合。

通过新高考改革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平台的建设,可以面向自主招生、高考统一招生等招生录取的学生和院校使用,由系统服务终端可以安全查询学生的历年学考成绩、高考成绩、获奖情况、综合素质表现等,集成身份认证、信息查询、数据交换等信息,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2.推动课程建设的信息化

新高考改革的进程中,还要进行课程建设的信息化,依据校情和具体学情,整合区域教学优质资源,分类、分层次地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记录并可视化呈现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轨迹,创设出丰富多样、可供多样化选择的课程,以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当然,在课程建设的信息化开发环境之中,教师和学校要经过诸多的申请、审核、公示等环节,处理繁多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必须依赖于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才能进行复杂的课程建设和开发。

3.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走班管理

实施走班管理必须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了解和获悉学生的专业学科意向,通过选科意向采集、排课、选课、课程管理等环节和流程,为走班形式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和参考,较好地减少“6选3”组合数量,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走班管理制还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排课,以提升教室和师资的利用效率。走班管理制下的“一人一课表”课程体系是个性化的学习体系,可以通过课程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全程监控,掌握各学科课程的實时状态,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学校决策的依据。

4.实现命题与评价系统的信息化

中国新高考改革的进程必须关注高考命题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拍脑袋、凭经验、靠运气”,要建构和强化科学理论指导下的题库建设,必须依赖于先进的、科学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加强对等值问题的研究,充分考虑多次考试中必然存在的等值问题,追踪世界各国现行的实践及方法,依靠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矩阵计算和转换,并开展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试点,为大规模的人机对话奠定基础和信息化前提。

5.加强评卷管理系统的人工智能化建设

新高考改革中的评卷实现了由有纸化向无纸化的转变,然而网上评卷的自动校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大规模的国家教育考试、计算机评卷、统分、成绩发布等,要加强系统的自动识别功能。同时,还要考虑重点解决自动评卷的智能化,提升人工阅卷者的数量和素养,推进评卷管理系统的人工智能化水平。另外,要重点加强考试招生管理系统的风险评估和自我预警,要在系统内部建立自动分析、判断、安全风险和自动自我报警的程序,建构合作协同的网络运行预警系统,并完善备用数据库的建设。

6.加强信息技术支撑的德育管理

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德育管理,由于“走班制”管理模式无法确定学生的具体位置,因而可以安装电子班牌、考勤系统、电子门禁系统等,实现对学生个人信息的实时监控和掌握,利用德育管理系统全面记录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解决“走班制”下的学生德育管理问题。同时,还可以实现综合素质管理平台、学生个人网络研修空间、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德育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学生数据的汇聚共享,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使之成为对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厉 浩,章群皓,张 蕾,等.基于数据中心的省级教育考试信息化研究[J].中国考试,2016(3):15-20,57.

[2]魏和平.无纸化考试刍议[J].中国考试,2016(3):28-31.

[3]张泉慧,黄慧英.IRT理论不同模型下同时校准等值方法的跨样本研究[J].中国考试,2016(2):3-8.

[4]刘 青.PISA2015科学素养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考试, 2016(3):32-37.

猜你喜欢
高考改革重要性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0”的重要性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