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初中语文自读课须理清的几个关系

2018-01-10 09:07吴开荣
教师·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吴开荣

摘 要:自读课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学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不足与困惑,有放任自流型、面面俱到型、一课一得型、串讲式型、解答旁批型等。因此上好自读课,要弄清教学中的四层关系:自读课与教读课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微观指导与宏观指导的关系、动与静的关系。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教读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3-0044-02

一、引言

语文自读课是单元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读课相辅相成,共同托起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部编初中新教材新增大量自读课,编者在教学参考中明确指出:“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进而完成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视自读课为“鸡肋”,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视其为“宝藏”,甘之如饴。毋庸讳言,自读课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与困惑。

二、自读课教学现状

1.放任自流型

自读课,顾名思义,不就是让学生自学吗?更以为这不是所谓的教学重点,中高考也不屑一顾,无所谓。于是一声令下:自己阅读课文。有的一节课看完两篇,有的干脆布置课外去完成,十足的“放羊式”。学生成了一群无头蝇,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其结果是学生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茫然无得,心中疑云顿生:自读课岂非多余足?

2.面面俱到型

凡是教师知道的,和盘托出,生怕遗漏了什么,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注音释义、文本语言、文本结构、文本主题、迁移拓展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什么都是重点,什么也不成重点;什么问题都想解决,但实际上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其结果让学生云山雾罩,又能获得什么呢?

3.一课一得型

与常规教学一样,先确定一个教学重点,然后依据文本展开,但无视单元教学的系统性、知识安排的科学性,其结果是导致课堂容量不足,学生“吃不饱”,割裂了教读课中已学到的读写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抓一漏三,违背了编者的初心。自读课只发挥了一小部分的功用,未更好地利用这些美文。

4.串讲式型

传统教学法的惯性是一言堂、教师一讲到底。这种教学,不懂教学规律,不熟悉新课程标准,不信任学生,不懂得放手,抱着学生走,是典型的“填鸭式”。不留时间,不启发引导,不探究讨论,成心不让学生有锻炼的机会。其结果是事倍功半:辛苦了教师,害惨了学生;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教育水平与能力也难有长进。

5.解答旁批型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自读课没有设置练习,助讀系统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组成。旁批随文设置,主要是为学生自主阅读时提供思考或点拨重点、疑难、精妙之处。有的教师认为每课的重点都在旁批中体现,于是让学生读完课文,完成旁批问题,讲评讲评,便以为大功告成。其实,这几个旁批,焉能代表学习重点?其结果是割裂单元与教学的科学体系,学生在教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应有的复习、巩固,就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上好自读课须理清的关系

依据新课程理念,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结合单元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知识的迁移拓展等因素,要让自读课发挥应有的价值,除了注意教学常规,还要处理好以下几重关系,只有理清、摆正、运用好课堂教学中的关系,自读课教学才能更高效。

1.自读课与教读课的关系

部编新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教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慢,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自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新课标对自读课文作了十分明确的教学要求:“自读课,让学生自学、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以配合教读课的教学。”如果说教读课是使学生得到一套打鱼的方法,那么,自读课就是让学生练习打鱼掌握本领的场所。教读课是引导、示范和辐射,自读课是训练、巩固和迁移,两者只能相辅相成,却不能相互取代。要处理好这层关系必须做到:

一方面要授好教读课。要教好自读课,就要围绕教学重点授好教读课。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规律性的听说读写知识,为学好自读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如果说自读课是一处神奇的宝藏,那么,教读课上,我们要让学生得到的是宝藏的地图和打开宝藏的方法。

另一方面要用好自读课。自读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既不是面面俱到,也不是一课一得,更不是放任自流。它的重点的确立要从单元教学重点出发,应是与该自读课读写知识有一定关联的且是本单元的教读课的教学重点的总和。从语文教学单元编排看,它正是把一个单元几篇体裁类似、内容相关、情感相通的文本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教读课部分体现的是知识的传授,自读课部分体现的是能力的培养。以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教读课《春》《济南的冬天》的教学重点是:①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②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③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雨的四季》则是自读课,那么,该自读课的教学重点应有三点,即前面两篇教读课的教学重点的总和。

从知识到能力,我们好像谁也说不清是如何形成的,但无论如何大家都得承认,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先要掌握规律性的知识,然后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能力,这样就成功了。只有这样处理好教学重点,才能体现教材的整体性、知识的系统性、训练的序列性,使传道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也更能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

2.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自读课堂教学应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有“三主”意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根据自读课型特点,要弄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一方面要明白“主导”并非“主讲”。有的教师上自读课自我陶醉,美其名曰启发式、点拨式,实是满堂课一问到底,如此上课岂非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在自读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将教读课上学到的听说读写知识进一步内化、巩固、训练,形成能力的一种媒介,教师的工作是要学会放手,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适时把握学习方向,点拨学習疑难,组织学习研讨,指导学习总结,否则就会改变自读课堂的性质,教师有“包办”之嫌。语文教师要将以“教”为出发点转换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另一方面要知晓“主体”并非“自由体”。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读课更是推崇放飞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总结,但在自读课堂上“主体”并非“自由体”,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确定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像脱缰的野马,随意驰骋,无拘无束,而是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运用教读课中学到的听说读写知识,结合单元教学重点,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以求知识巩固、更求个性发展的过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如果让学生绝对自由,就成了放羊式,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单元教学重点无从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无从提高。

3.微观指导和宏观指导的关系

根据自读课的特点,教师的指导方式应该是以微观指导为主、宏观指导为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的个性化在学习中起决定作用。学生的智力有高低,阅读理解的速度有快慢,不能强求一致,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只有创造个体自学的机会,教师因材施教,上、中、下各类学生才都会学有所得,学习中在自己的层面上得到锻炼,而宏观指导则会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只有以微观指导为主单元教学知识才能真正地落实,学生的整体水平才能有效地提高。而且微观指导利于了解学情,及时准确地反馈学习信息,使宏观指导变得有的放矢。当然,宏观指导起调控作用,它能统一学生的认识,强化知识,有微观指导起不到的作用。离开宏观指导,课堂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所以,自读课堂上,教师宏观导入新课后,应该走入学生中间,进行个别指导或小组指导,有针对性地具体解决个别或部分学生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的自学实践,组织并参加学生的微观讨论。遇到大部分学生存在的疑难时,教师做宏观的指导,学习将结束时,教师先微观指导总结,再宏观加以强化。自读课上,微观指导和宏观指导就是如此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4.动与静的关系

自读课堂上动与静也是相对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静中有动。自读课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让学生自学,这是表面的静态。此时的静态并非绝对的静,而是静中有动。学生运用教读课中学到的带有规律性的读写知识解决新问题,时而皱眉凝思,时而翻书写字,时而念念有词,这时的课堂虽然是静悄悄的,但是学生自学、微观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此时无声胜有声,沉思默想中调动积累的知识,触动新旧知识结合点,迸发灵感的火花。在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时,教师在引导学习任务后,不宜过分干扰,观察学情,维护秩序、适时点拨即可。

动中有静。自读课鼓励学生质疑、合作、探究、互动,是热闹的场所,但这不是凑热闹,而是以静态学习为前提,是静的延续、深化,一切的“动起来”都是从前期静态自学的感悟而来的,只有静态的学习,才有动态的热烈。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并不能去充当答案的灌输者,教师只能是充当一个倾听者、聚焦者和刺激者,使课堂充分动起来。

四、结语

自读课的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是先教后学”说的就是此理。教育家杜威也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论社会发展多么迅速,都能适应。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一脉相承,自读课教学也要融入两者的精髓,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围绕单元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教读课传授的方法和技巧,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学生得益于课内,迁移拓展于生活。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潜滋暗长了。只有理清四重关系,上好自读课,充分发挥自读课的功能,融入新课程理念,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单元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冯 燕.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现状分析及矫治[J].中学课程资源,2013(7):41-42.

[3]张 艳.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导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4(9):104-105.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