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应尽一日之勤”。这是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鲁冠球信奉的人生哲学、成功秘籍。他说,一切都是干出来的,别人一周工作5天,你就365天都不休息,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定能成功。
第一代浙商大佬鲁冠球——这位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企业家,于2017年10月25日去世,享年72岁。
现在,鲁冠球终于能好好休息了。
鲁式滚雪球 从无到有
15岁辍学,做过打铁匠,3年的铁匠生活使鲁冠球对机械农具产生狂热的爱好。鲁冠球把一间农机小作坊打造成中国乡镇企业的佼佼者,并把持万向集团的方向盘稳步前行,用40多年的时间一手缔造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王国。
1969年8月,在第一次全国建设县修造厂工作会议上,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各个城镇都必须有农机修理厂。当时,鲁冠球正热火朝天地经营着铁匠铺,由于被当地政府视为难得的“制造业”人才,他临阵受命,接管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这就是万向集团的前身。
当时,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仅有4000元资产、7名员工,然而,经过10年发展,变成
1979年,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大门上已经挂上宁围农机厂、宁多种经营的企业。
1978 年,在素来有工业传统的江浙一带,一批小工业作坊——没有人做过确凿的统计,如果我们用“上千个”这个概念应该不会太偏离事实——已经星星点点地冒了出来。在浙江,钱塘江畔的萧山县,鲁冠球创办的农机厂悄悄度过了它十周年的纪念日。
萧山虽处鱼米之乡的江南,却是江沙冲击出来的小平原,人口众多而地力贫瘠,鲁冠球生来对种地毫无兴趣,他自小流浪乡里,先学打铁,后修自行车,25 岁那年,他东借西凑 4000 元,带着 6 个人办起了“宁围公社农机厂”,并自任厂长。宁围是他出生地所在,在他将近 50 年的职业生涯中,这位日后著名的“中国企业常青树”把公司办到了大洋彼岸,自己却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块土地。
鲁冠球办厂,可以说真是从一穷二白起家。工厂没有地方买原材料,他蹬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过江到杭州城里,走街串巷地收废旧钢材,有时候就蜷在一些国营大工厂的门外一整天,有厂里不要的废钢管、旧铁线扔出来,就宝贝一样地拣回去。
生产什么,也是有上頓没下顿,一开始做了一千把犁刀,跑去向农机公司推销,一进门就被赶了出来,因为他没有“经销指标”。那是一个铁桶般的计划经济年代,生产什么,购买什么,销售什么,都要国家下达指标,指标之外的物品流通便属“非法”。
精明的鲁冠球东钻西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条活下来的缝隙,那就是为周边公社的农具提供配套生产,如饲料机上的榔头、打板,拖拉机上的尾轮叉,柴油机上的油嘴,要什么做什么。
到1978 年,雪球慢慢滚大,鲁冠球的工厂竟已有 400 号人,年产值 300 余万元,厂门口挂着“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宁围失蜡铸钢厂”四块牌子,到这一年的秋天,他又挂上了“宁围万向节厂”。四周的农民恐怕没有几个弄得清楚失蜡铸钢、万向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后来人看来,从农作耕地到初级工业化之间,鲁冠球似乎已经在费力地搭建自己的企业基石。
让人尤为惊奇的是,只有初一文化水平、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企业管理知识的鲁冠球在很早就尝试着管理工厂的方法。在 1969 年建厂之际,他就实行了基本工资制,工人工资额固定,按月出勤结算发放。1971 年,他提出了计件(时)工资制,根据工人的劳动量来分配他们的收入。
直到七八年后,少数觉醒的国营工厂才小心翼翼地开始试验这种分配制度。
“做工厂不能有什么就做什么,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小而专、小而精。”鲁冠球后来说,他从 1978 年开始考虑一些问题。如果这是事实的话,他可能是当时8亿中国农民中仅有的几个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人。
踩对点 专注“万向节”
鲁冠球的财富故事早已广为人知。但最值得记取的,除了他的诸多商战传奇、第一,更是他在每一个重要的企业发展节点,都能“踩对点”,实现与时代节拍的共舞。
1980 年鲁冠球获得了一场最大的胜利——他第一次挤进了 “计划”内的序列。而这场胜利,来源于一个“意外”。
年初,鲁冠球做了一个决定,他把挂在厂门口的七八块厂牌都一一撤了下来,最后只剩下一块“萧山万向节厂”。他是那种直觉很好的人——这几乎是所有草创企业家的共同天赋,在跌打滚爬了十来年之后,他决心今后只把精力投放到一个产品中,那就是汽车的易耗零配件“万向节”上。这一调整,正好顺应了汽车零部件生产必须走专业化之路的规律。那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汽车工业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和老车型一成不变的状况根深蒂固。鲁冠球的这一调整,可谓异想天开,可谓前所未有。难怪业界有不少人把鲁冠球视为中国制造业的教父级人物。
他自己兴冲冲地背着产品去参加行业交易会,结果被人轰了出来,因为除了国营工厂,别的企业都“一律不得入内”。鲁冠球当然不会就此甘心,他在会场门口偷偷地摆摊销售,他带去的万向节以低于国营工厂 20% 的价格出售因而受到欢迎,他像土拨鼠一样地悄悄扩大着自己的地盘。
为了让制造出来的产品真正占领市场,鲁冠球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决心,这年夏天,安徽芜湖的一家客户寄来退货信,说是发给他们的万向节有部分出现了裂纹。鲁冠球当即组织 30 个人去全国各地的客户处盘查清货,结果竟背回来三万多套万向节。
鲁冠球把全厂工人全部召集起来,然后自己第一个铁着脸背起装满废品的草包,朝宁围镇上的废品回收站走。这三万多套万向节被当作六分钱一斤的废铁全部卖掉,工厂因此损失 43 万元。这在当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鲁冠球的这次近乎传奇的行动,让他领导的乡镇企业开始具备起大工业的气质。当年,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要确定三家万向节的定点生产工厂,在全国 56 家万向节生产厂中,萧山万向节厂是唯一的“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它原本连参与评选的机会都没有,但是鲁冠球却四处运作,硬是让北京的专家评审组把它列入了参评的对象,最后竟通过了审定,成为三家定点工厂之一。endprint
这次定点的确定对于鲁冠球来说是决定性的。它让这家“身份低微”的企业开始被主流工厂认可。万向节是一个并不很大的行业,鲁冠球的胜利似乎预示着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体制外的民营企业有机会凭着机制的灵活和技术上的优势在某些冷门的行业获得成功。
“计划”看上去是那么的严密,却可能被灵活的“小家伙们”一举突破,这个道理将在日后一再地应验。
1984年,中国汽车产量仅31万辆,产品主要是一汽解放、二汽东风两大品牌中型卡车。就在这一年,万向集团一鸣惊人,获得了进出口贸易权,第一批向美国出口3万套万向节。这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第一次进入世界汽车王国。33年后,对今天的中国汽车行业来说,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当时极其赢弱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鲁冠球带领万向树立起一座里程碑。可以说,在中国人制造的汽车关键零部件走出国门、走向发达国家市场的过程中,这件事起了鼓舞斗志的开路先锋作用。
1985年,鲁冠球被《半月谈》杂志评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
1988年,鲁冠球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工厂股权,开始企业市场化征程。
在当时的中国,对私人来说,1500万元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鲁冠球私人出资买断一家乡镇汽车零部件企业,完全走上市场化道路,在计划经济几乎一统天下的汽车行业开拓零部件市场,所冒的风险不必赘言。鲁冠球这样做了,表现出不一样的企业家精神。
1991年5月,鲁冠球登上美国主流媒体《新闻周刊》封面,成为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个登上该杂志封面的中国人。
彼时,由他一手创建的万向,已在海外市场所向披靡,其生产的万向节畅销欧美日等18个国家。
那一年,万向创造了过亿产值。被《新闻周刊》率先推向世界舞台后,这位新中国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还赢得《华尔街日报》以“国家英雄式人物”为定义的赞誉。
就是这样一个“农民的儿子”,经历了中国改革风云激荡的30年,巧妙地处理好与体制的关系,在产权改革中成功转型,并依靠自己独特的商业哲学,打造出一个巨大的“万向帝国”,被外界誉为中国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
第一家万向节产品出口海外的中国企业,第一家国内上市的乡镇企业,第一家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中国乡镇企业,第一家成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零部件供应商的中国企业……
厚积薄发的造车梦
鲁冠球的终极梦想是,要做世界级的汽车厂商。
他以4000元起家的“农机厂”,已蜕变为年产值超过千亿人民币的“万向王国”,不但傲居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世界级地位,更以一系列前沿布局,牵动着汽车业的神经。
鲁冠球曾登上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成为第二位登上该杂志封面的中国人,他还赢得《华尔街日报》“国家英雄式人物”的赞誉。鲁冠球一手打造出“万向帝国”,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企业家的眼界、格局、情怀和风骨。
杭州萧山宁围镇,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普通农家二层小楼,至今仍是鲁冠球的家。质朴宁静的老宅中,鲁冠球经常习惯性地站在一幅图画前沉思。
那是一张丰田轿车海报,每次看到它,鲁冠球就会给自己的汽车梦再打一股气:一定要造出一辆中国车,并且让它跑向全世界。
鲁冠球的造车梦由来已久,而且一出手就是世界眼光,超前布局。
厚积只为薄发,鲁冠球做上了造车梦。
20来年前,鲁冠球就前瞻地认为,中国人想在汽车业翻身,只能从新能源开始。
他说,传统的汽车,中国人的落后已几成定局,而且不是未来的核心,因此,他决心在全球汽车产业的新一轮竞赛里,成为掌握未来的人。
1999年,鲁冠球正式成立电动汽车项目组,并定下了“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路线。
2002年,万向自主知识产权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相继研发成功,第一辆电动轿车、电动公交车也随之研制出来。
但,万事具备的万向,却一直进不了场。因为,没有牌照。
由于一直没能拿到国内的汽车生产资质,万向生产的电动车一直“有名无分”,只能以示范运营的方式上路行驶。无奈的鲁冠球,依然是咬定目标不放松,从产业链,从国际不断突围。
2009年,全球经济萧条之际,依然没拿到牌照的鲁冠球,投资13.65億元,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和锂电池生产基地。然后,他再次国内不能做,就到国际上去,国际上做好了,再回归。
2012年,万向将美国最大新能源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收归旗下;之后,又击败李泽楷财团,以1.49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动车巨头菲斯科。几个动作下来,万向站上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最前沿,还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
2013年起,鲁冠球的汽车天空开始放晴。一是汽车项目陆续得到国家核准,于2016年底拿到了国内第六张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再是,万向对菲斯科的收购与整合顺利,并与宝马合作引入其动力系统,成功开发出了首款混合动力汽车Revero,这也是美国销售的第一款运用电力、汽油和太阳能三种动力来源的汽车,还赢得了“特斯拉对手!”的评价。
这辆车下线,让鲁冠球坚持了18年的造车梦终于开了花。牌照有了,车有了,鲁冠球开始将菲斯科搬到国内来量产。同时,他还绘制了一张更大的蓝图——投入2000亿元,再用8年时间,建成一个占地10平方公里的“万向创新聚能城”。
进入新世纪,鲁冠球提出:“整合全球资源,以清洁能源为主线,做世界上受人尊敬的公司。”为此,在继续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同时,万向集团在金融、服务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奋力开拓,并采取大规模合资和收购措施:与美国Ener1公司合资,在杭州建立全自动化电芯和电池系统生产基地;投资1亿美元,与美国史密斯电动车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用于开发并生产电动商用车;以2.566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新能源锂电池制造企业A123。endprint
当前,万向集团已经在国外收购了1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
2016年12月15日,鲁冠球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万向集团“年产50000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专项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国内第6家成功拿到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
如今,万向集团已经实现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利润上百亿元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是国家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国家520家重点企业中惟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是中国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6家企业之一。
在2016年胡润富豪榜上,鲁冠球家族以550亿元排在汽车富豪榜首。
鲁冠球一直说“退休没有时间表”,造新能源汽车是他坚持了一辈子的梦想。从1999年开始到2012年,万向在造新能源车方面投资超过20亿元,获得了数十项发明专利,但,没有赚过一分钱。“我不造汽车,我儿子也要造。儿子成功不了,我孙子继续。”这就是“愚公造车”的鲁冠球。
心系农民
在万向集团官网首页的左上角,“创始人”一栏只写了一句话:鲁冠球——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
鲁冠球真的是农民的儿子。但这个浙江萧山宁围乡的“中国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对在钱塘江边当农民种棉花了无情趣,他最大的梦想是进城去,做工人。1958年,经姨妈托人说情,鲁冠球兴高采烈地成为萧山县城厢镇铁器社的一名打铁小学徒。美梦才做了几年,“大跃进”带来的三年艰难时光,迫使他又不得不卷起铺盖被精减回乡。
虽然,很多年后鲁冠球以企业家的卓越成就享誉海内外,但他总是喜欢强调自己是“中国农民企业家”,他对农民和乡村有极为浓烈的情结。
作为精明的企业家,鲁冠球在两个产业领域义无反顾、天天“烧钱”:一个是电动汽车。从1999年启动,至今已经“烧掉”50亿以上,回报还“没看到”;另一个是农业。1980年代中期开始,鲁冠球先后办起了农业车间、养鳗场、山核桃基地、山杏基地,以及后来的远洋渔业公司。早期农业投资败多胜少,但鲁冠球屡败屡战。他一次次地说,不能忘了农民,“为农民说话的人太少了”。
千百年,农民从来是中国活得最苦的群体。至少在浙江,所谓民营企业改革开放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翻身记,1代和1.5代浙商历来有“两个百分之八十”的说法:80%出身农民,80%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正因为穷、因为没文化,浙江农民的草根创业冲动没有什么高深的理由,就是为了能够活下去。1978年,义乌最大的企业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16岁,第一次跟随母亲走出大山,背着从义乌廿三里刚兴起的早期小商品市场采办来的百余斤绣花针和绣花样,在大半个中国走街串巷。白天摆摊、晚上赶路,饿了就买几个便宜的烂苹果,晚上就睡在火车座位下方的地板上。周晓光回忆说,那时候她只希望家里人能吃饱饭,奶奶能有一件“的确良”衬衫。温州苍南龙港镇一位小老板曾经告诉我,当年如果他再不豁出去拼生意,自己的老婆就要跟着邻家有点积蓄的木匠跑了。
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维度看,人数极为庞大的浙商群体的成长史,就是中国农民的“人的解放”的历史。鲁冠球恰是这一历史进程最优质的个体样本。浙江农民和农民企业家的进化有三重境界:一是脱贫致富;二是努力实现“有钱人”和“有文化的人”的统一;三是最终进化为能超越财富,有崇高价值观、责任感与人格力量的真正的企业家。鲁冠球只有小学毕业文化,但凭借孜孜不倦的终身学习以及自省、自律、自我修炼,进而超越农民需要几代人才能蜕变的宿命,成为走到第三重境界的时代跋涉者。
鲁冠球是幸运的。他深知只有改革开放才让自己有了翻身的机会,而只有让更多底层民众翻身的改革才能走得更远。从这一视角看,模范生浙江给予中国最大的启示,不是发达的专业市场,也不是游走天下的老板,而是千百万底层农民成为了改革的主体、财富分享的主体。
中国农民的儿子鲁冠球的故事和他对农民的真情守望,告诉我们无论走了多远都不能忘记改革为什么出发?以及在这个不均衡的财富世界,我们的改革将向哪里去?
为中国制造业留下精神丰碑
整车制造远没有鲁冠球想象的那样简单。早在2012年,万向集团生产的几辆纯电动客车在浙江杭州试运行,出现了电池续航和整车涉水等问题。
鲁冠球知难却不退。
“我这一代造不了汽车,我儿子也要造!”“我会把万向集团挣到的每一分钱都用来制造电动车。我会大量燒钱,直到成功或者万向集团崩盘为止。”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意志,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这样的义无反顾,堪称壮士。
2009年,在万向集团创业40周年时,鲁冠球提出:“万向集团要把‘奋斗十年添个零(企业日创利润和员工最高年收入分别一个10年增长10倍)继续下去。2019年,企业日创利润和员工最高年收入都要达到1亿元。为此,万向要做三件事:坚持实业与金融结合,提高效率;坚持‘走出去‘引进来,融通资源;坚持发展新能源,抢占制高点。”
鲁冠球还计划投资2000亿元以上,整体规划,统筹实施,建成“万向创新聚能城”。当前,万向集团正在建设“万向创新聚能城”。这座城是万向集团转型的集大成之作。这座城围绕清洁能源产业,将成为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平台。这座城通过产业投资,实现产、城、人融合,将建成绿色、智能的新城典范。
在中国整个制造业,这样的民营企业,这样的规划,这样的投资,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就在万向集团向鲁冠球的宏伟蓝图大举进军的时候,鲁冠球不幸离去。
鲁冠球留下了由他亲手打造的丰碑。这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丰碑,更是中国制造业的丰碑。这是物质的丰碑,更是精神的丰碑,将激励国人为建成制造业强国而奋斗不懈!
将近半个世纪以来,鲁冠球,这位从田野走向世界的农民之子,以其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始终领导潮流的卓越业绩,名副其实地做到了“冠誉全球”。
“农民企业家”鲁冠球的人生永远定格在72岁。鲁冠球留存于世的,不只是富可敌国的物质财富,更是彪炳千秋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集体悼念】
马云:他们离开了 但留下了一个时代
如果说鲁老身上最鲜明的东西是什么,我想就是他骨子里那种与生俱来的企业家精神。浙江遍地老板,富了一批人,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分歧的时候,鲁老站出来说,企业家不能“满了口袋,空了脑袋”。他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洞见和气度,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我想,我们浙商对鲁老最好的思念,最永久的纪念,就是把他身上的勇气、视野、格局,把他身上的企业家精神传承下去。
李书福:鲁冠球的名字应当载入中国汽车发展史
鲁冠球是创业创新的时代典范,有独到的商业智慧和战略眼光,更有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他是最早踏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家,在立足本土走向全球的实践中,他造就了受人尊敬的企业,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先生一生追逐汽车梦,勤勉执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应当被载入中国汽车发展史!他对事业的热忱也将引领更多人,为中国汽车的发展付出努力。先生的辞世令人惋惜,愿先生一路走好,精神永存。
郭广昌:老鲁是企业家精神最好的案例
我相信,老鲁已经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的民营企业工作者,而他的创业故事还将值得更多年轻人去学习。
所幸,他一辈子最看重的事业已经有更年轻的一代来继承。像“创二代”鲁伟鼎,早已带领着万向在传统汽车相关产业的基础上,向着更前沿的新能源、FinTech和区块链技术等等创新领域快速发展。而且他还完全继承了老鲁热心肠、讲责任的性格,在上海浙江商会的浙江青年人才联合会中担任着主席,在支持和帮助更多的年轻浙商不断成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