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镜磨镜

2018-01-10 14:06史杰鹏
特别文摘 2017年22期
关键词:明镜铜镜镜子

史杰鹏

众所周知,古代没有玻璃镜。想看看自己长什么样,最早的时候,只能用脸盆装一盆水,等它静止后,对着它搔首弄姿,自我陶醉。所以《尚书》里有一句话:“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不要用水来照自己,而要用人来照自己。它是抒发治国的道理,拿人照镜子来和听取民意(拿人的议论当镜子来警醒自己)做对比。从中可以推出,人们曾经一度用水来发挥镜子的作用。

铜器发明以后,开始用銅来铸造镜子了。因为用水当镜子,毕竟不大方便。一时找不到水怎么办?水不够清澈怎么办?有反光看不清怎么办?要竖起来照怎么办?总之,在技术已经有足够能力的情况下,人们对铜镜的需求呼之欲出。

出土的战国时代的铜镜,已经常见,很多镜子背面刻有花纹,非常精美,可以当作定情礼品;汉代的铜镜背面,还经常刻有浪漫诗句,阐述爱情或者相关的世界观,让人想见当时人的心理状态。不过铜镜有个特点,刚铸好的时候,还不能用,必须有专门的工匠来磨。《淮南子》里说:“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意思说,明镜刚刚从镜范里取出来的时候,表面坑坑洼洼的,根本照不清相貌。等到用水银涂过,用白毡擦过之后,再把脸蛋凑过去一看,每根头发丝都看得一清二楚。

但是,这不能一劳永逸。铜镜需要保养,因为会生铜锈,即使不锈,用久了也会氧化,光亮度大减,又看不清头发丝了。怎么办?就必须重新磨,这样一来,围绕着镜子的产业链就有了,在古代,很多人都以磨镜为生,光靠这个,不但能糊口,甚至能养活老婆孩子。古书记载,东汉南昌县有个高士叫徐孺子,曾经得到过太尉黄琬的赏识,黄琬要推荐他做官,他清高,不肯答应,宁愿回乡受穷。后来黄琬死了,他听说后,决定专门北上一趟,去给黄琬送葬。但家里穷得叮当响,没有盘缠,怎么办呢?他就带上磨镜的一套工具,沿途给人磨镜换钱,竟然成功到达了目的地,参加了黄琬的葬礼。完后,又采用同样方法,安全回到了家乡。可见,当时有这种磨镜需求的人非常之多。

磨镜这个行当,一直延续到明代,因为中西交往开始频繁,玻璃镜大量进口,老百姓也消费得起。用玻璃来照脸,比铜镜不晓得要清楚多少倍,就像有另外一个自己站在旁边凝视自己一样,而且玻璃镜子不用磨,光洁终身,省了保养费用。于是,磨镜子的人逐渐失业,一个巨大的产业就这么进入了历史。(摘自《深圳商报》)

猜你喜欢
明镜铜镜镜子
我有一明镜三首
神奇的镜子
空镜子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我的修养要则》:共产党人修身正己的一面明镜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他者的镜子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
社会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