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取舍与议题开展(下)

2018-01-10 00:06张高评
古典文学知识 2017年6期
关键词:朱子段落论点

张高评

(三) 实事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文章之道,与待人接物相通: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影响结局。实事求是,莫作调人,行事应该有其风格:或有所为,或有所不为,进退取舍,都该有个原则。清张自超以宗法朱熹《春秋》学自命,大抵以不苟同、不苟异;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标榜:

经旨先儒讲解切当者,不再发明。其前人不合之说,后人已有辨者,不再辨。或虽不合,而于大义无关者,亦不置论。……又合诸儒之说,参互斟酌,去其非者,存其是者,未敢以臆断也。其于朱子,则已言者引其言,未言者推其意。间有非朱子之意,或朱子曾言之而鄙见微有不然者,亦未敢阿私而曲徇之也。(清张自超《春秋宗朱辨义·总论》)

清朝康熙间,有一位经学家,叫做张自超(1654—1718),著有《春秋宗朱辨义》一书。方苞《春秋》学的老师,正是张自超,方苞《春秋》学的著作,有很多受到张自超的启发。张自超《春秋宗朱辨义·总论》,对先儒讲解《春秋》经旨,提出去取从违的原则,论点很高明。首先郑重声明:“经旨先儒讲解切当者,不再发明。”这值得我们参考:经旨解读,“先儒讲解切当”,几成定论者,可以“不再发明”。意谓:《春秋》经的微言大义,清朝以前儒者,如果都讲得非常恰当,已经没有争议,成为定论了,那我可以不再费心去发明。前人已经讲得颠覆不破,学术界都公认这个说法了,就不必再多费口舌了。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去做以下的事情。第一,“其前人不合之说,后人已有辨者,不再辨”。前人跟后人说法不一致,后人已经做了十分清楚的辨别了,那我也不再阐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文献取舍的正确态度。写作论文时,有些问题,学术界已经谈烂了,值不值得再画蛇添足?这两段话是可以参考的。张自超接着说:“或虽不合,而于大義无关者,亦不置论。”虽然前后论点都不相容,但跟我要谈的《春秋》微言大义主轴没有关系,我也不谈。那什么是他要谈的呢?“又合诸儒之说,参互斟酌,去其非者,存其是者,未敢以臆断也”。我的论点跟前人的论点,有相通的地方,于是将我的论点跟前辈的论点,相互参考斟酌。有些判定不对的,就勇于割爱拋弃;认为正确无误的,就加以保存留置,这就是所谓去非存是。“去非存是”这四个字很重要,依违取舍之方法万端,实事求是,未敢臆断,要不离“去非存是”四字而已。

张自超自我标榜学派旗向,为“《春秋》宗朱”,故以朱熹《春秋》学为宗主:“其于朱子,则已言者引其言,未言者推其意。间有非朱子之意,或朱子曾言之而鄙见微有不然者,亦未敢阿私而曲之也。”不妨把这里说的“朱子”,看成是同行前贤,或者是你的指导教授。因为张自超虽然推崇朱子,但偶尔有一些批评朱子的观点;或者朱熹虽然说过,但他却不赞成,不苟同。如果朱子错了,他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已言者引其言,未言者推其意”,论著所以可贵,在能“接着讲”;何谓“接着讲”?上述二语,可作确诂。张自超《春秋》学,致力发明朱熹《春秋》学之指义;吾人撰写论文,亦尽心阐扬前人学术的盲点误区。前人虽已言,或语焉不详,或虚浮皮相,或陋略粗浅,则当引而申之,精益求精。前人或思不及此,或顾此失彼,或故意隐去,或无心疏失,于是乐为作者,推寻其义蕴,发掘其隐微。

论文写作诚非易事,已言已知者,固难于突破阐扬;而未言未知者,则难在开启发掘。其中情境,陈垣曾有论说:

论文之难,在最好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若人人皆知,则无须再说;若人人不知,则又太偏僻太专门,人看之无味也。前者之失在显,后者之失在隐,必须隐而显,或显而隐,乃成佳作。(陈垣《陈垣来往书信集》,余英时为柳存仁《和风堂新文集》作《序》文,引用之,以说现代学术论著)

“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这是以“先验”为基准,就人之已言,进一步引申其言说;就人之未言,推阐其意蕴。冯友兰谈新儒学,强调是“接着讲”,不是“照着讲”;陈之藩说诗与科学,也都着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标榜“接着讲”的拓展推进,扬弃“照着讲”的依样葫芦,了无创发。看来,陈援庵在冯友兰、陈之藩之前,早有提撕,可见英雄所见略同。陈垣认为“人人皆知,则无须再说”,此即张自超所云“先儒讲解切当者,不再发明”。陈垣提示论文选题和阐释,最好是“隐而显,显而隐”:人人不知的课题,应该发掘隐微,解构专业;人人皆知的课题,则不妨转换视角,调整方法,广征文献,深探精髓,如此“隐而显,显而隐,乃成佳作”。

三、 问题探讨与论述分段

文章分段,是现代的观念,古代文章是不分段落的。不过,分段的概念老早就有了。“章”这个字,从音十,于六书属会意。本意指音乐演奏告一个段落,就叫一章。引申为文学术语,意脉贯串,自成一个完足系统的文字,就叫一章,或一段。为便利阅读接受,论文必须讲究分段,这涉及到主干、思路、层次、论证诸问题的探讨和处理。一般说来,原则大抵是这样的:

探论问题,行文主干宜显著,思路宜清晰,层次宜分明,论证宜确凿。问题较重大、复杂,可以多分几段论述。

为求理路清晰,论文写作最好用一个段落讨论一个问题;尽量避免一个段落讨论好几个问题。否则错综复杂,自己都搞不清楚,读者自然也看不明白。我认为,一个段落大概维持在五六百个字。千万不要动辄一两千字,还不分段,读者将会弹性疲乏,看得很吃力。论文本是理性知性文字,抽象概念,时作推衍。为读者设想,让他轻松愉快地阅读,将有助于论点的理解与接受。一个段落,讨论一个主要问题,这就是行文的主干。每一章节,当然要讨论很多问题,为了眉目清晰,有条不紊,大可在还没有下笔之前,先安排好行文的先后顺序。这一节首先打算讲些什么,要引用哪条文献,论述阐说之后,准备说些什么,都要有个主张。《中庸》说:“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值得作为座右铭。总之,千言万语,总有个话语重心,当有个探讨的主干。论文永远都是遵循主干线在发展,主干线通常会涉及很多支线。譬如要去台北,高速公路就是干线,下了高速公路,走进省道、乡道,那就是支线。如果晚上七点以前要到台北,上了高速公路,不枝不蔓,走在主干线上,直奔目的地,最为快速。如果三番两次下交流道买文旦,又去关子岭洗温泉,请问什么时候到台北?遥遥无期,这就是岔开来,渐行渐远了。不是说完全不可以离开主干线,假如车子快没有油了,当然可以下交流道加油,记得马上回到高速公路,还是可以很快到达台北。每一章节,都是遵循主干线的论点在发挥,相关的枝节可以不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喧宾夺主。endprint

我硕士论文研究黄宗羲的史学,第四章谈到黄宗羲对清代浙东史学的影响。写了六位浙东学派的史学家,譬如全祖望、万斯同、章学诚……等等。提到章学诚,大家会想章学诚是大家,似乎应该重点论述,详尽申说。的确,章学诚的资料很丰富,学术界发表的论文很多。是否可以把这一节中的一小项,写成两万字?当然不容许!根据比例原则,假如一章顶多三万字,那一节中的一项,恐怕最多只能占二千字。因为这部论文的重点在研究黄宗羲,黄宗羲对浙东史学影响很大,章学诚只是浙东史学家六人中的一位,所以篇幅就不能占太多,不然就喧宾夺主,主干线就模糊了。所以遵守比例原则,是控制论文写作不致失焦的方法。因为字数多,耗费无数笔墨,表示主干、重点,是强调之所在。论文的主干线要多写,其他涉及到的,只能斟酌少写。要检点字数,控制篇幅。如果认为章学诚很重要,那等写完硕士论文以后,再把章学诚当成主干线,继续研究。论文的主干线,就是重点强调的观点。论文的特色、创见、发明,要用主干线去表达,要用更多的章节去加以彰显。主干线显著,思路自然就清晰了。如果主干线不显著,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那无异治丝益棼,杂乱无章,缺乏條理。思路既已杂乱,写作论文亦将事倍功半。

论文的主干线,犹如坐标,必须先行确定。接着,论文打算分几个层次论述,也要早作定夺。所有资料都已掌握,还没下笔之前,将要用来佐证的文献,打算阐说的论点,十之七八应该都了然于胸了。所以,应该有办法分出大小、内外、浅深、远近、高下诸层次,进而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地开展议题。就时间空间言,论文可以由远古、远处谈起,一直到近代近处;可以从源从正,谈到流派与新变。如此,则层次分明。同理,可以从大系统,谈到小局面;从外廓谈到内核,从浅而易见谈到深不可测,从平庸低下谈到高明卓越。反之亦然。论文写作当循序渐进,层层推拓,不可造次,不宜躐等,不应错综混杂。否则,容易语失伦次,将造成认知混乱,不利于认知与接受。

人文学科的研究,很重视文献佐证。所以撰写论文,探论问题时,确切不移,坚实可信的证据,成为能破能立的利器。有几分证据,就说几分话;如果只有三、四分证据,就不能说五、六分话,这是胡适之实证主义的坚持。证据必须确凿可靠,才能提供有利的佐证,而有助于独到见解的成立,新创学说的信服。所谓正确可靠的证据,大抵来自量丰而质优的原典文献。原典文献的掌握,是人文研究的础石,数量众多的信据,重要性、典型性、代表性的佐证,展示了铁案如山,不可移易的真理,令人深信与悦服。所以探论问题,有确凿的信据,就较容易道出令人悦服的论证。人文研究是仰赖文献佐证的,结论如何令人相信?一条一条的证据、原典、文献罗列在那边,论证经过检验,如果坚实牢靠,产生的结论就可信,就可以成立。

前文说过:一个段落,一个议题,这样干净利落,眉目清晰,这是原则。假如议题讨论较重大、较复杂、较深奥、影响较深远,可以考虑多分几段来论述。可以在还没下笔之前,就先规划好。处理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问题,先理出头绪,看出眼目,突出关键,觑定要害,于是可以据此分段,依此论述。层层推拓,纲举目张;盈科而后进,顺理而成章。换言之,既分之后,仍然切合“一个段落,一个议题”的原则。议题的次第开展,是论文写作的必然步骤;而段落划分得宜,最有助于理念的传达,创见的提出。

最后,附带说明“引文”的或删或节问题,因为这跟文献取舍有密切关系。某章节或为阐述原典,或为辨识疑惑,或为提出事证,或为裁判得失,就得引经据典,作为独立引文,以便申说讨论。如果原文很长,多达一两百个字,甚至更多,如征引《左传》叙事、《史记》纪传、杜甫七古、韩愈古文、宋词长调,或者小说戏曲,如何删节,才不至于过繁或太简?这确实需要讲究。征引文献,最好要切实针对。因为引文是为了佐证,要让证据更具说服力,所以切实针对是唯一考量。“文字冗长,不妨删繁就简”,这个原则很重要。首先,确定论文探讨的议题;其次,将准引文作个段落区分,再进行亮点重点凸显;最后就议题指向与征引文献作一紧密连结,看看两者是否切实针对。如果准引文可以区分为三段,于是保留这个部分,其他前后部分删掉。第一次引用时,议题指向属意中间这段,那么前段后段可以删节掉;全文全书第二次引用同一文献时,也许要的是最后一段,那文献前面的一、二段也用删节号删除。因为三次的侧重面不同,分别用来阐发论证不同的议题,当然是可以的。同一段文献千万不要从头到尾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与引用。一方面显得文献搜集不足,佐证无力;一方面文献未能删繁就简,给人治学缺乏严谨,态度疏忽的印象。

所以,文字冗长,不妨删繁就简,归于至当。取舍去留之际,还有一个要领必须遵守:那就是“删节汰存之间,当不失原著本意”。删节文献,主要为了征引、讨论、佐证,甚至说服。文献篇幅过长,连篇累牍,若不经必要删节,议题探讨将散漫无归,严重失焦。所以,删节文献是出于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既是权宜变通,当然不能舍本逐末,罔顾文献原意。因此,删节汰存之间,一定要格外慎重。如果删节以后,意思走样了,与原来意思刚好相反,沦为造假、误读,那是绝对要避免的。弄巧成拙,引喻失义,画虎不成反类犬,学术论文不该出现这种怪现象,所以要特别注意小心。

(作者单位: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朱子段落论点
小金鱼
趣味•读写练 答案
多肉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短文篇】
朱子涵 叶子衿
心理小测试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