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瑞替普酶治疗的效果

2018-01-10 05:36徐国强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瑞替普纤溶尿激酶

徐国强

山东莘县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聊城 25242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瑞替普酶治疗的效果

徐国强

山东莘县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聊城 252427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间收治的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采用瑞替普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0%,对照组治愈率为7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11.7%,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总体治疗效果理想,不良反应较小,可在临床上采用。

瑞替普酶;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并且发病率比较高,青年、中年及老年人群中都有较高的发病率。其病因通常是机械性损伤,如骨折或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以及感染性损伤为主,妊娠晚期以及产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较高。该病会导致患者一侧肢体肿胀、局部疼痛、行走困难,并会引起其他相邻部位的静脉血栓形成,给患者带来很多的痛苦。治疗上以引导患者卧床休息及抬高患肢配合溶栓治疗。尿激酶是常见的治疗药物,但不良反应时有发生,而瑞替普酶是一种新型溶栓药,对其研究目前尚少,该文将对该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间收治的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经过静脉造影以及超声诊断确诊,发病时间1~14 d。观察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 29~74 岁,平均(51.3±4.7)岁;病程 1~14 d;病例分型:中央型33例、周围型17例、混合型10例。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4~76岁,平均(54.5±6.2)岁;病程 1~14 d;病例分型:中央型 28 例、周围型20例、混合型12例。患者均无抗凝以及溶栓禁忌证。排除:急性组织器官出血、凝血类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短期内接受过手术、高血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瑞替普酶(国药准字S20030095)治疗。将10 U瑞替普酶用250 mL生理盐水配置,在患肢足背进行静脉滴注3 h,同时对患者踝部使用止血带阻断浅静脉,共滴注2 d。同时,静脉滴注复方丹参250 mL以及肌注5 000 U低分子肝素钙,使用10 d后,改服阿司匹林100 mg/d,连续服用6个月。

对照组:使用尿激酶(国药准字H6204407)。将6 U尿激酶溶于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3 h,7~10 d为 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彩超下肢深静脉复通,静脉壁光滑无血栓;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消失,彩超下肢深静脉回流畅通,血管内径>70%,静脉内部分血栓残留;好转:临床症状部分减轻,彩超下肢深静脉部分畅通,但多为闭塞且血管内径<70%;无效:临床症状仍存在,彩超下肢深静脉血栓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不良反应:浅表出血、发热、过敏、肺栓塞、内脏出血或神经系统出血等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数据用±和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n(%)]行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总治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治愈率为7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浅表出血1例、发热2例、过敏反应2例,未出现肺栓塞以及内脏大出血和神经系统出血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浅表出血3例、发热1例、过敏反应2例、内脏出血1例,同样未出现费栓塞,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较少,治疗较为安全、可靠。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血管外科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病人群年龄层分布较为广泛,主要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并向青年扩展。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一种常见病,主要是由于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引起,并且通常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单一因素较难致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要及时治疗,否则会留下后遗症或引发并发症,它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肺栓塞等,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很大的损害[1]。 临床上对急性期血栓的治疗,以及对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关注和研究是当前临床治疗和研究的重点。

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非手术手段,临床上常用尿激酶或者链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对新形成的血栓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但,尿激酶同时会增加纤溶酶的活性,降低血液循环中的未结合型纤溶酶原以及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会引起严重的出血症状[2]。

瑞替普酶是第三代溶栓药物,性能更加优良,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抢救以及外周血管的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它和t-PA相同,可以通过水解纤溶酶原肽链上的精氨酸以及缬氨酸之间的肽链,将无活性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能够将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单体转化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降解物,达到溶栓目的[3]。瑞替普酶在半衰期可延长13~16 min,而对血栓表面纤维蛋白的亲和力不高,可以将药物较好的扩散至血凝块中,将血栓快速溶解,使血管及早畅通,并且,它不易和循环中的纤溶酶原结合,所以不会引起全身性的纤溶状况,不良反应比较小。临床治疗上,通常会在溶栓治疗期间同时使用肝素,并在用药期间或用肝素后合并使用阿斯匹林,效果更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应该越早越好,3 d内进行治疗效果最为理想。该文中的120例患者均在1~14 d的时间内接受治疗。通过分别使用常规药物尿激酶和瑞替普酶两种静脉注射药物,发现瑞替普酶治疗组的60例患者的总治愈率可达90%,且无无效病例,无费栓死和内脏出血等并发症,而尿激酶组的60例患者的总治愈率为75%,有2例无效,且有1例内脏出血病例和3例浅表出血病例。瑞替普酶治疗组的治愈率要高于尿激酶组,治疗效果显著。虽然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较大差异,但总体不良反应对比下,瑞替普酶组的不良反应要小。

综上所述,瑞替普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较好,可广泛采用。

[1]王欣仪,王玉琴,梁爽.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10(31)∶194-196.

[2]张昌列,宋志红.瑞替普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5,2(21)∶207-208.

[3]李华承,黄道景,范跃祖.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照研究[J].戏中国临床研究,2015(5):239.

R54

A

1004-6569(2017)06(b)-0120-02

徐国强(1970-),男,山东莘县人,大专,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内科的临床工作。

2017-03-20)

猜你喜欢
瑞替普纤溶尿激酶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分析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36例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