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泽蕴,金泽虎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对安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启示
吕泽蕴,金泽虎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为贯彻国家开放战略,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安徽基于自身经济基础,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针对自身交通设施不完善、外资流入不足、第三产业发展较慢以及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选择性地借鉴上海自贸区在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如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侧重发展第三产业,实行创新型政策制度等,解决安徽自身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中的问题。安徽还可以通过完善交通设施来优化经济环境,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刺激市场活力,通过自主创新、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以及通过制定特色的地方政策以及优惠的经济政策来推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进程。
上海自贸区;安徽;内陆开放新高地;启示
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各省排名中处于中下游的地位,但安徽省近几年抓住国家发展机遇,不断提高自身经济能力,从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全国排名16,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全国排名13。安徽省的经济发展自2010年以来都是稳健增长,2010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2 359.33亿元,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5 300.65亿元,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7 212.05亿元,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9 229.34亿元,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0 848.75亿元,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2 005.63亿元,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4 117.9亿元。具体情况见图1。
从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来看,除去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在中国中部地区中,安徽省产值排名靠前,发展潜力大,地理上连接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可以依托长三角和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来带动自身经济发展。
图1 2010—2016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制造业等,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2016年,安徽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 567.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65%,比2015年增幅2.70%;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11 666.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37%,比2015年增幅8.30%;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9 883.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98%,比2015年增幅10.90%。具体情况见图2。
图2 2016年安徽省各产业生产值占比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省可以说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却不是农业强省,农业生产总值占比并不多;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是安徽省主要的经济来源,实业发展较为稳定;而第三产业,也可以说交通金融业等行业并不算发达,但正处于不断发展中,而内陆开放型新高地的建设,主要是打开对外贸易,促进投资,所以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安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有重要作用。
安徽处于中国中部东缘,沿江近海,紧邻长江三角洲,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优势,是中部崛起的主要成员,根据“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开放战略布局,进一步提升“引进来”和“走出去”水平,推动外贸“优进优出”,安徽省需要站在自身经济现有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安徽积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从战略角度是为了对接国家新一轮开放总体布局,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安徽省外贸、外资和外经齐头并进,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对于省内发展而言,开放新高地的建设能够推动合肥依托航空、港口、铁路等建设全省综合枢纽口岸,促进芜湖港、马鞍山港、合肥港等一体化发展;加快皖北、皖西、皖东南等地区内陆“无水港”建设,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通达国际的航空运输口岸群,优化安徽省内经济环境,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但不可否认,安徽省人均生产总值较低,人民生活消费水平不高[1]。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成效不在全国前列,一开始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江浙沪全力发展自身经济,而后政府大力支持西部开发,所以地处中部的安徽并没有好的发展机遇,面对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建设,安徽省要想发展开放型经济,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
(1)交通运输不发达
虽然安徽省是中部地区,但是安徽省并不是一个交通枢纽,从八九十年代,全国主要的四大铁路京广、陇海、京沪、沪昆铁路,基本上除了蚌埠,安徽省其他地方基本上没有停靠站点,铁路运输是发展贸易一个重要条件,没有便利的交通,导致贸易不频繁和无法吸引投资,自然经济发展不好,不仅仅是铁路运输,相比较其他省份而言,安徽的航道运输和空运也没有任何优势,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的道路路况差,道路狭窄,道路不平等状况层出不穷。而安徽省靠近长江,但是安徽的水运也并不发达。其次,就机场而言,安徽省的机场并不多,而且航线班次也较少,没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要发展经济也较为困难,而开放型经济要求的是加大对外沟通,所以安徽省的交通运输不发达是打造内陆新高地建设的问题之一。
(2)外资利用不足
投资能增加资本存量,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安徽省在2016年吸收资金总共为268 238 472.00万元,其中利用外资为823 665.00万元,占比0.31%,商务部公布,我国2016年1~12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 132.2亿元人民币,可见,安徽省的外资利用只占全国的1.01%,外资利用在全国占比几乎可以忽略。纵向比较安徽近几年的利用外资额,可以看出安徽省在利用外资上存在很大劣势,外资利用额严重不足。
表1 2010—2016年安徽省利用外资情况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省外资流入值低,且安徽靠近长三角地区,在竞争方面没有多少优势,相比于江浙沪的发达的经济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安徽省对外资的吸引力不足,这也会成为打造开放型经济的困难。
相比于长三角地区优良的经济格局,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足,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必须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向第三产业转移[2]。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重要的实现对外贸易,加大对外交流主要还需发展物流金融等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也需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发展创新型工业化园区,优化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大对外贸易量。2011年,安徽省第二产业占比为54.31%,第三产业占比为32.52%,相比于上海、江苏和浙江,安徽省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从2011年到2016年间,安徽省与长三角经济区之间的差距缩小,但是第三产业的占比还是偏低,第三产业缺乏竞争力。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占比较高,但安徽省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稳步提升,增幅空间较大,所以安徽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要积极发展经济,积极向第三产业转移。
表2 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统计局整理得出)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要求我省企业或者产业拥有足够的竞争力,以对接开放新高地这一战略目标。而现今,我省的很多企业自身能力不足,2016年,中国企业100强,我省只有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一家企业上榜,2016年度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我省仅有14家企业,与此同时,江苏、浙江各有44家企业上榜。在资金运作方面,我省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很多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企业信用担保发展仍不成熟,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待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上较为谨慎,同时担保评估、审批等过程中的费用成本也会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难度,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而采用上市等资本运作方式增加资金来源对很多企业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发行企业债券要求集中管理,分级审批,而我省很多企业信用记录太低甚至是不存在信用记录,同时,管理债券也需要一定的人力成本,所以资本运作对很多企业也较为困难;若采用民间集资等方式,一方面融资成本太高,另一方面,资金没有完善的法律保护,存在政策性风险。
产业信息化是指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至各产业,主要包括企业间的信息化、行业的信息化、以及行业间关联的信息化,实行产业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产业成本,降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虽然我省已经在普遍实行产业信息化,但是在产业信息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整体的信息化环境不完善,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有待完善;其次,很多中小企业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高,信息化意识薄弱,同时,信息化的实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成本过高,所以部分企业没有实现企业信息化;企业主体未实现信息化就会进一步导致行业间的信息化不完善,并且我省的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的可操作性不强。产业信息化程度不成熟,会阻碍企业甚至产业之间的及时沟通交流,缺乏了解信息的最新平台,可能导致企业因不能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产业的长期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立了开发区、经济特区等区域经济体来对接国际,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在区域内给予很多经济优惠政策,虽然安徽省紧邻长三角地区,但是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安徽省并没有享受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在东部发展后,西部大开发,安徽省也避开了发展的机遇。在中部崛起战略下,安徽省设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等,但是此时试点示范区的优惠政策并不具有稀缺性,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了试点示范区,没有很多创新型政策、优惠政策力度不够,这也会阻碍安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步伐。
上海自贸区涵盖的每个区域都有一定的特色,但基础交通设施完善,上海自贸区拥有便利的高速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其中,高速公路主要有S2、G1501和S20,将上海的交通并入长三角跨省高速公路网络,芦潮港铁路的使用,提高了货物运输的承载力;水路运输方面,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外高桥港区间的集装箱驳运系统也在完善,加强了上海自贸区内的内河航运条件[3];航空运输方面,上海自贸区依靠浦东机场的国际机场优势,为航空运输提供了便利。其次,上海是交通枢纽,来往交通发达,对接国际轨道。而且为了提高自贸区的竞争力,上海政府也不断地完善自贸区周围的基础交通设施,所以发达的交通运输是上海自贸区的一个竞争优势。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只留守于传统经济,一味以工业制造业为主,没有创新型的经济模式,没有加快转变现有经济模式的优化升级,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就无法为经济增添活力,这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步伐。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经济基础良好,可利用资源较丰富,所以上海自贸区在传统自贸区模式上取得了突破,选择将金融和服务业同时纳入,并作为核心发展内容,将传统贸易模式与服务业相结合,实现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金融贸易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自贸区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上海自贸区而后加入的陆家嘴金融片区和张江高科技片区就是自贸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证明,在自贸区建设的带动下,2015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增长9.1%,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近两年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4]。
上海自贸区亮点就是多种创新型的制度,在投资管理方面,对外商投资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创新了外商管理制度。负面清单制度规定“法无禁止皆可为”,在清单上列明与外资的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以及其他要求的管理措施,清单没有禁止的活动在自贸区内都可以实行。以往政府管理模式是以审批制度为主,而在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制度下,负面清单之外的其他内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决定,这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决策能力,激发市场活力。2013年,自贸区推出的首个负面清单有190条特别监管措施,2014年版已缩减到139条,2015年,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共计122项特别管理措施,相比于2013年,共减少了68项,可见,自贸区内对外商投资的限制越来越低,上海自贸区正在营造国内外投资者公平对外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吸引外商进驻自贸区进行投资生产,提高了外资的利用额,保障了资金的充足。
在金融改革方面,中央银行以及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先后出台了51条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其中分账核算系统以及自由贸易账户的推出基本形成了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制度框架体系[5]。同时,上海自贸区面向全球,让人民币走出去,其次,上海自贸区主在建设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上海本身金融业就较为发达,而上海金融区的繁荣也会带动自贸区的金融业务发展,不仅商业银行、证券等机构会进驻,而且期货也成为自贸区金融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上海黄金交易所和香港金银业贸易场合作推出的“黄金沪港通”业务,也拓展了国际投资者参与我国境内黄金市场的渠道,让其走上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在服务业上,将一些原来不对外开放的部门转为对外开放,丰富了服务业的内容,提高了综合服务的能力,有利于构建一站式服务以满足企业需求。
上海自贸区探索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创新,以贸易便利化为主,贯彻落实简政放权的思想,降低自贸区准入门槛,实行政府事中事后监督。首先,在经贸和投资管理的理念发生了转变,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主要是企业对货物自主进行记账,让企业台账和海关底账融合,鼓励符合贸易区发展的贸易方式。第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是上海自贸区的一大特色。“一线放开”简化手续,吸引更多企业以及资本进入园区,“二线管住”安全高效管住,管理的手段主要有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协助机制、综合评估机制,加大园区内企业运作的透明化和高效化,在园区内的企业必须向工商部门报送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
上海自贸区也推进了商事制度改革,其创造的商事登记改革措施和企业信息公示等,都已经在全国推开,目前,在登记改革方面,自贸区率先实现“三证合一”,备案制企业在4个工作日内可以一并领取到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企业登记设立从一站式服务到“单一窗口”制度,极大地方便了投资者。以工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为例,认缴登记制减少了投资项目的审批和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了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了收费标准,激发了市场的创业热情,推动了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是上海自贸区第一个全国“复制”的经验。上海自贸区内的政策制度具有可复制、可推广性,多种创新制度的实行也是上海自贸区不断发展的原因。
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离不开完善的保障体系,法制保障体系、税收政策体系以及组织实施体系三者的结合,为上海自贸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法制是保障自贸区改革的重要措施,2013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调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法》等多个法律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的条文,清晰了自贸区的法律框架,同时,上海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地方立法,针对自贸区的环境出台多个规范性文件、地方法规,为自贸区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环境。其次,税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发展条件,上海自贸区以激励性的税收政策为主,降低税收标准,实行免税、缓税、退税,降低企业成本。最后,完善的组织实施体系实现了多种制度的可操作性,负面清单、商事制度等多种创新型的制度在上海自贸区都得以实现,形成了一系列有条理的程序系统,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上海自贸区能及时将调整的试点内容、政策措施或重大事项向国务院请示报告,有力地解决了纵向传导之间的问题,有利于自贸区政策的实施和自身的发展。
安徽省为了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需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铁路建设方面,安徽需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一带一路”将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2014年6月,合肥已经开通了“合新欧”首趟货运班列,打造内陆港。其次,安徽需要打造畅通的航运,全国80%的货物量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中国约2/3的货物量也是如此,所以打造水上黄金通道能推动安徽省的发展,安徽需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和岸线资源,改善支流通航条件,大力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提高地区航道的运输能力,整合港口资源,可以在安庆、芜湖等城市沿线建立集商检、报关、保险于一体的园区,形成专业化、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港口群[6]。最后,对于建设航空港安徽省也需要持续进行,通过与国内外航空公司合作,建立航空基地,引进国内外货运公司入驻机场,通过在机场设立货运集散中心,带动整个航空物流的发展,打造全国性综合航空枢纽港[7]。通过完善陆、海、空三方面的基础设施,形成标准化、现代化的物流系统。
上海自贸区之所以发展较好,是因为不断的吸引投资,2015年上海自贸区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相当于2014年的1.5倍,全市近一半外资企业落户在自贸区,这说明了外资的引进促进了上海自贸区自身的发展。而安徽需要把握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机遇,全面深化对内承接和向外转移,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打造成拉动投资增长、促进结构调整的两大引擎,坚定不移地实施向东发展战略以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区,走出具有安徽特色的开放之路[8]。招商引资本就是经济工作的重心,而打造开放型经济需要把对境外招商放在首要位置,主动接轨国际企业,多方联动招商,可以邀请有投资意向的国内外客商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安徽省内的工程计划等,加大引用外资的力度,着力邀请跨国企业或者集团进驻安徽,发挥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外商,帮助本地企业进行融资,降低本地企业的融资成本,扩大企业的融资业务范围[9]。
安徽省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引入外来资金的投入,将技术密集型作为主导项目,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项目进行合作,进一步提高通讯和金融等领域对外来资本的利用比例,增加外资在第三产业的直接投入额,保证安徽省经济的长足发展。
安徽省可以大力建立产学研机制,构建“人才-市场-资本”三者结合的创新支撑服务环境体系,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产业链,帮助安徽省内企业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将科研技术用于生产力发展,将科研成果用于实际生产,有效地推进科研项目与产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增强我省产品的竞争力[10]。
2015年,安徽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09%,2015年,上海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其中70%来源于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不同,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相同,上海本身第三产业就较为发达,而上海自贸区内的金融改革创新等更是有利于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在陆家嘴金融片区,还包括外高桥保税区等其他区域也在大力发展园区内的第三产业。所以安徽省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需要大力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促进第三产业聚焦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比重。例如在现代物流服务业方面,可以重点打造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合肥物流圈和沿淮物流产业带三大物流区域。在金融业发展上,可以着力将合肥打造成为国际金融综合服务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带动周边城市的外包服务业发展,从整体提高安徽省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11]。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我省应注重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首先,我省应该制定鼓励中小企业创办者创业积极性的政策,设定合理的创业门槛,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提倡在经济园区中建设创业基地,对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可以适当地给予优惠政策,主动帮其免除不必要的手续费用。其次,我省应该加强对企业的信用评级管理,强化企业的信用意识,同时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了解各企业的信用等级,实现信息公开化,对于信用优秀的企业,政府可以支持其在国内创业板市场上市,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最后,政府可以利用自身良好信用,为发展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还可发放财政补贴,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避免企业因资金不足存在发展问题,同时,政府可以帮助企业和当地银行等金融机构构建一个沟通渠道,和银行等机构协商适当合理地放宽企业融资标准,降低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融资成本,帮助我省企业解决融资难题,降低融资成本,促进企业发展。
我省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要实现全面的产业信息化,增强信息资源共享,为我省产业提供一个完善、科学的信息平台。首先,我省要加大对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帮助企业完善基础信息设备、以及提高产业之间的信息化程度,要强调企业、产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其次,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完善省级政务网、电子政务外网,推进政府、党委、人大、法院等机关业务的网络互联,实现信息决策共享;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改造,例如将信息技术和工业制造结合,实现“互联网+”模式,提高传统行业对市场的及时反映能力,同时实现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公开,加快我省成为“工业强省”进程;最后,我省需要加大信息技术创新,投入资金,人力成本进入该项目的创新建设,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平台,同时我省对于专利的保护可以出台相应的地方法规,强调专利的原创性,保护知识产权,提高研发者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上海自贸区最大的特点以及目的就是制定创新型的政策制度,以复制推广到全国范围内使用,2015年底,安徽省完成了复制推广的29项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在投资方面,企业设立实行“单一窗口”、涉税事项网上审批备案、组织机构代码实时赋码等,通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简化了流程,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在监管方面,通过企业年报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等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事中事后监管,防范市场风险。在税收体系等方面,可以通过降低税收、加强组织实施体系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结合上海自贸区的多种政策经验来看,优惠的经济政策,能够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吸引企业入驻,而安徽正处于中国发展中部地区的好时机,更应该主动地争取优惠的政策制度。
安徽省在政策制度方面的制定可以根据安徽省本身的特色进行创新,例如在皖南地区应该利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家战略,加强皖南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优惠的文化旅游生态政策以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打造安徽文化旅游新格局;在六安等地,可以利用“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县级地区经济,推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文化旅游地区跨域发展。形成安徽特色的政策制度。在招商引资方面,安徽省需要制定一定的经济优惠政策,例如税收制度的优惠,大力实行免抵退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在融资方面,可以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吸引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进驻安徽,形成创新型产业园区,带动经济发展。
为了落实国家的战略目标以及促进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安徽省要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在打造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安徽省需要从自身的经济基础出发,全面了解自身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当前,我省存在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外资流入不足、第三产业发展较慢、产业信息化不完善以及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我省可以选择性借鉴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交通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政策制度等切入点着手,引进外资,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完善产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强化外商投资制度、金融制度以及监管制度的创新。结合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分别制定适合省内各地区的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安徽。同时制定一系列的税收及融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发展,让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有效融入安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蓝图,并最终实现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1]刘中华,尹合伶.安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3(3):52-57.
[2]顾佩蓉.建立上海自贸区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柳林.上海自贸区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新探索[J].经济论坛,2016(15):17-17.
[4]孙小静.上海自贸区经济活力增强[N].人民日报,2016-02-19(1).
[5]费瑞波.机遇、政策和措施:新常态下安徽经济发展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5(4):26-28.
[6]马雷.把安徽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N].安徽日报,2016-05-09(7).
[7]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安徽日报,2016-05-12(1).
[8]鲍亮亮.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开放新高地[N].安徽日报,2016-06-23(1).
[9]蒋长流,代军.外商直接投资与安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3):130-132.
[10]陶根苗.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安徽经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9):480-484.
[11]戴维来.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安徽路径[N].安徽日报,2016-09-19(11).
TheExperiencesofShanghaiFreeTradeAreaHelpAnhuitoBuildaNewOpenInlandHeight
LV Zeyun, JIN Zehu
(Schoolofeconomics,Anhu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national opening-up strategy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nhui Province, Anhui Province is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build a new open inland height on the basis of its own economic base. In terms of its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the lack of funds,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insufficient policy support,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Shanghai FTA can be learned from, such as perfecting th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developing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ve policy system. In this way, firstly, Anhui Province can improve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by improving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Secondly, it can vigorously use foreign investment to stimulate market vitality. Thirdly,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through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Finally, it ca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new open inland heigh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policies and favorable economic policies.
Shanghai FTA; Anhui Province; a new open inland height; revelation
2017-02-25
2016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重大研究项目“四大自贸区运作机制与构建安徽对外开放新高地研究”(2016ZD009)阶段性成果。
吕泽蕴(1996-),女,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商务;金泽虎(1965-),男,安徽枞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对外贸易。
F127
A
1009-9735(2017)06-00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