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多元意象及其治理机制
——基于街道类型的空间分析

2018-01-10 10:22韩志明
新视野 2018年1期
关键词:街道交通空间

文/韩志明

街道的多元意象及其治理机制
——基于街道类型的空间分析

文/韩志明

街道是城市的标配,城市与街道是相互匹配的。街道空间包括了道路、建筑、景观和人及其活动等基本元素,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包容性、流动性和陌生化等特点。根据其功能和定位不同,可以将城市街道分为展示性街道、交通性街道、经济性街道和生活性街道四种典型类型,不同类型的街道具有不同的要素和配置,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意象,而街道利用者的行为及其关系也是不一样的。除了整洁、安全和秩序等一般性目标,街道空间的治理目标存在着微妙的差异,街道的利用者、管理者和参与者以及物质设施等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机制。通过对不同街道类型、街道空间中的行为倾向及其治理机制的分析,可以为理解街道空间的运行以及治理提供更加细致而深入的启示。

街道;街道空间;城市治理;社会意象;治理机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9亿人。[1]城市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治理牵动着社会各方面的神经。作为城市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是城市治理的场所和情境,是城市行动者权力博弈的舞台,是影响城市行动者的建构性因素,也是社会权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平台。本研究根据长期对于城市治理尤其是街道治理的经验观察,聚焦于街道空间管理和利用中的权力关系,探讨街道空间的社会意象,归纳不同街道空间中的社会行为特性,进而识别不同街道空间的治理机制,从而深化对街道空间功能及其秩序的理解,对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差异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 城市街道的性质与街头空间的特性

顾名思义,街道的“街”对应的是多样化的街市和生活场所等,“道”则是指城市的交通道路。有的人将街道看成是“城市的寄生物”,“它寄寓在城市的腹中”,也养育和激活了城市。街道是城市中的主要构件,“是一个城市的最重要的器官”。[2]城市与街道是共生的,“没有街道,就没有城市”,[3]反过来也是一样。就像城市的血管和神经一样,街道是城市的标准配件,为城市传递信息,输送营养物,疏通资源,排泄废弃物。而且,街道的伸展或延伸将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连接起来,比城市更有其独特的意义。

对于城市识别和印象来说,“道路是具统治性的城市要素”。[4]了解和认识一座城市,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城市的街道。“街道不仅是一种公共设施,也不仅仅是像给排水管或者电缆一样的公共设施,尽管这些管线经常能够在街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街道也不仅仅是一种线性的物理空间,不只是允许人流或者货流通达的途径。”[5]街道处理具有交通和交流等基本功能,更是城市空间分配的工具,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决定着城市的结构布局、交通方式和人文风情等。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街道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消费购物、社会沟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承载着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景观和人文记忆等。

城市中的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长短不一,宽窄有别,面貌各异,通常要占到城市面积的20%~30%。街道空间不仅包括道路、绿化带和建筑设施等静止的元素,还包括人流车流以及街面上的社会活动等动态的元素。道路剖面的尺度和形式、道路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路面和两侧的绿化景观、绿化带边上栩栩如生的城市雕塑、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交通指示标牌、来回穿梭的车流和人流等,共同编织出街道的独特景观,也彰显出独特的地域风情。

街道是城市的血管和神经,也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还是各种权力表演和斗争的舞台。城市街道连缀和拼接起城市的基本面貌,也规定了社会要素之间的位置和关系。街道是展示城市面貌的重要空间,反映出城市文明的水平和公共生活的品质。伟大的街道造就伟大的城市。城市“通过街道来彰显其品性”,每个人都“必须要与街道发生关系”。街道的形式、要素和特性为人们带来截然不同的“居住感受”。[街道是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每一条街道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街道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充满不确定性。“街道是一个场所,它将人们聚集起来并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环境与背景”,是“大家可以自由使用的公共资产”。[7]城市中的建筑各有其主,不能被随意占用和进入,但街道是公共空间,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没有人可以独占街道,所有人都可以无条件和无偿地利用它“作为最主要的公共空间,街道隐藏着自发性的全部变数——既是自由市场的温床,也是聚众滋事的隐患。”[8]街道是一个无歧视和不设防的舞台,接纳着熙来攘往的人们,包括不同地区性别、职业、身份和地位的人。

街头还是一个特殊的情感空间。街道以最基本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户外活动的场所。街道空间的结构、形式、尺度、色彩及其组合方式和封闭程度等,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景观、生活习俗和管理方式等人文社会要素,带给人们直接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并衍生出方便性、舒适感、私密性、安全感、亲切性等认知和情感。

街道秩序是城市秩序的基础,因此街道是城市治理的着力点,也是判断城市治理好坏的重要指标。正如雅各布斯所说:“维护城市的安全是一个城市的街道和人行道的根本任务。”[人们在街道中的交往和互动建构起街道的秩序每个参与和利用街道的人,都是街道秩序的创造者、维持者和破坏者等。相反,破坏城市秩序的常见做法就是堵塞马路或破坏交通等,诸如罢工、游行或示威等社会抗争活动,都反映或体现在打乱或破坏街道的秩序上。

城市治理的重要任务是对街道空间的治理从公交车站和公共座椅的设置到环卫工人的装备以及工作规范,从对“牛皮癣”小广告的治理到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等,从规范机动车和行人的行进路线到街道空间的规划、建设、利用以及管理等,都是城市治理中的重要议题由于街道空间是开放的,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因此街道无疑是城市治理中最具敏感性和可见性的维度。许多表面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社会景观,比如“中国式过马路”、行人不走斑马线“撞死白撞”、城管与摊贩之间“猫追老鼠”的博弈、维权过程中的堵塞马路等,行动者的行为都包含着街道的元素,也都可以纳入到街道空间治理的框架中来进行分析。

作为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公共空间,街道是城市治理关注的焦点。人们讨论城市治理,很多具体问题都落脚在街道上。街道应该由谁来管理?街道究竟是为谁服务的?谁应该更多享有街道?应该怎样实现良好的治理?这些问题无处不在,对街道的建设、管理和利用等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因而如何建设、管理和利用街道,关乎到每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观,是实现和谐而文明的现代都市生活所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二 四种类型的街道空间及其行为特性

就其作为城市构件来说,笼统的街道具有一般性的特点,都具有交通等基本功能,追求安全、整洁和秩序等目标。但具体的街道又是不一样的,其差异不是路面宽窄的差异,也不是人流量多少的差异。在城市巨大的肌体上,不同的街道分布在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的功能侧重,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意象;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利用街道,形成了不同的权力结构和互动关系;街道根据不同的机制而得到治理,治理的效果也有所差异。主要根据街道所具有的功能,这里将街道区分为展示性街道、交通类街道、经济类街道和生活性街道等四种类型,着重分析其社会意象、空间属性及其行为特性。

(一)展示型街道——中央大街/城市第一街——游览·观光

在城市成千上万的街道中,总有那么一些享誉中外甚至堪称伟大的街道。它们代表并影响了这座城市,深深嵌入在城市悠久的历史中,受到全社会的瞩目。“一些街道可以看作是‘游戏规则制定者’。它们能将明晰的概念与秩序带给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10]展示性街道正是那些可以代表或定义城市及其品质的街道。展示性街道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性的,比如北京的长安街和法国的香榭丽舍大街;一种是历史文化性的,比如上海的衡山路和天津的睦南道等。

展示性街道是街道中闻名遐迩的明星,是街道族群中居高临下傲视群伦的政治或文化贵族,向社会展示自己独特的内涵,接受民众的观赏和膜拜。这些街道通常具有悠久的政治和文化传统,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要素,具有深厚而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含义,是整个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标志性街道。这样的街道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街道,而是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长期融合而成的社会存在,因而也是无法复制和难以超越的。

展示性街道的历史形成,是由权力来定义的。街道的尺度、建筑布局和园林景观等,都是为了呈现街道的政治和文化内涵,延续和拓展街道的历史印迹,体现出权力的意志。这些街道位于城市的核心地段,整洁、笔直、宽阔而大气,与其他著名的建筑景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天安门以及商业中心或政府大楼等,共同构建起街道非同寻常的品质。当人们瞩目那些伟大的建筑的时候,也同时在瞩目这些伟大的街道,反之亦然。

展示性街道,或是政治性的,向人们展示着权力的庄严和威仪,或是文化性的,使人们体会到历史文化的脉搏和气息。街道上的人主要是游览和观光的行为,人们主要扮演的是观光者和欣赏者的角色,街道则是被观察、被凝视、被欣赏和受膜拜的对象,向人们传递独特的政治和文化形象,特别是通过特殊或重要的政治文化活动来宣示并再生产其特殊内涵,比如军事阅兵、民众游行、政治仪式以及文化展览等。

(二)交通性街道——城市快速路——穿行·路过

交通性街道是“街道中的大多数”,是城市的“血管”或“动脉”,核心任务就是实现资源和要素的顺利流通,让城市顺利运转起来。交通毫无疑问是街道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功能,而且良好的交通状况也是城市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但交通并不是街道的唯一用途,而且交通功能也是与其它功能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高歌猛进,致力于实现城市的秩序和效率。从效率和功能的眼光来看,街道完全变成了通行的场所,服务于人和(非)机动车的快速移动。交通性街道的空间元素包括宽阔的路面、高耸的道路护栏、先进的交通信号设施以及繁忙的人流车流等。为了保障交通功能,交通性街道越来越多地需要科学地细分路面,甚至将路面封闭起来,以为机动车提供便捷的运动空间。

在规模较小的条件下,城市通常就是有限的几条街道。随着现代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大城市的主干道越来越多,但交通拥堵问题也愈演愈烈,越来越多交通性街道(主要包括高架桥、快速路、快车道、环城高速等)都修建起来,以解决“出行难”的问题。这些街道在城市路网体系中承担起日益重要的责任,决定着城市的交通效率。但交通性功能的维系和放大,也不可避免挤压了街道的其他功能,比如商业活动和休闲步行等。

交通性街道笔直而宽阔,甩开各种障碍和束缚,肆意地贯穿一个个城市街区,让道路发挥最大的功能。交通性街道的空间结构及其要素主要呈现出单调、粗糙而冷硬的特点,缺乏多元化的要素及相应的气质。在以机动车为中心的功能定位中,街道的设计、建设和景观都服务于通行效率的目标。在空间形式上,交通性街道建立起清晰而坚固的边界,具有不可穿越或打断的特点,保持着连续而稳定的节奏,也形成了压制性的视觉效果。

个别交通性街道有着脱离人性化的尺度,步行的距离很长,公交的可达性很低,切断了与建筑物和行人的交流,使穿行道路变得非常困难。街道上陌生的人群来回穿梭,步履匆匆,焦虑地走过人行天桥或者地下通道,寻找下一个出口或目的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日益被挤压到狭窄的空间中去,自行车、电动车和行人的混行增加了街道空间的不安全因素,也带来了社会对立和冲突。

(三)经济类街道——购物一条街——购物·浏览

“街”和“市”原本就是买卖或购物的地方。街道是生意场,是经济生活的橱窗,向四面八方来的行人展示诱人的商品。[11]相对于交通性街道追求机动车通行的速度和效率,经济性街道的节奏比较缓慢,需要的是人气和氛围。街道中到处是广告灯箱、电子屏幕和标语横幅等商业元素,空间的尺度、比例、建筑等追求的是吸引力和亲和性,空间形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兼容了娱乐、消费和休闲等广泛功能。

经济性街道围绕经济的目的而建构起来就像是自由而喧闹的集市。这种空间的“目的是要服务于消费者,是要让城市居民变成一个消费者”,强调的是个人的行动——去消费,去花钱,而不是互动。[12]各种商铺和店面汇聚于此商品的品味决定了街道的品质,高档奢侈品集中的商业中心与小商品汇聚的淘宝街的风格和气质是大不一样的。街道上人潮涌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其中主要的行为是消费行为或交易活动。

经济类街道的社会意象对应于通常所说的“商业街”或“步行街”,比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天津的滨江道、成都的春熙路等还包括丝绸、美食、古玩、茶叶、小商品等名目的特色商业街(一条街)。林立的商铺延伸到若干个街区,从高档昂贵的奢侈品到吃穿住用等日常生活需要,都应有尽有。市场想方设法刺激人们消费的欲望,人们则尽情享受着购物的乐趣。如果说交通性街道是冷峻而理性的技术气质,那么商业性街道则具有喧嚣庸俗的市侩气质。

街道通常都多少有些商铺和店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经济性功能。展示性街道与经济性街道还具有很大的重合度,因为展示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街道往往也是由一些延续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店铺所构成,比如杭州的清河坊和南京的夫子庙等。同样,如果说经济性街道主要是消费或购物的场所,而生活性街道不仅有日常的生活消费,也是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四)生活性街道——社区公共空间——闲坐·交流

“生活性街道是指在居住社区中长期具有人气的街道或街道段落,它不仅仅是交通通行的通道,更是居民们不可或缺的日常公共空间。”[1生活性街道属于那些长期居住于此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市民,而不是那些来去匆匆的行人和过客。这里杂乱而喧闹,恬淡而安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有故事和有记忆的地方街道与市民共同经历风风雨,相伴春夏秋冬盛载着绵长而丰满的生活点滴和集体记忆。

生活性街道的空间形式富有小尺度、多样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街道上散布着各种日常生活需要的商铺和设施,包括公交车站、银行(ATM机)、小卖部(超市)、小吃店、面包房、裁缝店、眼镜店、理发店、棋牌室和彩票点等,以及绿化带、公共座椅、凉亭和雕塑等。街道空间具有应变性和可放大性,具有“拥有容纳不同类型行为的能力”,街道上还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市民活动,还可能“出现局部的空间放大或开敞空间”,以容纳软物质要素的参与或人群的突然聚集,比如推销活动、街边餐饮、晒太阳或打麻将等。[14]

生活性街道通常毗邻大型的成熟社区,是具有可见性和互动性的社会空间,具有某种熟人社会的特点。生活性街道的标志性行为是散步、闲坐和交流,尤其是早上排着队买早餐和下班后拎着菜回家的生活景观。人们长期居住于此,日复一日地往返流连于此,相互熟悉,从简单的微笑示意、邻里之间的问候到居民聚堆的纳凉、闲聊、下棋或打牌等行为,街道呈现出浓厚的温情和亲和力。

比较而言,交通性街道的界面连续、空旷而单一,具有拒绝参与的姿态,但生活性街道则是小尺度的界面单元,具有较强的弹性和适应性,有利于街道生活的自我更替和自由选择,赋予街道空间以细节和表现力,给人们带来场所感,“人们能够超越场所的物质或感官属性来体验事物,能够感受其赋予场所的精神”。[15]良好的生活性街道不仅方便人们的参与或互动,还带给市民丰富的空间体验。

三 街道空间的治理结构及其机制

街道是城市不可或缺的装备和要素,也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承担着交通和交流等复杂多样的功能。相对于城市之间或城乡之间的道路,城市街道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作为一种场所,区别于内部的、私密性或有明确归属的空间场所,街道空间具有公共性、复杂性、开放性和陌生性等性质。城市治理的目标函数包含了多元化的维度,具体包括整洁、安全、秩序和宜居等。不同的治理目标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需要,也体现出国家和社会权力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国家权力干预的力度及策略。

无论是在什么类型的城市,也不管是何种性质的街道,街道空间的治理都具有相当的共通性,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作为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街道是城市中基础性的公共物品,主要是由掌握公共权力的城市“政治-政府-经济”联合体(后面简称“政经联合体”)来提供。在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街道空间方面,城市“政经联合体”处于核心地位,拥有决策和执行权力,也拥有资源和技术,在城市街道空间的治理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他们的偏好、利益和趣味决定了街道空间的形态、布局及其运行,也是决定城市街道空间治理状况的关键。

2.利用街道的行动者身份各异,各有不同的利益和诉求,也带来不同类型的问题,但大多数街道的治理都是围绕“整洁、安全和秩序”等目标而展开的,由分工负责的职能部门来具体实施,主要包括维持街道安全和交通秩序的警察、负责街道绿化的园林工人、管理路灯和井盖以及地下管道等公共设施的市政工人、负责街道建筑秩序的执法人员(包括“红袖章”等志愿者等)、维持街道整洁卫生的环卫工人等。他们共同协作,维持和管理着街道的秩序。

3.街道空间中的其他社会行动者主要是作为治理对象而存在,比如违章建筑的建设者、乱停乱放的机动车车主、破坏公共设施的不法分子、随地乱扔垃圾或任意张贴小广告的人、不按交通信号指示行使的机动车驾驶员等。在特殊的场景下,某些人会偶尔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加入到街道空间的治理过程中来,比如市民打电话举报违章建筑、协助警察追捕犯罪分子和捡起他人扔到人行道上的垃圾等。

但也要看到的是,街道除了基本的交通功能之外,还具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不同街道的功能侧重是不一样的。街道的秩序是国家治理秩序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治理状况的直接显现,其治理目标、参与结构、治理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都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差异。(参见表1)

表1 四种典型的街道及其治理机制的比较

(一)单一式权威治理

由于展示性街道的特殊性质,治理的目标是突出和实现其展示性任务,使街道变得更加具有厚重感、感染性和吸引力等。这取决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传统、城市“政经联合体”对街道的再定义以及相应的政治和社会活动。相应的,展示性街道的治理总体上是单一式权威治理,治理的主体主要是公共权威——警察、园林工人和环卫工人。他们的职责就是维护和强化街道的形象,避免对街道空间及其意义的修改、涂抹和破坏,这就像是不允许在长安街上随地摆摊设点,也不允许随意更改成都宽窄巷子的建筑风格。

展示性街道是特殊的政治和文化空间,是由公共权威单方面定义的,因而也面临着被其他社会力量否决或消解的压力。街道是开放的,向所有人敞开怀抱,但也很容易因为外部因素的进入而导致失控、失序甚至危机,比如一次始料未及的游行示威、对政治文化景观的不经意的破坏等。展示性街道的展示性功能和任务要求其必须更加具有吸引力,有更多的人来参观游览,才能实现展示性的功能。在商业文化和体验主义的潮流中,展示性街道面临着如何吸引参观者的巨大压力,也存在着如何平衡展示性功能与其他功能之间的冲突的问题。

单一权威的治理强调尊重历史和传统,重视街道在城市品质和定位中的作用,包含了显著的支配和控制含义。展示性街道的定位决定了街道空间更多强调的是不变,而不是变,是传承,而不是抛弃,因为形象和符号的变化很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就像华盛顿的宾夕法尼亚大街与北京的长安街一样,其核心地段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不允许出现实质性的变化否则就是对街道品性的修正甚至颠覆。就此而言,这些街道禁锢了时间,也封闭了空间,专横而粗暴地将政治和文化意象传输给参观者引发参与者的抵制或反抗。

(二)技术和专业的治理

交通性街道是“纯粹而真实”的街道,最是忠实于街道的原始功能。在现代都市社会中特别是在机动车霸权的时代,交通性街道的主要意象就是宽阔的主干道、奔流不息的滚滚车流和保障交通效率的信号设施,包括路标、路牌和电子信号系统等。提高交通性街道的通行效率是最核心的治理目标,这些主要通过以交通信号系统为基础的技术体系来协调繁忙的人流与车流。随着城市管理科技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街道的治理更多通过专业技术手段来实现。

为了实现顺畅和便捷的通行目标,交通性街道的技术治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越来越专业化,更加注重和追求快速的通行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机动车的运动效率,防止拥堵;其次,充分利用高架桥、隧道、地下通道、人行天桥以及交通信号系统等交通技术,提供更多便捷高效的通行选择,提高街道的通行能力;最后,由于交通性街道越来越多采取了封闭的做法,街道的管理所涉及的其他政治和社会要素比较简单,冲突和争议也比较少,处理问题也依赖于信息监控系统等。

技术性治理具有专业、理性和科学的气质,治理结构的中心是技术专家、科学技术和专业管理者共同组织起来的“知识联盟”,强调和推崇技术权威,排斥外部参与。由于交通性街道的利用者主要是人流和车流,拥堵的人群和车流提出的治理诉求就是通行效率,因此治理的任务比较简单,即主要是对人和车的组织、监控与管理。当然对通行效率的片面强调,很容易忽略甚至压制街道的人文内涵和社会需要。技术的应用不足以完全解决拥堵问题,但良好的技术至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三)权威与合作的治理

经济性街道就是一群陌生人偶遇其间的消费场所,街道属于所有人,而不属于任何人。个人作为匆匆的过客,参与街道治理的激励是非常贫乏的,因此街道治理的基本任务只能是诉诸于警察等公共权威。

经济性街道连续性的空间形态,形成了某种消费的异质空间,主要屈从于资本的意志和力量。在资本的眼睛里,所有的街道参与者都被看作是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街道空间充斥着海报、广告牌、广告箱、霓虹灯、银行提款机等,其目的都是要刺激消费欲望以及方便消费。在一些小尺度空间的经济性街道中,治理的状况也与企业或者商店的利益息息相关,企业或商店的经营管理者长期驻守于此,对于街道的活动具有监控的功能,很多问题就需要并依赖企业或商家的参与和配合来进行,包括卫生问题、市场管理、治安问题以及道路改造等。

相对于交通性街道,经济性街道的要素更加多样,互动更为频繁和复杂,治理的任务也更加复杂。由于经济性街道主要是消费活动的舞台,因此街道空间中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对于街道的意象具有决定性意义,就像一条充斥假冒伪劣商品的街道,也许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却难以获得社会的尊重。所以相对于交通性街道保障通行效率的单一任务,经济性街道必须要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来解决复杂的市场治理问题。

(四)参与和互动的治理

街道提供了人们可以接触的空间。“最好的街道会鼓励大众共同参与。”[16]生活性街道是可以参与的,也是需要参与的,人们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也实质性地塑造了街道的治理。市民的频繁互动可以培育良好的归属感,也能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街道空间的治理中来。相对于其他街道中主要是陌生人的关系,生活性街道更多具有熟人社会的特点,因而能更好地依靠社会网络来改进治理,其核心就是利用居民个人发现和掌握的分散知识来实现治理的目标。

正如雅各布斯指出:“城市公共区域的安宁——人行道和街道的安宁——不是主要由警察维持的,尽管这是警察的责任。它主要是由一个互相关联的、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的,这是一个有着自觉的抑止手段和标准的网络,由人们自行产生,也由其强制执行。”[17]这种非正式的网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有着稳定联系和互动的熟人群体。这与生活性街道的空间特质是相符合的,即依靠一个具有稳定和持续联系的社会网络来进行治理。

近年来,广场空间逐渐兴起,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街道对于日常生活具有更大优先性。“对于中国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街道比广场更重要。”[18]生活性街道最重要的特质是市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性化、舒适感、参与感和归属感。生活性街道可互动和可交流的品性及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促进社会公共生活方面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人们持续而稳定地利用街道的时候,也就更加能够参与街道的活动及其治理。

伟大的街道应该是舒适的和安全的,生活性街道是理想的街道。由于城市的流动性和陌生化程度越来越高,市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难,街道空间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流失殆尽,参与式治理也难以维系。但随着城市社区逐渐成熟,街道的人文化程度日益提高,市民互动的空间和机会越来越多,生活性街道也将更多重新回到城市中来。

四 结 语

了解一座城市和城市中的人,可以从观察城市的街道开始。城市、街道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是相互匹配的。街道有共同的基因,也有不同的形象、风格和精神。成千上万的城市街道可分为展示性街道、交通性街道、经济性街道和生活性街道等多种类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由于街道空间的功能定位不一样,不同的街道建构起不同的社会意象。更为重要的是,不同街道空间的治理函数是不同的,包含了相同的和不同的治理目标,形成了有差异的治理机制,社会行动者在其中的地位和位置各不相同。探明这些细微而重要的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治理,也可以为精细化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当然,任何街道都不是只有单一的功能,城市街道的共性比差异性要更多更大,这就决定了街道的治理具有广泛的共性,比如为了实现街道的秩序和安全,更多通过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来进行治理;更为强调街道治理主体的民主化,动员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到治理过程中等;更为注重以人为中心的街道治理,致力于实现更为人性化和更宜人的街道环境,以及更为注重街道的人文品质和文化内涵等。这些应该是城市治理的基本任务。因此,有效的城市治理就应该深入识别街道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而形成与之相契合的治理模式及其机制。

注释:

[1]国家统计局:《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 到 57.35%》,2017年1月20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1-20/docifxzutkf2122186.shtml,2017年8月15日。

[2]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3]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7页。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第44页

[5]阿兰·B.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王又佳、金秋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6]迈克尔·索斯沃斯:《街道与城镇的形成》,李凌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译者的话第2页。

[7]阿兰·B.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引论第2页。

[8]姜珺:《“街道属于谁”的中国答案——“街道是我们……大家的!”中国展序》,《当代艺术与投资》2008年第7期。

[9]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第26页。

[10]阿兰·B.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第199页。

[11]阿兰·B.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第3页。

[12]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151页。

[13]方榕:《生活性街道的要素空间特征及规划设计方法》,《城市问题》2015年第12期

[14]方榕:《生活性街道的要素空间特征及规划设计方法》,《城市问题》2015年第12期

[15]卡莫纳等:《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16]阿兰·B.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第8页。

[17]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第27页。

[18]黄晶、贾新锋:《城市街道重塑——激发步行化公共生活》,《城市交通》2015年第1期

D63

A

1006-0138(2018)01-0064-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国家的治理技术及其运作逻辑研究”(15BZZ036)

韩志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法学博士,上海市,200240。

责任编辑 余 茜

猜你喜欢
街道交通空间
空间是什么?
热闹的街道
繁忙的交通
创享空间
小小交通劝导员
热闹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