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促进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研究*

2018-01-10 11:44孙梦梦华璐璐
中小学电教 2017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资源

☆ 孙梦梦 杨 英 华璐璐 陈 琳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并强调要让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1]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教育,实现大学生良好品德和人格的不断完善。然而在信息时代,传统大课堂授课的模式已然不再适应信息化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因此,思政课改革应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以激发学生内驱力为主,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高效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信息化引导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新路向

课程的发展只有顺应时代特征才可能生存和发展。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然而思政课还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阶段,这显然是与时代发展不符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借助网络大数据,把握学生思想新动态;打造校园云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嵌入生活微时间,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突出师生双主体,构建网络思想引领新机制。[2]习主席从技术、媒介、资源、空间等方面对信息时代思政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思政课的创新工作。

(一)适应国家领跑发展的教学新思想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部分科技创新已经变“跟跑”为“领跑”。先进的思想指导先进的工作,新时代的思政教师必须要有领跑的思想,“跟跑”变“领跑”的核心动力是创新。思政课教师要在学科发展、教书育人、自我提高等方面转变之前“教书匠”的思想,要做学科的研究者、学生的榜样、国家的政治家,不断寻求自身的突破和教学的创新。

(二)适应国际文化融合的教学新内容

国际文化融合是把“双刃剑”,其既展示了国际多元文化的魅力,又对我国本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离、思政课避谈文化冲击等问题都会减少学生了解文化、辨析文化的机会。信息时代的思政课要更具感染力、时代性、实践性,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对于网络上的舆论文化也要第一时间剖析,防止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例如:对于“钓鱼岛”、“萨德导弹”这些书本中没有涉及却备受大学生关注的问题,思政教师有职责为学生及时分析时代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三)适应技术高速发展的教学新环境

信息时代是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阵地从图书、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转移到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有限的课堂时间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爆炸的时代,思政课必须从传统的大课堂转变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新课堂。信息时代的教学环境是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思政课教师要思考如何实现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

(四)适应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教学新手段

实现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思政课的教育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议题,需要新的教学手段支撑,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对传统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活动、课程评价方式等进行调整,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可多组织“中国梦”的主题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实现梦想、为国效力的动力。

(五)适应课程创新发展的教师新队伍

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思政课改革的有力保障。信息时代的思政课具有教学内容复杂化、教学形式多变化、教学评价过程化等特点,而目前以授课型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已经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信息时代要求思政教师要成为有号召力的宣讲家、政治家、网络卫士等,学校教师应与名师协作,组建一支有威望、有能力、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转型新方案

信息化推动高校思政课发展的主要方式是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然而,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重塑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的“四大结合”(如图1 ),旨在从理论和实践的双维度上为思政课的发展提供改进方案。

图1 思政课“四大结合”方案图

(一)开放式学习平台与复合式大课堂相结合

在线学习只能完成知识的获取,而无法体验到面对面交流和实践带来的愉悦和满足。因此,思政课需要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结合起来,从教材、课堂、社会实践等渠道共同推进课程活动的实施。线上学习即运用众多的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线下学习则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的“复合式大课堂”。

1.开放式学习平台

“开放式学习平台”指的是多种平台之间的统筹使用,其中包括学校建设的大型课程学习平台以及现有的网络学习平台、个人学习空间,例如:MOOC、SPOC、博客、网络直播视频、在线大学、手机APP等。学习平台包含学生个人学习记录、学习成果展示、资源及信息推送、考试与评价、学习质量分析、互动交流等功能。网络平台不仅是学习的载体,也是学生思想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例如:华南师范大学成立的网络思政工作微信平台——“青网计划”工作坊在学校师生中广受好评,[3]该计划不仅提高了指导教师的博客访问量,还使得学校也能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针对他们关心的话题进行互动交流,这一措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实时性,是有效利用在线平台进行思想教育的典范之一。

2.复合式大课堂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4]然而高校思政课一学期一次的公益活动致使实践程度远达不到课程培养的要求。因此,复合式大课堂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复合式大课堂是校内课堂和校外实践的结合,校内课堂是传统课堂的转型,颠覆以往教师灌输的方式,例如:华南师范大学将传统思政课堂改为“青春演播厅”[5],教学的主角是学生们自己选出来的校园偶像,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学生,让学生们从中汲取力量,学生成为教和学的双主体,这样的课堂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校外实践是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的交往中,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发现现实中的问题并进行调研,课堂中集体分析调研的结果,让他们讲述自己的调研过程。整个复合式大课堂目的是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二)名师资源共享与名课资源共建相结合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得到全国中小学教师青睐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好的发展思路,名师、名课均是课程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在课程转型的特殊时期,思政课需要进行教师资源的重组和课程资源的重建,两者的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一般高校而言,其建设困难程度较大。因而,名师资源共享和名课资源共建可大力减少建设的投入,同时,名师资源共享也是对人才的合理使用,能促进课程资源的有机生成。

1.名师资源共享

思政课不仅需要建立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更需要引进社会各个行业的名人代表,实现跨域、跨校的名师共享。利用名家大师的号召力、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线上和线下的交流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东北大学聘请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担任思政课特聘教授。同时,在名师的帮助下,普通教师也可成为“名师”,将学校一些受学生欢迎的“草根级”思政教师的课推送到网上,经过严格的审核和筛选后,可以被认证为“名师”,以便扩大名师资源,提高名师质量。

2.名课资源共建

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专题教育资源的开发,其中包括学科德育精品课程的开发。[6]信息时代的学习资源以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主,其量大且复杂,因此思政课的数字资源建设不能单靠一方的力量,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者分别从资金、资源、技术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协同建设数字资源。名课资源共建力求将每一位教师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包括课程主讲、资料收集、资源整合、课程辅导、资源评估等,最终形成思政课的资源库。

(三)思政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重理论,轻实践”历来是思政课的主要问题之一。仅仅局限于理论灌输的思想教育,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约束感、限制感,而不能从实践过程中体会到愉悦感和满足感。因此,思政课的教育要“两手抓”,将思政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在学生形成道德自律的同时,也增强其实践能力。

1.思政理论教育

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教育大国”、“文化强国”,正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国家发展的特殊时期,却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许多大学生崇洋媚外倾向明显,这不仅是教育的失败,更是国家的损失。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更要肩负起唤起大学生担当意识的重任,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播,更要激发学生关心时事的热情,政府或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平台邀请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企业家、发明家、改革家等名家大师做有感染力的演讲,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从名家大师身上学到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也能感受到大师们崇高的理想和回报祖国的信念,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成为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2.实践能力培养

目前的思政课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问题。实践能力培养其一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其中包括陈述、辩论、交往的能力,应使学生在线上和线下的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二,要培养他们“研”的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调研、课程研究等能力,例如:像“中国梦——行动有我”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也可以在高校举行,充分展示大学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其三,要培养他们“创”的能力,学生的创造过程主要体现在平时课程的发言、课程作业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例如:清华美院学生描绘的长征壁画、记录遵义会议场景的瓷瓶、《鸡毛信》连环画等均是在思政课上完成的作品,备受师生好评。[7]传授知识不是思政课的最终目的,教会学生做人、提升做事的能力才是思政课发挥的关键作用。

(四)课程形态创新与课程质量监管相结合

信息时代多种形式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正逐渐颠覆传统课程形态,因此思政课的课程形态也要寻求突破,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纷繁的网络世界必然带来课程资源的鱼龙混杂,学生对于资源的判断力还不够,因此,思政课的质量监管要与课程形态创新同步。

1.课程形态创新

课程形态创新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创新、呈现方式创新、评价方式创新三个方面。课程内容体现广、新、深的特点,可以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也可以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还可以成为一个专题,例如: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交大的《读懂中国》、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等已经成为校园内的“品牌思政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8]思政课的呈现方式创新主要是将原有单一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多形式的有机结合,单一的网络学习平台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多形式的有机融合才能长期保持课程的鲜活;评价方式将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转变为活动参与、平台发言、学业测验等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和评价。

2.课程质量监管

信息社会,网络课程鱼龙混杂,学生和教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质量低下的网络思政课程。因此,课程质量监管成为教育部门和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课程质量监管要求构建完善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设立专门的资源优化、评价监控组织,规范质量监管程序。学校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网络课程进行监控,严格排查不合格的课程资源,并且对网络思政课堂进行质量评价,评价人员包括专家、教师、学生等,对网络课进行等级评定,以便学生进行选择。

三、信息化推动思政课改革新举措

(一)加强学科融合,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起点,先进的观念指导着正确的行动,决定着课程的发展方向。学生的价值形成贯穿在他们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因此要集中全校教师的力量,才能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教师们要具有跨学科思维,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其思想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学校德育工作培训要从全校教师入手,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平台思维的教师队伍。其一,业务培训要满足教师的个性需求,针对每个教师的特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培训,可以分为课程主讲、资料收集、资源整合、课程辅导、资源评估等小组,形成“教师共同体”,并由名师引领,提高培训质量;其二,要组织教师到一些思政课典型性高校进行观摩学习,并进行及时的交流;最后,要在培训过程中发展一批高质量的思政教师,解决思政课名师资源匮乏的问题。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吸收到最新的理论与技术,也对教师之后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二)推进信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信息社会中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动意识和基本能力。信息时代要求大学生具备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长期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缺少运用信息手段准确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个课程教师的共同努力。对此学校需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开展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并提供相应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以及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同时,学校也要多举办体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赛,形成“以赛促学”的氛围,并在教师指导和同伴合作下,提高培养的效率。

(三)开展用户体验,做好资源完善工作

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课程改革更是如此。网络平台式学习经常会出现浏览器兼容性、学习记录不准确、知识更新不及时等使用问题。因此,为了减少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应专门组织调查人员对传统课程的弊端和大平台上的用户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在资源推广之前模拟真实学习环境进行多次用户体验,不断改进平台功能和内容结构,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轨迹进行记录,通过数据挖掘、大数据等技术对平台的相关问题进行记录,研究学生弃学、厌学的原因;最后,对平台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深刻了解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收取建议后进行相关改进。资源完善工作是一个动态向上的过程,只有不断的改正,才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四)强抓理论创新,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华东师范大学邱伟光教授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水平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学科教育人才的素养和专业水平上,因而无论是编写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专业教师,还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者,都应当更多地关注前沿实践,推进学科理论创新。[9]国际化的课程视野给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师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知识库,提升思想觉悟,同时还应具备独立研究能力。思政课的理论研究要具有时代性、层次性、深度性,政府应成立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者,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研究,并整合成针对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版本;学校应经常组织思政课教师的教案设计竞赛,检验他们课程创新程度;教师个人要提高对时事的关注度和敏锐度,不断为教学内容提供新的素材。

(五)建立管理制度,规范课程团队建设任务

高校的课程资源建设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共同的努力,才能推动课程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企业或高校技术研究所为资源提供承载的平台,并长期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支撑;高校提供课程资源建设的人才,为课程提供最权威的教学素材;思政课的建设任务主要涉及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两个主要问题,政府负责对三者的合作进行组织和管理,权衡三者的劳动分工与利益分配。政府在建立管理制度时,要防止陷入“只管理、不行动”的模式,既要保证三方能协同完成思政课资源建设任务,也要协调三方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为资源的建设工作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

(六)重建评估体系,,助推课程资源高质量建设

开放式思政课评估体系包括课程资源评估、平台教师评估、辅导教师评估、学生成果评估四个方面,其评估方式要体现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民主化等特征。多元化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评估视角、评估阶段三个方面,全面的对课程资源、授课教师、学生成果进行评估。学生的学习评估分为:学习成果和参与度评估,学习成果主要由学习平台提交的文本作业、网络学习后的简单测试、社会实践报告、课堂参与质量这四个部分组成,参与度主要包括网络平台的发言、网络学习的次数、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平台教师评估方式以课程点击量和好评度为主,辅导教师评估以学生的匿名评价为主;信息化不仅体现在评估手段的信息化,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程度也要列入评估标准内;智能化指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化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评估效率;评估标准应建立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民主化原则,符合大多数的意愿,有利于决策的执行。

四、总结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我国合格公民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助推器,思政课的创新实践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泛在性学习环境,丰富学习资源,改变教育模式,应对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挑战。

[1]葛慧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N].人民日报,2016-01-25.

[2]陈琳,杨英,华璐璐.“十三五”开局之年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新发展——2016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热点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7,(02):69.

[3][5]郑天虹.广东高校网络思政课堂受青睐[N].新华每日电讯,2016-12-09.

[4]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工作进展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702/t20170221_296857.html.

[7]赵婀娜,张烁.立德树人有道 春风化雨无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综述[N].人民日报,2016-12-07.

[8]樊丽萍.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彰显价值引领[N].文汇报,2016-12-07.

[9]李玉,查建国.思政学科发展要直面国际化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8-06.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资源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