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是教育,足球是教材
——百年清华附小校园足球发展的基本探索

2018-01-10 06:52本刊编辑
校园足球 2017年10期
关键词:清华足球校园

本刊编辑

身体是教育,足球是教材
——百年清华附小校园足球发展的基本探索

本刊编辑

每当教师与学生走进校园,都应思考:为什么要走入校园,要从哪里出发,去往哪里?因此,无论校园足球也好,体育也好,都需要思考应从哪里出发。足球技术固然可以提高,但就如同著名足球评论家张路所说:“如果教育的方向出现了偏差,技术再高也不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标。”

自2011年起,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进行了课程改革,重新进行了体育与学校整体课程之间关系的构建。在此过程中,清华附小提出“身体是最好的教育,足球是我们的教材”的理念。

清华附小成立于1915年,其前身为“成志学校”。清华附小第一任校长周逸飞曾提出“培养完整人格的教育”,在完整人格的教育中,必定包含品质、理想、抱负等精神教育,而教育离不开各类课程的引导,体育也必然是其中之一。但是作为中国人,应找到中国的精神源头以及文化源头,对于清华大学和清华附小来说,中国体育有一面旗帜叫作“马约翰”,因此,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提出了“传承马约翰精神,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从1915年至今,在“成志教育”中,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文化教育,都不能忘却教育本身是对人的关注,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人有其个性以及理想,不能以灌输式的思路进行教育。

从顶层设计出发,清华附小进行了五大核心素养的构建: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学会改变、审美雅趣、天下情怀。“身心健康”之所以居于首位,是因为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应是教育者首先要关注的。对于儿童来说,仅仅需记住六个字:健康、阳光、乐学,“健康”是底子,“阳光”是一种心态,“乐学”是人只有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才能不断地学习,并学到对他有用的和需要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清华附小构建了“1+X课程”,将学校的育人目标逐步细化,并提出了“每天体育三个一,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倡议。“三个一”凝练地表达了清华附小体育的课程改革,第一个“一”即每班每天1节体育课,每周5节体育课,其中3节上国家规定课程,1节开展足球专项训练,还有1节体育自选课程。第二个“一”即每天1节晨练微课堂和健身大课间。晨练微课堂从早晨入校起至7∶50结束,学生随意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全程都有体育教师的指导和陪伴;健身大课间时长30分钟,由原来被动做广播体操改为主动项目,学生们在操场上可以整班跑步、跳绳,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各种体育社团,还可以自主到不同的健身区域去运动。第三个“一”即每个学生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包括轮滑、板球、健美操等近10个项目。在同一时间,学生打破班级限制,根据爱好组成新的班级,体育教师则根据自己的特长执教相应的项目。这样,清华附小的每个学生至少能够熟练掌握两个运动项目。

首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清华附小,将校园足球作为体育核心课程,一直遵循它的规律来发展。目前全校校园足球活动形成了三级体系:

1.立足课堂教学,重基础

俗话说“行船必有压仓石”,校园足球的发展就如同我国足球发展的“压仓石”。清华附小立足于课堂,每周1节足球课,为培养孩子们的足球兴趣及足球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华附小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足球运动员,而是希望学生们在长大以后看世界杯的时候知道球员所在位置的意义,而不是一个球盲。为此学校编写了《看图玩足球》,此校本教材基于低、中、高三个学段来进行区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书中的图片自主练习足球技能。

2.开展足球活动,提兴趣

清华附小建立了校园足球班级联赛制度,采取专项比赛与团队比赛相结合的方式,一至六年级全部参加联赛。从2011年至今,清华附小已经开展了6年校园足球班级联赛,学校现有46个班级、92支球队,做到了“人人会足球,班班有球队”。在“马约翰杯”校园足球联赛上,打造了清华附小的“世界杯”,每个班级代表一个国家,还要做到了解这个国家的足球人物、足球文化以及这个国家的世界杯口号,在此过程中,塑造了清华附小的“中国灵魂,国际视野”。不仅如此,校园足球班级联赛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他们发挥个人资源优势,邀请大使馆的留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发展成一系列有益的活动。

庄子曰“始生之物,其形必丑”,清华附小的班级球队在成立初期各项标准并不完善,个别班级的班主任抱怨班级内没有校队成员,比赛成绩不理想。为此,清华附小始终坚持不断探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足球联赛中来。数据显示,清华附小校本部人数为2000人,学校的92支球队上场球员达到1600人,上场参赛比例达到80%。在此过程中,还评选出了92位“足球爸爸”和“足球妈妈”,目的在于发动家长共同参与,通过足球促进亲子间的交流。

3.建立足球社团,强技能

2011年,清华附小开始建立足球社团,但那时还不是足球强校,在北京市的比赛中一直名不见经传。2016年,清华附小在北京市的中小学联赛中获得了冠军,才发现不刻意追求短时间的成绩,把学生的健康权、运动权放到首位,其他事自然水到渠成。在各类比赛中,清华附小坚持不功利地追求比赛成绩,既不以应试作为唯一标准,也不以素质教育当作无所作为的掩护。2014年,学校正式将足球作为附加题引入语文测评和数学测评,同时将校园足球纳入到期中、期末的监测中,将其作为学生必须面对的内容,让足球慢慢变成一种文化弥漫在校园里,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当中。2015~2016年海淀区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水平报告显示:清华附小男女生综合成绩获得三项第一名,并且是唯一一所得分超过90分的学校。

1986年,清华附小成立了“马约翰”特长班,其班主任特别提到,起初班级仅仅体育成绩好,但在五、六年级时,“马约翰”特长班的学习成绩也慢慢地超过了其他班级。由此能够看出,体育的迁移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能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体育的价值。

2015年,清华附小足球队一行16名队员赴阿根廷进行了为期15天的培训;2017年,前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到清华附小观摩足球联赛。足球作为一个品牌,在其带动下,让学生站在运动场的正中央,让体育成为核心课程。通过6年的时间能够发现,足球不仅让学生拥有了一身好体魄,而且使其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抱负,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并实践于行动,实现了体格、人格和价值并重。柏拉图说:“为了让人类有成功的生活,神提供了两种管道——教育与运动。”这两种管道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又如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所说:“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清华附小在“成志教育”的引领之下,利用体育这一核心课程,不断地为学生塑造聪慧与高尚的人生,不断地磨练其意志,培养其完整的人格。

猜你喜欢
清华足球校园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Notes
孙清华作品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