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地方院校“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应用型课程体系

2018-01-09 09:54张瑞香孔雪高亮
科技视界 2018年26期
关键词: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张瑞香 孔雪 高亮

【摘 要】“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是本科高校为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及石油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方法技术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与油田生产联系紧密,实践性和技术性强。但目前国内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不能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手段,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力度不够,本文基于该课程特点,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对“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调整改革,主要通过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增设及教学手段多样化等方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关键词】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教学改革;本科院校;应用型导向

中图分类号: P618.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6-0078-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6.033

Constructing the applied curriculum system of “Subsurface Geology of Oil and Gas Field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Rui-xiang1 KONG Xue1 GAO Liang2

(1.Institute of oil and gas engineering, Shengl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ing Shandong, 257061, China;

2.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Shengl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ing Shandong, 257061, China)

【Abstract】“Subsurface Geology of Oil and Gas Fields” is a core technique course of undergraduat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petroleum engineerin. It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contents, closely linked with oil field produc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and technical. But at present, most of the applied universities in china can not get rid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mean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he teaching phenomenon of heavy theory and light practice generally exis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type to the application type is not enough.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combined with the training goal of application talents in gener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we have to reform the course of “Subsurface Geology of Oil and Gas Fields” of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build a new teaching system through the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enha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Key words】Subsurface Geology of Oil and Gas Fields; Teaching reform;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oriented orientation

0 引言

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加强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建设[1]。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国际竞争力越加激烈,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断的培养大批不同层次和不同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而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将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为培养石油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部分石油高校相继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深化改革,大力开展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養模式[3],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作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方法、技术性强,整体可划分为三大模块:钻采资料获取、静态地质研究及动态资料分析。整个知识体系结构都与油田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油气味”强,然而,从近些年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安排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无法满足行业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为了提高目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打造应用型实践教学,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针对“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的教学现状问题及不足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改革,以期对落实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有所裨益。

1 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作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其学分学时较多,一直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比重,但教学大纲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整体对实践实验环节有所忽视。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很多方法技术课时缺乏相对应的实践动手操作环节,理论与实践脱轨,难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近些年的授课以及学生反馈意见发现其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内容陈旧,行业特色不足

传统的“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教学内容以钻井地质资料录取及静态地质资料研究为主,而对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剩余油分布、油气藏开发动态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匮乏。随着石油行业勘探与开发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相继出现并影响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但课堂授课过程中仍更多的偏重于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阐述,很少涉及行业内现存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更是缺乏最新先进技术方法的摄入,且课堂运用的实例分析多为传统知识体系,该课程现有知识体系结构已不能满足行业对高技术高能力人才的需求。

1.2 授课内容理论性强,随堂技能训练环节有所疏忽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技术及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然而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由于课程知识信息量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实践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提升,导致了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训练的弊端,与实际课程的教学任务不符,难以让学生在多而繁杂的教学内容中掌握重点,掌握方法技能的灵活运用。满堂式理论知识的灌输,方法技能训练的缺乏,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3 实践教学不突出,与行业发展脱节

介于该课程技术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必定在该课程教学环节中占据很大比重。而传统的实践教学课时仅有10学时(侧重理论的应用),且均为课内传统手工绘图习题,这种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图原理方法,但鉴于目前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石油行业内各大企业单位均普遍采用计算机地质软件制图,相比而言校内传统的手工制图不免有些落后,无法应对当下行业的发展需求。除了实践习题均为手工制图存在弊端之外,实践教学中缺乏学生观察以及动手操作环节,例如不同钻头的识别与应用、岩心观察及描述、高分辨率电镜下微观颗粒及孔喉特征等,观察及操作实践环节的缺乏大大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均阻碍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1.4 教学手段传统,学生理解知识困难

教学手段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的枢纽,承接着双向沟通的作用[5]。“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涵盖内容广、逻辑应用性强,且大部分内容过于抽象,不仅要求学生学好“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测井”、“地震勘探”、“油层物理”等先修专业课程,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三维空间想象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然而目前的“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以老师讲解理论课程为主,配合少量的图件习题编制,缺少师生互动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训练,导致学生思不足、辩不足。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性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感觉该课程晦涩难懂,缺乏学习激情,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1.5 考核方式传统,无法突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该课程目前仍延续的是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与最终卷面成绩三七分。而这种应试的考核方式过多的是强调概念、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对平时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实践课程学习效果有所疏忽,不能很好的评价一个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也不能很好的体现该课程的实践应用性,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2 教学改革策略

结合“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教学目的及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教师团队讨论,对该课程进行调整改革。主要是在课程应用型转型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宗旨下,对前期教学进行积累总结,参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石油院校该课程的具体改革措施,对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改革,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原有实践课程的调整、实践课程的新增等,构建适合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新课程教学体系(图1)。

2.1 优化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的突显课程特色,强调实用性课程建设,在保证知识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其内容进行调整改革。一是以方法技术为主流线,减少概念及原理所占比重,增强理论逻辑推理,穿插大量实例讲解分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注入前沿性知识及技术,及时将学科最新科技成果及新技术方法融合到教学中,使学生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前沿知识技术,与时俱进,注重基础性与前沿性的结合。同时,对部分陈旧知识点适当删减,增添课内实践训练环节。这样不仅可以突出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石油行业的发展现状,掌握最新前沿技术,丰富学生的视野。

2.2 设置尾课小课堂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主要以方法、技术教授为主,传统的“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内教授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一节课50分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不仅没有足夠的时间对其所学内容进行消化提升,更是造成学生的思维疲劳,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了更好的突显课程特色,及时掌握、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对方法、技术课程进行课内调整,设置随堂技能训练尾课课堂环节,将课堂50分钟时间分配为35至40分钟的理论教授+尾课技能训练10至15分钟实践。例如在讲授井下断点的识别方法时,设置其相对应技能训练:已知西8、西2两口铅直井,西8井钻遇正常地层剖面,西2井钻遇断层,试推断西2井所钻断点位置及断距(图2)。尾课专项技能训练的设置,能够及时让所学方法技术得以实践应用,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图2 西8-西2井所钻地层测井曲线对比图

2.3 增设动手操作环节,丰富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方式落后,与行业发展脱节的现状,对实践课程进行大幅度调整改革,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表1):一是调整完善现有实践课程;二是增设实践操作环节;三是开设专题讲座。合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多接触行业内先进实验设备;更新实践习题的绘制方式,制定相对应的计算机地质软件制图实施方案,将传统手工制图转变为计算机制图,以应对企业需求;紧抓就近资源,邀请本市胜利油田生产科室专家开展油藏地质研究新进展及现场工作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企业发展动态及行业科技前沿。另外,为学生提供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2.4 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

随着教育的发展,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及地质教育任务[6-7],对传统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调整改革。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多种方式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4]。明确教学目标,加大实践环节,增加师生互动,设置分组讨论、汇报,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论教授过程中穿插大量图片、动画及实例分析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调整后的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特色鲜明,效果显著。

2.5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忽视了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且存在“一卷定成绩”的严重弊端,不能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更是造成了平时学习不积极,考前突击,考场作弊等学风问题。结合上述新的课程体系改革内容,对最终成绩考核方式进行了对应调整,平时成绩20%,增添实践考核成绩35%,弱化理论考核成绩45%。加大实践教学考评,对理论考核适当弱化,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

3 结语

在“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教学改革中,更多的是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更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全面革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习效果,将传统理论教学转变为注重实践的“工程范式”教学,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湘平.《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创新教学实践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129-131.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10):5-8.

[3]李志鸿,邹复民.“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路径探析—以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7,15(5):486-490.

[4]吴胜和,徐怀民,吴欣松.“油矿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10,(1):32-35.

[5]尹太举,罗瑜洁.《油气田地下地质學》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5,12(28):71-74.

[6]赵鹏大.高等地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与新任务[J]. 中国地质教育,2005,(4):13-16.

[7]赵鹏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地质教育新发展[J]. 中国地质教育,2008,(4):1-7.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