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研究及预防

2018-01-09 09:59魏建华侯园园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20期
关键词:运动性体育课中学生

魏建华 侯园园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学生运动性猝死案例的逐渐增加,运动性猝死已成为阻碍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避免和应对运动猝死成为学校教育的沉重话题,学校体育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进行预防成为关键,本文通过对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发生的原因和生理机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为学校和广大体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 运动性猝死

一、运动性猝死的相关性研究

在国内,李之俊[1]等(1999)报道,运动猝死的平均年龄为(30.8±17.9 )岁,在所调查的40例运动猝死中,年龄分布为20岁以下16例, 20~29岁7例,30~39岁6例, 40~59岁6例, 60岁以上5例,猝死年龄高峰在30岁以下;徐昕[2]等(1999)报道的77例运动猝死者平均年龄为(33±16.53 )岁,年龄分布高峰在30岁以下,其中又以15~25岁的比例最高。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运动性猝死的高峰年龄高峰期为15~30岁,特别是大中学生,已成为国内运动性猝死的最大群体之一。

研究表明,运动性猝死几乎出现在了所有的运动项目中,李之俊等对40例运动性猝死分析显示,位居前列有体育达标测试17例、篮球8例、长跑5例、田径4例、足球3例。徐昕等调查显示,82例运动猝死病例涉及15种运动项目。从以上数据分析,运动项目强度和持续时间与诱发运动性猝死有一定关系,但也不是绝对的正相关,但总体上分析田径类项目是最容易出现运动性猝死的项目。

二、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原因

1.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猝死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学生主要表现在强烈的运动应激,尤其是在“体育达标”和体育考试中,竞争较激烈,学生对成绩追求过高,研究发现,人体在高度紧张的参加运动时,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急剧增加,可以增加冠状动脉痉挛和心室的损伤的概率,特别是对有先天性心脏功能不足者,在激烈的运动过程中,兴奋性增强,使机体的疲劳感和疼痛感受到抑制,以致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超量运动、过分紧张、激动而诱发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导致悲剧。

2.体质因素

据中国最新的国民体质检测公报来看,我国居民体质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合理和对学生成绩的过分追求,导致家长和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低年级学生体育课被文化课占用等原因,使基本的健身锻炼时间都得不到保证,体质日益下降,为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心源性猝死

对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医学界主要观点是冠状动脉急性供血不足:剧烈运动时,机体需氧量急剧增加,心跳增快,氧耗和冠脉血流量也相应增加。而心肌和骨骼肌不同,是不能承受氧债的,又由于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更易导致血管痉挛,心肌缺血,心肌应激性增强,从而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三、运动性猝死的预防

1.学校应加强宣传教育

学校应加强对运动性猝死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和家长认识到运动猝死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学生能了解运动猝死的基本原因以及如何預防,及时的做好自我监测,动员家长和学生做好家族病史和学生个体的疾病自查,杜绝隐瞒病情的状况。

2.建立学校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数据库

学校应告知家长和学生有义务告知学生家族病史和自身疾病状况,还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或学生发现的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学生,学校应专门建立数据库或者动员各班级建立数据库,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关注,特别是在体育课、运动会以及劳动课中,一旦发现这些学生出现身体不舒服的苗头,任课老师及时中止活动,避免出现意外状况。

3.在全校范围内普及急救常识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运动猝死发病急,时间短,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和进行心脏复苏是降低运动猝死死亡率的重要手段,据研究,猝死发生4分钟内抢救,约50%的人可以存活,每延迟1分钟,存活率下降10%,超过8分钟,大脑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即便抢回来也很可能变成“植物人”,超过10分钟,可以说回天无力了。特别是在学校中,等待急救人员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急救,让老师和学生掌握急救知识,学会心肺复苏技能,才能面临突发事件积极应对,所以学校应定期开展急救知识讲座,开展急救演练,让每一名老师和学生掌握急救常识,才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4.加强体育课健康教育,提高训练的科学性

体育课在教授学生技能和身体练习外,还应加强体育健康和保健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机能状况,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锻炼,运动中自我监管,运动后积极放松,杜绝考试前或比赛前突然大运动量突击式锻炼,以免训练量过大造成机体损害,导致运动猝死的发生。

结论

运动猝死正显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尽管运动猝死已经成为校园杀手,但大部分案例都是原因可查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运动猝死的发生:(1)严格筛选出运动猝死的高危人群,对于这部分学生重点关注。(2)在师生中普及急救知识,把急救演练作为学校应急演练的一环,才能遇事不慌。(3)体育锻炼遵循科学的原则,量力而行。(4)加大体检力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5)学校宣传运动性猝死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做到自我检测,自我预防。

【参考文献】

[1]李之俊,冯曙明, 陈文..上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 18(3):211-214.

[2] 徐昕, 高崇玄, 张丽申,等. 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2):99-102.

(作者单位:1.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沂河源学校;2.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历山中学)

猜你喜欢
运动性体育课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体育课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冬季项目运动性损伤防治研究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海军某部运动性中暑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