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因性格和习惯造成的课堂学生“沉闷”现象的几点策略

2018-01-09 09:59易丽芬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20期
关键词:性格现象习惯

易丽芬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中的“沉闷”现象,原因很多,我们要冷静观察,反思找准症结。对于因学生性格和习惯造成的“沉闷”现象,要注重感情投资,通过“攻心为上”、“投其所好”、“以点带面”等策略的实施,寻求突破,并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最终扭转这一现象。

【关键词】性格 习惯 “沉闷”现象 策略

课堂教学中有时我们会发现:同一位老师,即便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在接手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都有可能遇到课堂“熄火”,学生口难开,只听不说的“沉闷”现象。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第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力或政治科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则是学生自身的性格和习惯造成的,如有的学生性格内敛,不喜欢在人前凸显自己;有的学生自信不足、犹豫不决,缺乏开口的勇气;有的因以前的任课教师极少提问或发言被打击,久而久之养成了课堂只听、不发言的习惯。对第一种情况,已有不少文章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阐述解决之道,本人则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解决因学生自身性格和习惯造成的课堂“沉闷”现象的几点策略。总的来讲,要分“三步走”:

一、要冷静观察,通过反思找准症结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落实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当遇到沉闷、冷场现象时,不少教师难免会急躁,觉得耽误时间,为此冲学生“发火”,而这样做,往往易激起学生的畏惧或逆反心理,导致事情更糟。笔者以为:遇到课堂沉闷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先反思是自身教学方式不当还是学情问题。要做细致的学情调查,不妨找找学生中的“小间谍”或班主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如果排除了教师自身,是学生性格和习惯方面的原因,是比较有利于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采取措施解决的,此时教师威信尚在,最忌讳的是简单责难学生,激化矛盾。

二、要感情投资,多管其下寻求突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将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只能带来疲倦。”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师生间知识传授、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情交流的过程。在因学生性格和习惯造成的课堂沉闷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心理问题,即:课堂的氛围还没有让他们产生安全感、愉悦感和满足感,因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在感情流露中进行知识的沟通和交流。因此,需要我们教师投入更多的感情,并以此为基础寻找突破口。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1.“以点带面”的策略

课堂上总会有几个已显露或已付诸行动有发言欲望的同学,我们可以他们作为突破口。在课后,经常与他们谈谈心,记住他们的名字,肯定他们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心中所想、所需、所惑。这种师生间的沟通,既可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怀和期许,也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的症结。有时候,课间走廊上或去饭堂路上对学生课堂表现的一两句中肯评价,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学生奋进的动力。此外,课堂上每次提问后,笔者也会先冷静观察一番,每发现一位“欲言又止”的同学马上点起来,给他这一最后的推力,并在其发言过程中多给予耐心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其克服畏惧心理。如此一两次后,他们的顾虑减少,发言往往更加主动。通过培养这些同学,让他们成为初始阶段课堂发言的主力军,有助于让更多同学在耳濡目染下,受到情绪的感染,从而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最终总体打破课堂的沉闷。

2.“攻心为上”的策略

许多学生课堂上为什么不发言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怕出错,被老师批评,同学笑话,缺乏自信,却又过于自尊。对此,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打消他们的顾虑,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没有压力时,自然就敢说、敢问了,课堂探究就有可能开展。而要营造这样的氛围: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活跃,勤于探究。而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吸引学生,增强亲和力,进而调动学生。

其次,要给学生讲清道理。要让学生知道教学中的互动,有利于教学相长,既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规划教学进度,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问题的理解,无论对或错都有它潜在的价值。笔者就曾以自己在实习时读错了字,虽然很丢脸,却记牢了、读准了这个字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有时候“吃一堑长一智”,犯错可能是一种幸运。这种“现身说法”,能使学生在“老师也会出错,我出错也不算什么”的积极心理暗示下打消怕出错、丢面子的顾虑。

最后,师生还应从教学一开始,就明确和达成一些课堂互动环节中要遵循的民主原则。如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他人的发言,即便同学说错了,不要瞎起哄或嘲笑;对所有发言的同学都要为其勇气给予掌声鼓励;在听到质疑和不同观点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粗暴打断,急于宣告所谓的“答案”;明确表示支持和鼓励给予更多人发言的机会,而不希望总是一两个人垄断发言,让学生以为教师有偏心,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教以更多的耐心和爱心,营造一种允许学生犯错误,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能使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释放自己的情感,激起更多表达和交流的欲望。

3.“投其所好”的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与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刺激和反应的过程。从本能上讲,学生都渴望能从学习生活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找到快乐。作为“刺激”一方的教师,就要清醒地认识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如何学,才能找准“刺激”,获得良性“反应”。我们要认识到的一点是:性格再内敛的学生,也总有年轻人的好奇心,而且感性往往多于理性,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只要找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就不难突破他们的“心理防线”。例如,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富有好奇心,我们就可以选用时代感强的事例作为切入点,以动漫、视频等形式,通过设置富有悬念的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如上《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课时,笔者就以视频《我赚钱了》作为导入,然后层层发问:“假如你也有这么一笔巨款,你会怎么花呢?”,“你了解目前股市、银行利率和楼市的情况是怎样的吗?”,“由此你会如何选择投资呢?”……如此一连串的发问很快让学生饶有兴致的进入了新课学习状态。又如,学生喜欢富有感召力、启发性的语言,我们教师就不能语调平淡、语言乏味、啰嗦,而应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的诙谐幽默,逻辑严密。学生不喜欢一问一答的常规方式,我们就可以引入知识竞赛或小组合作等新形式。学生喜欢被认可和表扬,教师就不应吝啬赞赏,“你的分析比答案还好”,“能想到这个角度很不容易”,这些都是有魔力的语言,屡屡引得学生“上套”,“前仆后继”。当然,做好这些也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备课,精选案例和精心设计问题,不断锤炼语言艺术。

三、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巩固成效

学生性格和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改變他们也并非易事,我们不可能指望“一口吃个胖子”,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因此,要坚持“三心”:

首先,是要有“耐心”。绝不能动不动就发火,因为这除了破坏师生关系,没有任何益处,某种程度上也是无能、无所作为的体现。

其次,则是要有“恒心”。受偶然因素的影响,课堂沉闷的现象可能会出现反复,此时,我们不能气馁和松懈,要调整心态,继续通过努力培养学生一种好的习惯纠正另一种不良习惯。

最后,还要多一份“细心”。平时要多留心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性格等情况,进而从细节着手,循序渐进地巩固成效。例如,设计互动环节的问题时,要有层次性,要考虑学生的程度;提问要因人而异,给不同程度的学生相应难度的问题。对学科基础较弱、发言勇气不足的同学,一开始给的问题最好是他“钩钩手指就能摘到的桃子”,帮助他树立信心,过一段时间再抛给他“必须跳起才能摘到的桃子”,这样他在不断获得的成功喜悦中,增强了学习能力和信心,就会更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总之,教学工作中可能会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只要我们冷静观察、注重调查研究和反思,用真心真情投入,找准策略,就不难解决,而这往往也是一个我们升华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猜你喜欢
性格现象习惯
猫的性格爪知道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性格反转
猜谜语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