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中美
摘 要 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文艺复兴”一课划归为必修(Ⅲ)专题三“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一章和选修(Ⅵ)专题四“欧洲文明的见证”一章。必修(Ⅲ)体现了“文艺复兴”作为欧洲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选修(Ⅵ)主要突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 岳麓版 高中历史 文艺复兴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新课标的规定
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必修的内容主要为基础知识,选修则是对必修内容的扩展。因此要想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艺复兴”一课的知识点,就应该把必修和选修课程相结合。
1.1必修与选修“文艺复兴”一课对新课标的诠释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与选修“文艺复兴”一课在新课改实施的现状下,各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必修着重于知识的广度,利于掌握基础;而选修重知识的深度,是必修教材的进一步深化。在学习目标上对新课标有着既系统又具体的诠释,突出了必修与选修课程在教学上各有千秋,较好地符合新课标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1.2必修和选修内容呈现的差异
必修(Ⅲ)呈现的是一部关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历程的简史。在西方的思想宝库中,“人文主义”独树一帜。该课在必修中还包括一些诸如薄伽丘、米开朗基罗和莎士比亚等典型的人文主义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加能够诠释人文主义的真谛。从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来看,明显体现出其基础性的特征,且是以时间轴为线索,突出层次性,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历史事件发展的脉络。
选修(Ⅵ)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它的文化价值。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财产,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而在世界文化遗产评价标准体系下,文化遗产具有性质上的同一性和类型上的多样性。”在欧洲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理所当然是世界文化遗产中耀眼的一部分。选修教材正是抓住这个关键点,通过学习增强学生们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喜爱与尊重,以致力于对其的保护和传承。相对必修而言,选修更加专题化,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拓展课程内容更加饱满。
2内容的教学衔接解读
2.1历史背景的教学衔接
必修和选修都提到:“14世纪中叶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举起“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帜,疾呼人性与自由,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它是从复兴古典文化开始的,故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必修主要是跟随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进程,完整地阐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西欧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在选修教材中则更加关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佛罗伦萨的主要文化遗产作为历史语境,引申出佛罗伦萨之所以能称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历史作用。因此可将该内容与必修整合起来,并借助地图来讲解,使内容更加丰富。
2.2人物介绍的教学衔接
在必修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主要是“文艺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英国的莎士比亚。选修教材中则比较专题化,如在描写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时,就提到了建筑大师布鲁涅列斯基;绘画方面主要有乔托、波提切利、提香和拉斐尔;而文学上只介绍了但丁。此外还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歌剧大师罗西尼和科学家伽利略等。通常教师在讲授历史人物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知识,又可在此基础上布置任务。比如,让学生将时代相近的人物进行比较。例如在讲文学三杰时,也可以将选修中的“意大利绘画之父”乔托做一简单介绍。又如但丁的介绍,在必修中只简单提到《神曲》,而选修教材还介绍了诗集《新生》,“《新生》是中世纪以来第一部剖露隐秘情感的作品,表达作者对现实生的无比渴望、对真挚爱情的热切追求,极大地冲击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故而对必修与选修中所选取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作品加以介绍,这样不但能使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而且所学到的内容也会更为充实。
2.3主体内容的教学衔接
在必修课程中,简单介绍了文艺复兴的背景,并引出“文学三杰”的主要思想和历史贡献。当中插入了对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的生平介绍和相关著作。选修教材则是详细地叙述了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原因及条件,还增添了关于佛罗伦萨名称由来的小知识,充分体现了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中的独特地位。对一些重复的问题,如必修与选修都提到了米开朗琪罗所创作的《大卫》雕像。故在进行教学衔接时,教师应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相关的知识。此外,绘画也是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之一。选修把“文艺复兴的艺术圣殿”作为一个标题下的内容来编写,重点分析了乌菲齐美术馆中的艺术珍品,将它们作为作为人类文化遗产进行介绍。
必修和选修中“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两个词汇都进行了解释。只是详略的差异。如“人文主义”必修教材的文字表述为:“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它倡导个性解放。”而选修对其的表述是:“(1)以人为主体或中心,强调个人的“才能”和自我奋斗,赞扬英雄史观;(2)肯定现实世界,向往名利和享乐,反对禁欲和遁世,痛斥中世纪的经院哲学;(3)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4)提倡理性,重视实验科学和唯物主义,主张探索自然。”选修对“人文主义”的解释更加具体形象,从而可以用嵌入的方式把它与必修融合,使教材内容更清晰。
3课程结构的教学衔接分析
3.1導言衔接与教学导入
在教材的导言中,必修与选修都各用了一百多个字来对该课作一个大致的描述。选修中表述为:“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欧洲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过程,这一过程最终改变了欧洲,进而改变了世界。”必修和选修在该部分上是有一定联系的,主要表现在它们都是紧紧围绕着“文艺复兴”而展开,这也就存在着知识衔接点,即必修与选修都有所涉及。endprint
3.2重难点分解与教学衔接
必修的难点是:“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及作品中的人文主义内涵”。选修的难点则是:“通过佛罗伦萨丰富的文化遗产感受文艺复兴巨匠们的人文主义精神,如何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升华,且联系实际,领会文化遗产在国际文化交流繁荣的今天的意义,从侧面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文化遗产在欧洲乃至世界上的极大影响力。”在分析课程的重难点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做大致的梳理,这也是做好必修与选修教学衔接的前提条件。
3.3问题设置的教学衔接
必修课程的问题设置是由“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评”构成,选修则由“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四部分组成。其中选修比必修多出了“解析与探究”和“活动建议”,体现了选修的扩展性、开放性的特点,尤其是“活动建议”的设置,通过让学生收集更多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运用实践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团体学习的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创造性。“解析与探究”是让学生们通过一个历史事实,分析其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而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已学习到的必修知识,对选修知识进行思考,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
在自我测评部分,必修中涉及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十日谈》和《哈姆雷特》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2)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在此可知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促使掌握好该课的知识点。选修中包括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佛罗伦萨产生了哪些人文主义艺术大师?有哪些艺术精品?”这样的设置都是要学生分析艺术大师和文化成就中去解读人文主义的本质。回顾艺术家们的绘画、雕塑、文学等,可直观地感受人文主义的内涵。
在“阅读与思考”必修和选修有区别。必修中是一段材料:“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的桎梏……创造了远比中世纪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思考人文主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选修则引用了拜伦的一首诗即《上帝给人类露出的笑脸》,“思考如何评价佛罗伦萨的历史作用?”这样的设置显现出了必修与选修教材编写的不同偏重。对此,在上课时,可将它们衔接起来,以突出“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的表现,让学生懂得去分析该运动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必修在问题设置上较侧重于巩固已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而选修则重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出问题是把握必修与选修教学衔接的较好方式。
4思考与方法建议
就“文艺复兴”一节来说,在教学中尤其要把握好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是要遵循教学衔接的原则:
第一,要注意教学内容整合性的原则。“高中历史选修和必修教材中的内容虽各有其侧重,但根据历史学科的完整性和知识的连续性特点来看,二者必然存在关联。选修与必修之间的知识衔接点既可能存在于其知识重合部分,也可能是二者相类似的内容,还可能是互为补充的......”这时教师就需要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灵活的对知识点进行筛选和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材的价值。
第二,要遵循教学方法多样化原则。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只会显得教师未能充分通汇贯通教材。教学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实现在必修与选修上的有效衔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必须仔细考虑。如教师设计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借助历史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活动的开展又都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知识,提升学习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在实施教学衔接时,教师应该要重点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衔接的意识,体现出历史课程的基本宗旨即以学生为本,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结合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特点,合理地运用教学评价。
综上所述, “文艺复兴”一课,通过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的全局与局部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通过选修课,深刻体会文明中心对文明扩展的历史作用及艺术珍品的存在价值、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交融与进步,传递一种珍惜文化遗产的情怀。提高中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对于提升当代中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品格关注人类共同的历史遗产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单超,刘临安.北京与罗马:世界文化遺产的特征与比较[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6.
[2] 曹大伟,赵世瑜.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Ⅵ)[M].长沙:岳麓书社,2005.
[3] 韩金晶.高中历史选修与必修衔接探究——以人民版教材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