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银国
摘 要 从农用地膜使用量和残膜实际分布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用地膜的污染现状,同时阐述了残膜的危害性。通过残膜产生白色污染的原因分析,提出提高农膜质量、加强回收机的研究以提高其回收率、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和使用政策手段等治理农用残膜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 农用地膜;使用现状;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3.067
1 农用地膜的使用现状
近年来,农用覆膜栽培和日光温室生产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已成为宁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技术和生产方式。据测算,地膜覆盖可以使各类作物增产20%~30%,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但是,随着农膜的大量使用,“白色污染”已成为继农药、化肥之后,危害农业和农村环境的又一“罪魁祸首”,而且呈逐年加剧的趋势,尤其是对土壤可持续利用、农作物生长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 农用地膜的污染现状
1.1 使用量和覆膜面积持续增加,残留量逐年增大
随着农膜的普遍使用,每年都产生大量的残膜,由于回收利用等治理措施相对滞后,土地中农膜残留的问题十分普遍,农村残膜到处可见。近年来,全区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在13万hm2以上,使用农膜超过3万t;日光温室等各类设施农业面积达8万hm2,农膜使用量达5.7万t。
以上两项合计,估算每年需要产生残膜4万t。以农膜使用量最大的固原市为例,常年覆膜面积超过10万hm2,农膜使用量2.4万t左右,每年产生残膜超过2万t。
1.2 残膜的分布和形状各异,回收效果差
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主要分布在耕作层,在0~10 cm土壤中的地膜占到残留地膜的2/3,剩余的残留地膜则分布在深10~30 cm的土壤中。受到农事活动以及使用方式影响,残膜主要呈现片状、球状以及卷筒状等,并且在土壤中呈现水平、倾斜或者垂直分布[1]。地膜残片的面积大小也不一。因此,目前回收机械地域适用性差、能满足捡拾要求的机型少,回收率较低。
2 农用残膜的危害
第一,农用残膜长期滞留农田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输,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第二,由于农用残膜会影响和破坏土壤理化性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吸收养分能力变差,导致作物减产。第三,由于目前宁夏农用残膜回收利用率低,部分清理出的残膜被弃于田边地头,遇大风后,残膜漫天飞舞,飘落在房前屋后和路边树梢,影响农村环境。第四,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混在一起,牛羊误食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严重可造成死亡[2]。第五,农用残膜易吸附、缠绕在机具工作部件上,影响机器正常运转,严重时甚至会损坏机具,最终影响农业机械作业质量。
3 农用地膜产生白色污染的原因
3.1 农用地膜质量不过关
一些生产企业为使产品好销,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在生产中,一些生产企业降低聚乙烯地膜的厚度,个别地膜的厚度仅为0.004 mm(标准要求地膜的最小厚度为0.008 mm),造成其物理机械性能(如拉伸负荷、直角撕裂负荷)也随之降低,这样的地膜由于强度过低,覆盖时易发生破裂,无法有效回收。
3.2 农用地膜的政策不到位
宣传引导不全面,部分县区群众参与残膜回收的自觉性还不够。大部分县(区)宣传发动工作还停留在发宣传单、集市张贴标语等,对残膜危害、唤起农民环保意识等方面创新不够,致使群众对整治活动知晓率和参与率较低,自觉捡拾、交售残膜主动性不高。
3.3 回收能力无法满足回收利用需求
目前,宁夏虽已建成15家加工企业,但大部分都是作坊式经营,厂房破旧、设备简陋,只满足于颗粒和碎片的初级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很难承担起辐射带动回收废旧农膜的职能。边远和交通不便乡村残膜收购还有空白点,个别乡村田间、村庄、道路、林带、沟渠残膜回收还有盲区,还存有简单填埋、焚烧残膜现象。
3.4 农用地膜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
各县(区)虽然从政府推动、政策扶持、绩效考核、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进行了探索尝试,但目前还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措施,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部分县(区)政府主体责任不明确,没有形成部门联动、合力推动工作机制;部分县(区)补贴环节和标准的制定不尽合理,难以形成可持续的政策引导效应。
3.5 机械回收残膜效益不明显,推广机械化回收困难
人工捡拾的回收效果好,但费时、费工、费力,清理难度大。机械回收残膜能有效提高回收效率,但目前回收机械地域适用性差、能满足捡拾要求的机型少、回收率低,且易将表层残膜埋入地下。回收后分拣难度大,机械回收、分拣残膜成本每667 m2约为30元,收回残膜售价不到10元,成本效益矛盾突出,残膜机械回收技术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4 农用地膜污染的防治措施
4.1 改进地膜的耐候性能,确保地膜的质量
各级部门应要求农膜生产企业厚度为0.010~0.012 mm抗拉强度性能指标好的地膜(早春覆膜0.010 mm、秋季覆膜0.012 mm),禁止生产、使用厚度小于0.010 mm、耐候期短于6个月的农用地膜。这样,不但能够延长地膜的使用年限,提高地膜保温保湿效果,同时利于干净地进行回收。此外,由于寬幅地膜可有效减少其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因此,研究适合不同地区种植模式的地膜宽度,对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地膜回收率意义重大。
4.2 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等宣传途径,向人们宣传残膜对农作物以及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解,提高农民对地膜的认识以及清理和回收残膜的积极性。农业、环保等部门应制定约束性强的政策、措施,并向农民宣传使用合格地膜对于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真正践行“田间地头无裸露残膜,村庄林带无飘挂残膜”的工作目标。
4.3 制定严格的农用地膜政策并监督施行
首先,各级行政部门要建立残膜回收网点,方便农民就近交售残膜或交旧领新。其次,要引进扶持残膜加工企业,解决残膜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问题,防止田间地头出现焚烧、填埋等二次污染。再次,要对企业进行生产标准化管理,确保农膜产品的质量,尤其厚度以及拉伸强度均要满足相关国家标准要求。最后,还应对生产劣质地膜的厂家进行严格查处和处罚。凡使用不能回收的超薄农膜要收取污染费,把农田地膜污染源头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4.4 开发地膜回收机械技术,提高对残膜的回收利用
加强技术攻关,采用回收机械为主、辅以人工捡拾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残膜的回收率,拓宽残膜的利用途径。政府既要补贴农机合作组织购置残膜回收机械、增加装备总量,又要对开展残膜机械化回收作业实施补贴,提高残膜回收效率,降低回收成本。在不适宜机械回收残膜的区域,动员农民开展人工捡拾残膜。
参考文献
[1]梁志宏,王勇.我国农田地膜残留危害及防治研究综述[J].中国棉花,2012,39(1):3-8.
[2]杨素梅,董学礼,陈福.宁夏农田农膜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1999(6):43-46.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