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耀龙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尤其是2017年浙江卷、上海卷高考试题的命题情况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命题形式日趋灵活,有主观化的趋势,命题者还力求在阅读中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1]。学生在面对此类题型时,容易出现审题不清,思维混乱等问题,究其原因则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训练,不能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原文;在引导学生比对原文和选项的过程中,没有完成言语经验——判断错误选项的“尺度”的建构。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取了“整体把握”与“目标分解”相结合的训练方法,首先进行整体阅读,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论证过程和主要结论;其次让学生通过分解训练,强化对原文信息处理的主要误区(主要包括概念替换、词语的修饰与限定、内容与关系的理解、信息的处理等问题)的认识,在训练中,帮助学生建构自身的语言运用经验,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现梳理如下:
一、整体把握与主观性试题
对文本全面和准确的把握是高效阅读的前提和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对整体阅读的要求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以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为例。本文中的核心词汇是“气候正义”,文章的内容包括,提出“气候正义”的问题背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谈“气候正义”的主要内容,并重点论述了“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因而存在“权利和义务关系“的问题。最后总结“气候正义”的深刻内涵。从结构上采取典型的“总——分——总”的论述方式,围绕核心词汇“气候正义”,作者还提到了“环境正义”“社会正义”“法律正义”“气候容量”“生态赤字”等词语,阐述了这些词语与核心词语之间的关系。在后面的设题中,主要围绕核心词语(气候正义)、文章的论证过程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来设置选项。可以说,试题对文章内容的考察较为全面。如果不能全面把握文章,而采取直接比对原文和选项的话,很可能犯断章取义的错误。如第1题中的C选项“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从文章内容来看,文中有三句话“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用来来印证选项内容,但如果不能把握全文内容的话,就很容易陷入纠结,到底“为不为后代设定义务”呢?而如果全面理解文意的话就可以发现,其实本段作者表述的意思是:气候正义问题还要放眼长远,立足未来,重点在于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子孙后代也享受对等的“气候容量”的权利,以体现地球气候可持续发展。
另外,论述类文章阅读出现的主观性试题也需要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深入把握文章主要 另外,论述类文章阅读出现的主观性试题也需要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深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脉络思路。如2015年福建卷第11题: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新課程改革以后,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的命题更为多样,如2017年浙江卷第9题: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017年江苏卷第17题: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2017年春季上海卷试题:“天开图画即江山”意思是“山水就是天画出的图画”。用“天开图画即江山”作标题,有哪些作用?试题类型的主观化和多样化,使得整体阅读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从选文的内容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也负载有文化传承的作用,如2017年江苏卷的选文《从脸谱说起》、天津卷的选文《中国人的时间制度》、课标Ⅱ卷的选文《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等,都透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是完成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环节。
二、目标分解与客观性问题
不可否认,当下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察还是以客观选择题为主的,命题者在设置选项的时也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在笔者看来,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误选项进行分解训练更为有效,让学生对信息处理的一些误区:替换、修饰与限定、句意理解、句子关系、信息处理等问题有一个更为直接认知,更为简捷的辨别错误选项。
(一)概念的替换。如2017课标全国Ⅱ《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第3段的文字说: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而试题选项表述为: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命题者有意将原文中的“明初社会”替换为“明代社会”,造成了概念的不等价替换,表述内容的“似是而非”。
(二)词语的修饰与限定。以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为例,第1题的选项表述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原文中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到选项中变成了“非政府组织”,中心词“非政府组织”的修饰语的缺失导致了限定范围发生了变化。
(三)句意的理解和句子关系。如2017课标全国Ⅲ中《留住乡愁》的最后一段: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而试题的选项表述为: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选项的内容明显是对文意的曲解,原文中的表述为“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而不是让“活化乡村记忆”成为其他产业的配套设施,命题者故意曲解了文意来迷惑考生。
(四)信息的添加与遗漏。以2017浙江卷的现代文阅读为例,文中的前两段主要描述了两个概念“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试卷的第7题则考察了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除了一个选项的表示为: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其他的几个选项的表述都遗漏了一些关键信息,或是缺少了“发送符号”的过程,或是缺少了“决定接受”的过程。
三、语言经验的建构
通过整体把握和目标分解训练,可以让学生初步完成相关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
(一)掌握整体把握论述类文章的一般方法。整体把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核心词语的内涵和外延、论证思路和结论,尤其是论证思路,涉及到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等,需要学生对原文内容进行概括,结合原文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等。
(二)把握等价替换与非等价替换的“尺度”。前文中的几种类型是信息的非等价替换,命题者往往运用合理的省略、调序、重组、替换、归纳等手段来对信息进行等价替换。
以2017山东高考《乡土本色》试题的选项为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细读原文,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根据原文中的“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等词、句子重新组织句子,基本符合原文内容,句子意义保持基本不变,属于信息的等价替换。通过对比,使学生把握等价替换与非等价替换的“尺度”,这也是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关键所在。
《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教学,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日常训练,建立起个性化的言语经验:通过整体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把握关键信息的方法;通过分解训练,使学生把握信息的“等价替换”与“非等价替换”的尺度,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