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佛陀”莲华生

2018-01-09 14:34马明博
环球人物 2017年24期
关键词:吐蕃藏传佛教寺院

马明博

莲华生(生卒年不详):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一生充满神奇色彩。公元8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创立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

在藏传佛教典籍中,有关莲华生的记载,无不沾染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作为藏传佛教的奠基者,他的存在像一个谜。

史料记载,公元8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迎请莲华生来藏。他创建了西藏第一座真正意义的佛教寺院——桑耶寺,培养藏传佛教人才,奠定了佛教在藏地长远发展的基础。

乌仗那国的王子

据多罗那他(明代藏传佛教高僧)于1610年所著的《莲华生传》记载,莲华生出生在印度西北部的乌仗那国。乌仗那,梵文Uddiyana,意为花园,法显在《佛国记》中译为“乌苌”,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译为“乌仗那”,其地理位置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斯瓦特河谷一带。

历史上的乌仗那国与中国交流密切。南北朝时,乌仗那国的昙摩罗尊者来到中国,在洛阳兴建了法云寺。隋朝时,僧人那连耶舍翻越葱岭到达汉地,翻译了《月灯三昧经》等佛经13部。唐朝初年,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渡印度河时,部分经卷被水冲走,有幸在乌仗那国的佛寺补充完备。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乌仗那国王达摩因陀罗诃斯遣使者到长安,献上龙脑香等贡物,并上表唐太宗。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对乌仗那国王进行册封,乌仗那国正式列为唐朝属国。

传说中,莲华生出生在乌仗那国陀那果夏湖的一朵莲花中,自幼被国王因陀罗菩提收养为王子,长大后娶邻国公主为妻。

莲华生喜欢静思,经常独自到荒林树下坐禅。他曾以歌明志:“我以光明的智慧为父,以喜乐的慈悲为母。我不生不灭,内外莹彻。我所要的,是空有而不执着;我所做的,是降伏妄念。”

国王希望他继承王位,莲华生恳切地说:“若做国王,度众生甚少;愿王慈悲,许我出家。”国王舍不得,一直没有同意。后来,莲华生误伤人命,被逐出王宫,流放于偏僻之地。从此,他专心修学佛法,在萨霍尔(今孟加拉国)的阿苏罗岩洞,依止尊者阿难陀剃度出家,系统学习佛教经典。

之后,莲华生云游各地,寻师学法,足迹遍及萨霍尔、泥婆罗(今尼泊尔)、大食(今伊朗)、里域(今新疆和田、于阗一带)、象雄(今西藏阿里一带)等地。据说,他还到大唐境内的五台山亲近吉祥狮子尊者,学习大圆满法。

云游期间,莲华生掌握了多种语言文字,以及医学、建筑、雕刻、绘画、织染等各种技艺。当时,随着印度教的崛起,佛教渐趋下风,与印度教相融合的秘密佛教逐渐兴起。莲华生又师从密教高僧及隐修者,系统地学习了密教经典、无上瑜伽修持法及各种咒语。

莲华生在寒林或岩洞苦修,短则数月,长则五年,作为密教的集大成者,渐渐闻名遐迩。

与苯教法师斗法

著名藏学家王尧教授指出,佛教传入雪域高原的时间,从现有文献来看,确定在公元7世纪。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他师法大唐,创建了行政及军事管理制度,并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大唐的文成公主,使佛教从唐朝、尼泊尔两个渠道传入吐蕃。之后,松赞干布又兴建了大昭寺、小昭寺,佛教开始在吐蕃王室上层传播。而在此之前,传统的苯教信仰是吐蕃的唯一宗教。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迎娶大唐金城公主的吐蕃赞普赤德祖赞被害。他的儿子、13岁的赤松德赞继位。摄政大臣借口赤德祖赞的早逝是信奉佛教所致,提出禁止佛教。于是大昭寺被关闭,佛像和佛经被掩埋,来自印度及西域的僧人被驱逐。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21岁的赤松德赞主政,大力倡兴佛教。大昭寺重新开放,埋藏在山洞中的千余部佛经被请出,印度那烂陀寺高僧寂护法师也被请来传播佛法。

不巧,这一年高原上发生了山崩、洪水、饥馑、瘟疫等一系列灾难。信奉苯教的大臣认为,这些灾祸是寂护带来的,他传播的佛法触犯了吐蕃神灵,要求寂护返回印度。

寂护深知自己失利的原因:吐蕃人对宗教的期望,无非是招福禳灾;在他们看来,谁能用咒术降伏灾祸,谁就是对的。因此,寂护建议赤松德赞迎请精通咒术的莲华生入藏。

赤松德赞一面派人前往长安,求取佛经;一面派人迎请莲华生入藏。据《莲华生大师应化史略》记载,入藏后,莲华生大显神通,与苯教的法师频频斗法,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关于这一段历史,王尧教授在《走近藏传佛教》一书中,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在苯教信仰中,河有河神,山有山神,树有树神。佛教传入藏地之初,苯教之所以不认可佛教,是因为佛教中的佛菩萨,没有一个是藏地的神,因此苯教徒本能地对佛教进行排斥,甚至引发了流血冲突。

莲华生大师则以非凡的智慧,把苯教所崇拜的诸神,全部吸收进佛教里,将其组织为一个新的系列——护法神。此举不仅减弱了苯教徒对佛教的反感,还促成了佛教与苯教的融合。而正是二者的融合,促成了藏传佛教的诞生。

作为藏传佛教的创建者和奠基者,蓮华生受到了苯教及佛教界的共同尊敬。藏族人非常敬爱莲华生,称他为“古鲁仁波切”,意为“珍贵的上师”。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派,不仅将莲华生奉为祖师,更把他看作“第二佛陀”。

桑耶寺的创建者

赤松德赞向莲华生学习佛法,接受密法灌顶,成为莲华生在吐蕃的重要弟子。为表示感谢,赤松德赞将妃子益西措嘉献给莲华生。莲华生纳受后,即以在家修行的瑜伽士身份示现于世。

藏地原有的佛教寺院,如大昭寺、小昭寺等,主要用于供奉佛像,没有僧团,也没有经典,称不上是正规的寺院。因此,莲华生与重返藏地的高僧寂护,建议赤松德赞兴建一所真正的佛教寺院。莲华生为寺院选址在雅鲁藏布江北岸,寂护负责寺院的整体设计,赤松德赞负责修建。

寺院初建时,赤松德赞迫切地想知道寺院建成后的样子。莲华生示现神通,从手掌中幻变出未来寺院的景象。赤松德赞看后,惊喜地叫了一声“桑耶”(意为“出乎意料”“不可想象”)。后来,这座寺院就被命名为桑耶寺。

桑耶寺是以佛经中描述的世界为模型而设计的,底层为藏族建筑风格,中层是印度建筑风格,上层为汉族建筑风格,因此又被称为“三样寺”。寺院占地11万平方米,大小殿堂108座,殿塔林立,楼阁高耸,规模宏大。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历时12年的修建,桑耶寺终于落成。寂护出任寺院首任堪布(住持),莲华生为传法大师。赤松德赞从吐蕃王室中选出7人,在桑耶寺出家,史称“七觉士”,他们是藏族第一代僧人。

作为藏地第一座佛、法、僧三宝具足的寺院,桑耶寺享有“西藏第一座寺廟”之美誉。其存在的意义,犹如竹林精舍(印度佛教的第一座寺院)之于印度,白马寺(汉传佛教的第一座寺院)之于汉地。

有了寺院、僧人,就不能没有佛教经典。莲华生在桑耶寺附近组建译经院,下设三大译场,由印度高僧与精通梵文的藏传僧人共同协作,将大量的梵文佛经译为藏文。随着佛经的翻译与传播,佛教在雪域高原真正站稳了脚跟。

在莲华生的建议下,赤松德赞依据佛教教法,制定了吐蕃律法20部,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他要求群臣发誓永远护持佛教,并在桑耶寺立“兴佛证盟碑”为证。为保障佛教推广顺畅,赤松德赞还推行了“三喜法”,明文规定:“如果赞普的律法违背佛法,臣民可以抗拒执行。”

赤松德赞当政时,佛教成为吐蕃的主要信仰。因此,在藏传佛教史上,莲华生、寂护、赤松德赞被尊为“藏传佛教三杰”。

千年预言

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赤松德赞传位其子,自己退隐山间,一心修行佛法。同年,赤松德赞逝世,享年59岁。

赤松德赞的幼子赤德松赞继位后,莲华生摄位辅政,在藏地又生活了16年。据《莲华生大士应化因缘经》记载,赞普长大成人后,莲华生离开藏地,前往西南方向的罗刹国度化众生。

得知大师要走,赞普、王妃、大臣及众多佛教修行者苦苦挽留,莲华生坚定地说:“我没有来,也没有去,无论是谁,只要对我有信心,我一刹那也没有离开。”

据说,在离开藏地之前,莲华生预见到赞普的后代将要毁坏佛法。为保留佛教的传承,利益后世的众生,他将佛教经典、修法仪轨等做了“伏藏”——埋藏在山间岩石、虚空以及人的意识里,等到机缘成熟时,再重现于世间。

临别时,莲华生对赞普说:“人命无常,修学第一;成佛法门,观心为要;心无所住,如如不动;非有非空,持之以恒;慈悲为怀,度生为念。”

他对赞普的王妃说:“严持净戒,以立根基。次习禅定,内观自心,本来清净。心不执着,身随所安。妄念起时,勿随勿制。若见境界,不论是诸佛菩萨,或神道魔鬼,不起惊喜,亦不恐怖。”对前来求法的人,莲华生说:“听上师的话,自观本心用功。一切人前,均宜谦和,勿稍骄矜,勿使人不悦。”

有人问:“一千年后,佛教在这个世界上会是什么样子?”莲华生抬起头,朝远方凝视了一会儿,然后慈悲地回答说:“当铁鸟(飞机)在空中飞行、铁马(火车、汽车)在地上奔驰的时候,佛教将会更加兴盛,并且在全世界传播。”

猜你喜欢
吐蕃藏传佛教寺院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大唐VS吐蕃:谈判拼实力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开拓万里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宽恕
拜佛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青海404名藏传佛教僧人参加学衔考试
浅析元朝统治下的吐蕃地区佛教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