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的意象主义与中国唐诗探析

2018-01-09 13:55关文义
青年时代 2017年33期
关键词:庞德唐诗

关文义

摘 要:庞德是一战前后美国社会中深入接触中国文化的美国学者和诗人。他在整理和译介唐诗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对唐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他构建意象主义的理论和进行创作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庞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多有偏颇之处,然而并不影响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庞德;意象主义;唐诗

庞德(Ezra Pound)1885年出生于美国的爱达荷州,曾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来到汉密尔顿大学,在那里获得了硕士学位,之后迁居到欧洲,并定居于伦敦。庞德求学时期正是欧美浪漫主义走向尾声的阶段,此时无论是美国社会还是美国文学,都是一副暮气沉沉的模样,缺乏生机和新鲜的气息,冗长的说理充斥在诗行之间。作家和诗人的创作置读者的感受于不顾,完全沉浸在自娱自乐中。维多利亚式的毫无道理的作品矫揉造作,再也没有了文学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深切的关怀。好在每个时代都不会缺乏深思的智者,一大批逆势而起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就在这个时刻成长了起来。

首先关注读者的感受,强调以读者反应为作品的评价主体的接受美学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姚斯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部文学的接受史。而读者的上述行为并非是自然生成的,这些行为都基于一种被文学理论家称之为“期待视野”的心理基础上。读者由于个人的独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个人的审美能力、生活经验、价值取向等认知体系,他们对一部文学作品有独特的期待。

一战前后,欧美国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如工业革命、经济动荡、战争威胁等,文学也进入了一个低潮期。一种新的文学气象因之成为整个社会的期待。那么,新的文学思潮之源又在哪里呢?一切存在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现有的文学现象的失望和批判,必然要落脚在对另一种与之相比焕然一新的理论及现象之上。现在大家公认的,意象主义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博格森的直觉主义。庞德在论及意象主义时曾强调这种文学意象的生成是完全不经过预设的,理性和感性的瞬间结合,而读者在理解意象主义的作品时,也需要一种直觉,而非理性或抽象的分析,更不能将作品中的意象和某种抽象的哲理结合起来。除此之外,意象主义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来源,那就是中国古的文学传统。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意象一词初见于《周易·系辞上》。其中有这么一句:“圣人立象以尽意”。象,就是客观的物象存在;意,则是圣人所要表达的意义。此后王弼在对周易的解读中也讲了意象的内涵,将客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抽象的意的关系表达为物质和精神、源和流的关系。不过,直到刘勰这里,意象才作为文学的一个术语为大家所知。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怪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的“窥意象而运斤”指的是文学创作者先有了某种立意,并将这种意寄托在某种物象之上。意象一词,于此方才统一为不可分割的一体。后世虽有诸多文论涉及意象一词,作为主观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与客观存在统一的文学表达的这个意义,却越来越广泛地为大众所接受。

中国传统文学的意象元素对文学构成的影响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可考的文献来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就是在意象主义形成之前。《诗刊》的副主编尤妮思·迪金斯、汉学家费诺罗萨都曾关注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元素。庞德也深受影响,他曾经翻译过费诺罗萨的笔记,形成《神州集》,其中收录的中国诗有19首。这一盛举被艾略特大加褒扬,他盛赞庞德是伟大的中国诗作者,庞德对中国诗歌的关注由此可见一斑。我们可以认为,庞德于此已经深悟了中国诗歌的意象精粹。这种认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不无体现,以他的著名的《在地铁车站》为例: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在这首诗中一共有两种物象,人群中浮动的脸和树枝上的花。在没有被诗人采撷入诗之前,这两种物象是各自独立的,并不具有任何审美意义,当然也不能表达某种情感和情绪。一经入诗,二者成为一副画面中对比鲜明、相映成美的意象。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诗相比,这首诗短小却有着隽永、优美的含义,同样是诗中的画,画中的诗。

庞德接触到《长干行》一诗,却是偶然。1913年,庞德在已故东方学家费诺罗萨的遗孀处得到了他的笔记,其中有为数不少的中国古诗的原文,用日语来注音,用英文来注释。这些诗歌与庞德一直以来心仪的意象主义不谋而合,他决心把这些作品翻译成英文,终成十九首,收集在他的诗集Cathay中。Cathay,是英語根据中文“契丹”的发音,经突厥语和阿拉伯语的传递和演变而创的词汇。在翻译的过程中,庞德本人深受语言的困扰,因为他身边没有精通汉语的助手。庞德依靠一些日本学者的帮助,通过查阅汉英词典,来理解这些作品。虽然困难重重,庞德却获得了惊人的成就,这和他秉持的意象主义和中国文学天然相通不无关系。

当然,庞德对这首诗的理解在某些方面不乏偏颇之处。如“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一句。此处的不可触,乃是因为五月的长江受连阴雨的影响,江水上涨,滟滪堆被江水淹没,因此不可触,并非是And you have been gone for five months。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庞德对此诗精髓的深刻把握。诗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意象,来表现这位年轻的水上行商者的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如苔藓、落叶、蝴蝶和西园的草。庞德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带着极高的重视和娴熟的处理技巧。他这样译道:

By the gate now, the moss is grown, the different mosses!

Too deep to clear them away,

The leaves fall early this autumn, in wind.

The paired butterflies are already yellow with August

Over the grass in the West Garden.

通过押韵和重复,这几句读起来一咏三叹,把一位年少妻子的哀怨形神兼备地烘托出来。“迟行迹”三字未免抽象,对于西方读者而言,可能难以把握其意义,故而庞德在此处略去不译,只去讲Moss。Moss是荒凉孤寂的意象,长到too deep,以致于难以清除,正是原诗中的“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本是静态的意象元素的安放,庞德在此处将这样的静态动化,如同秋风吹过,将看得见的落叶和看不见的秋风浑然一体地表现出来。With August一处更是如神,从此句英文转回中文,则是“八月染黄了那对蝴蝶,流连在西园草丛上”。庞德通过with一词,给没有生命的八月以造化的力量,静的意象由此而成为动的意象。

通过翻译以《长干行》为代表的唐诗,庞德的意象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行为都得到了极大丰富。庞德提出自己的意象主义理念,在初衷上就有反对当时文坛沉闷、乏味并且抽象的风气。他在译诗之际,领会到了中国诗意象化的特点,那就是提倡生动鲜明的画面感,反对冗长的说教,作家只以某种方式布置意象于画面,把想象的空间、审美的愉悦以及评价的机会留给读者。他有很多作品出自这样的理念,如Cantos第一章的第一节:

Rain, empty river, a voyage

Fire from frozen cloud, heavy rain in the twilight

Under the cabin roof was one lantern

The reeds are heavy bent

And the bamboos speak as weeping

笔者尝试翻译这几句为:

雨、长河寂寥,舟行

冻云如火,黄昏时雨

孤舟,灯火

芦苇垂垂

竹林如泣如诉

如果仅看译文,很难想象这首诗是一位美国诗人所作,这正是因为作者把这些物象意象化,又把这些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向读者展现了一副中国画中的暮雨江天孤舟行旅的画面。全诗风格极為洗练,完全没有诗人个人的评论或者感慨,把这些全部留给读者。这几句诗作堪称庞德意象主义的代表作。

庞德在学习中国文化,翻译中国唐诗的过程中,一方面将中国文化的魅力传译到西方,一方面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之处,将自身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庞德现象,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在他那个时代中国文化对欧美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互相可借鉴之处,对我们秉承“求同存异”的思想进行文化交流更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巧丹.三向对比:庞德《胡关饶风沙》英译诗中的创造性叛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4).

[2]李正栓,孙蔚.庞德对中国诗歌与思想的借鉴[J].当代外国文学,2011(1).

[3]朱谷强,刘筱华.埃兹拉·庞德对李白诗歌的西化[J].外国语文,2010(6).

[4]黄运特.庞德是新历史主义者吗?——全球化时代的诗歌与诗学(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6(6).

[5]董洪川.庞德与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形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6]王贵明.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J].中国翻译,2005(6).

[7]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庞德唐诗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品读唐诗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庞德子
《面对伏拉庞德修道院酒神壁画的沉思》作品分析
从学术史探索中走近学术庞德——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