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和合说途径的翻译教学

2018-01-09 13:30齐欣魏绪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翻译教学

齐欣+魏绪涛

摘要:智能时代,机器智能在目的、内容和方式上对翻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西文化基础上的“和合说”是一种生存哲学,允许译者主观能动地介入,和合而生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以和合说的教育视角、思维范式和实践途径来指导翻译教学,有利于实现人机结合,保证翻译质量。

关键词:和合说;机器智能;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2013603

智能时代,人类很多重复性的工作不断被机器代替。作为信息网络的智能工具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也進入到翻译领域,滋生出各种多语言互译翻译应用,如百度翻译、谷歌翻译、必应翻译、青云翻译、经纬国际等。然而,翻译归根结底是由无数词汇组成并凝结着人类语言、文明、艺术的工作,在智能时代的翻译工作中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都不能独挡一面,人机结合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时代的翻译教学

教学不仅应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也应不断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体现时代的特征。教育者必须要正视这样的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秉承开放的思想,以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展研究和选择教学内容。面临着智能时代的新特征,翻译教学应深入思想,转变方式,形成其独特的体系,满足这个时代对其特殊的要求。

1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需服从于整个社会教育的总体目标,反映出社会的教育总需要,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翻译过程中,过度强调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达到翻译的真正目的。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两种语言所包含的不同文化的理解力,从而更好地传播两种文化[1]。教学目的也会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的要求而变化,会跟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智能时代翻译教学的目的是不仅要培养出会转码的翻译主体,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会“传情”的人,使翻译活动真正做到人文精神的传递。

2教学内容

苏联翻译理论家什维采尔在《翻译理论》中说:“翻译不仅仅是代码的简单代换, 而是从另一种文化的角度阐释原文, 以便读者能够领悟。”[2]可见,翻译的本质不应该是仅仅两种语言的转换, 也要包含两种文化的交融,且以后者为灵魂和神韵,缺之不得。翻译是门艺术,它崇尚风格的多样性,也离不开客观存在的真实性。翻译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是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3]。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机结合,智能时代的翻译教学的重点也应从字词和语法层面,转向文化和意识层面。

3教学方式

翻译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项技能,对它的传授不可能做到详尽,再庞大的数据也不能保证推导出最佳的译文。那么如何得到最好的译文?这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素质和能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像知识的讲授那么直观,教学过程中引导比教导更显重要,同时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在智能时代借助适当的翻译工具、软件和网络平台来完成翻译的能力,以及使用电化、内化平行的数据库来创造翻译的素质。

二、和合哲学的翻译理论

“和合”是一种精神文化,也是一种哲学思想。“和”是生之道,“合”是存之法。“和”的历史早于“合”,早见于《国语·郑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许多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谓之和,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4]。“和”是多种不同事物间和谐关系的建立,要维持这种各要素间的和平共处,还要必须实现各要素间的共同发展,即为“合”。“合”乃结合、融合之意,指的是各要素间的相互合作、相辅相成,强调了矛盾中的诸要素之间和谐和统一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和则生,合则拢,二者缺一不可。

“和合说”具有其自身的哲学理论系统,包括本体观、伦理观、认识观、审美观和文化观。“和合说”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具有其深厚的东西方文化底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和合说”的中国文化底蕴主要来自主张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儒家、道家、佛家学说。 《说文解字》对“和”、“合”做过记载。“和”意为声音相应(和谐),后来“和”引申为冲突融合,用一定的方法和原则使之达到一种和谐、适中、和睦的状态。“合”意为唇(器)合拢,后来“合”引申为多元的异质以最佳的形式聚合、结合和合并。和合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和谐与多元,关注过程与创生,提倡一种追求伦理与审美的理想生存模式。和合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当代和谐文化之根[5]。和合学说是由张立文先生开创的哲学理论形态。“和合”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和文明中多元素、多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变异过程中各种要素、元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合[6]。

“和合说”的西方文化底蕴来自于西方古代哲人对世界本源的探索,主要是“存在实体论和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就是存在,一切存在的中心即是“实体”,世界就是一个以“实体”为中心的具有层级和多维关系的平衡和谐网络[7]。他认为,四种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本质原因中,形式因与质料因是核心,任何事物都是质与形的对立统一,两者相辅相成。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等级系统,从低级向高级的转变,就是形式对质料的超越[8]。

“和合翻译合说”就是将通常需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结构来表达的内容综合到一个语言结构中去。翻译过程中充满了辩证矛盾,文化差异,语言系统中的“文”与“质”、“信”与“美”、“言”与“意”、“神”与“形”、“化”与“讹”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从基本含义看,和合不是只讲统一不讲对立,更不光讲对立统一,而是对于对立、统一的超越。也就是说,和合以冲突为基础,先要承认区别和差异,而后才能达到各种元素的融合。甚至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无法和合[9]。“和合”是一种生存哲学,体现的是生存之道,发展之思,允许译者主观能动地介入,和合而生从而达到一种平衡。和合翻译学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互相完善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竞争与替代的关系[10]。

三、从和合说途径对翻译教学的思考

和合翻译说的指导便于从新的视角解读翻译理论、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教学,更好地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提升翻译的实现标准,生成翻译的动态过程,促进交往与文化交流。

1学生多重能力的培养

翻译的好坏和差异往往局限于译者的能力,而译者能力又不是简单的翻译能力,它还包含语言以外的诸多主观因素。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认为,译者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把囚禁在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译者除了要具有源語和目的语的扎实双语基础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责任感、抉择力、创造力、分析力、组织力和平衡力等能力。专业翻译的过程充满了译者的抉择行为,从择本开始到译文语言的选择与创造都取决于译者的态度,包括对翻译作品本身及其译入语的使用价值的看法[11]。要培养学生的翻译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使其能正确选择有效的途径、知识和方法,来进行翻译。在大数据时代,良好的译者要能够从繁杂的数据中提炼出与目标主题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分析,洞悉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同时,译者还应对不同的材料或信息进行辨别、归类和组织,拥有基本的译文产出的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充满着各种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矛盾,需要译者能在两种语言中自由地游走,平衡地处理和解决各类翻译矛盾,生成优秀的译文。

2智能机器翻译的运用

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并不是相悖的两种翻译途径,实际上通过两者的相辅相成,翻译的效率反而会大大提高。当然,机器代替不了人脑。人工翻译的过程是人工译者集理解、分析、选择及再创造为一体的综合过程,是大脑思维活动的过程。即使最先进的翻译软件,也无法达到人工翻译的水准。例如,从识别文本信息角度而言,谷歌翻译的算法只识别了文本的少部分信息。这就造成机器翻译不能识别语法信息,例如时态、虚拟语气等。而且,大数据时代的翻译教学要求对大量的语言信息进行识别,对复杂的语言逻辑做出可能性分析,这都需要电脑的介入。电脑让翻译的方法和技术有了巨大的改进,由此产生的机译技术也拥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数据化驱动、网络化互动和多市场、多模式翻译教学,合理地运用机译技术于翻译教学中将有助于培养面向市场、面向职业的专业性翻译人才。目前,机译技术在翻译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局限性,如深层词义、消歧和调序等方面,而且机译的译文往往离翻译的“信、达、雅”理想标准相去甚远。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人类去解决。只有通过计算机专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的共同努力,翻译这门综合学科才能真正地进步,语言之间的障碍才能真正地消除。

3教学动态过程的生成

翻译和合说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关系体系,“生生”“融突”为其核心内涵。“生生”指新生命、新事物的不断化生, “融突”即冲突与融合, 它是生生之变化超越,亦是翻译过程的写照[12]。翻译本身充满着不确定性,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与顺应性。任何标准的提出都是永久性发展中的一种努力。翻译的过程就是对各种不确定性不断趋近确定的过程。译者必须懂得如何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多层面因素影响下去多元选择,词意捕捉,审时度势,反复推敲,从而在民族性、时代性和通俗性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语言使用或选择过程中的动态性与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密不可分,并最终促成意义动态生成[13]。例如,描绘友情的经典语句When one befriends others, what h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is the others good qualities and not other things.(友也者,友其德也),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塞尔维亚《政治报》和新南斯拉夫通讯社发表的文章《永远的朋友 真诚的伙伴》一文中被言简意赅地译为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Mencius said, one should befriend those with virtues,这是对译文做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通俗性上的完美动变。

4和合翻译认识观的建立

和合认识论就是以观、感、体、悟为认识的主要手段,同时借用调查、试验、推理等辅助手段,达到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历史性统一的过程,从而实现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理想[14]在翻译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和合翻译认识观,让其能够平衡影响可译度高低的主客观的因素,基于主观的认识和目的,去协调两种语言、文化上的分歧,在保留同一性的基础上能够追求一定的特性。只有帮助学生从新的视角真正领悟到翻译的本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得到激发,才能实现翻译教学的过程中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能亲身体验、实践、参与和创造,增强学生的译文产出能力。

四、总结

机器智能近年来大展所能,并备受关注,也对人工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机器和人之间不是孤立、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制约、相互扶持的关系。智能时代,人通过数据来获得认识,这不能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在分析、提取数据信息时,更需要人的指导。机器智能为翻译领域带来了提升的空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运用和合说哲学的眼光,去指导翻译实践,以和合说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来探索提高翻译的有效策略,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机结合,保证翻译的效率和精准度。

参考文献:

[1]马琰,王峰.从“文化转向”看翻译教学的文化自觉[J].教育评论,2016(4).

[2]Швейцер А.Д. 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 Статус, проблемы, аспекты.М., 1988.

[3]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8.

[4]张岱年.漫谈和合[J].社会科学研究,1997(5).

[5]吴志杰.和合翻译研究刍议[J].译学研究,2011(4).

[6]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

[7]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8]莫运国.翻译和合说的哲学思考[J].上海翻译,2010(1).

[9]张辉.从和合翻译说视角看汉法翻译中的冲突与融合[J].外语翻译,2013(12).

[10]王树槐.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1(5).

[11]钱纪芳.和合翻译说要求译者和合翻译思想初探[J].上海翻译,2010(3).

[12]莫运国.和合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13]Versehueren,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47—151.

[14]吴志杰,王育平.和合认识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2).

Abstract:In the intelligent era, machine intelligence puts forward the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goal, content and way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Based o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harmonology is a philosophy of survival, which allows the exer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e initiative to achieve a harmonious balance. The guidance of the educational introspection, thinking mode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harmonology on translation teaching can facilitate the manmachine integration and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Key words:harmonology; machine intelligence; translation teaching

(責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
多元互补模式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证研究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