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玉
摘要:首先对“仁义礼智信”思想的内涵进行解读,站在当今高校教育的角度对“仁义礼智信”思想与高校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当前大学生人格道德问题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最后探讨将“仁义礼智信”优秀思想融入人才素质教育体系中的策略,并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人才体系;仁义礼智信;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2009403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基即是思想道德的品质。所以,高校的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为核心方向,只有優秀的道德品质才能支撑人才的多项学科知识素质。“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提炼出“仁义礼智信”思想内涵中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道德观念内容并融合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进行教育活动,是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仁义礼智信”思想的内涵
(一)仁的内涵
儒家思想中“仁”的概念内涵是中国古代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仁”以博爱世人为出发点,树立人的修身的道德自觉,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道德实践的核心,以“仁”的概念树立人在道德实践中的行为标准和核心原则。“仁”是“仁义礼智信”思想的主旨体现,也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在儒家思想教育理念中对“仁”的倡导,即是对人的道德实践行为的根本要求。
(二)义的内涵
“义”是儒家思想对处理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教诲人在实际发生行为当中进行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在最初的儒家思想体系中,“义”与“礼”的概念是思想体系的主体,以行为原则为出发点对人性的行为进行外在的界定和限制。这使得儒家思想体系过于注重外在的强制力量,所以孔子在后期儒家思想理念中重新树立以“仁”为道德核心指导,强调内在的道德自觉[1]。进而使儒家思想体系演化发展成为以“仁”为内核、以“义”为外在标准的思想道德体系。儒家思想将“义”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以利为义,指人在道德实践中应将利益予之他人为“义”的体现。第二层内涵是以义为利,指人在获取利益的行为当中应以“仁”为出发点、以“义”为工具和手段,通过道德的方式来获取利益。第三层内涵是指纯粹的道德批判,即,不掺杂任何利益关系,纯粹地以“义”的原则标准对人的行为进行衡量与评估。
(三)礼的内涵
儒家思想体系中“礼”是相对复杂的概念。涉及到所有的内涵的实践,要求人在道德实践行为中应按照一定标准来界定自身的行为。“礼”与“法”同样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界定和限制,但是“礼”与“法”不同的是,“法”是具有明文规定的制度形式,并辅以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同时配有相关的执法者和监督者。而“礼”虽然与“法”的目的基本相同,但是“礼”并没有形成制度形式,也没有任何监管机制[2]。“礼”完全依赖于人们之间的道德意识来对行为进行道德约束,不具备确切的奖惩机制,但是实际产生道德层面的奖惩效果。进而儒家思想体系用“礼”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界定和约束。
(四)智的内涵
“智”的内涵主旨是智慧、聪明。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都是极力倡导人应从“智”的角度提升自我。“智”并非事物理念的知识,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对客观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体悟。现代文化中对知识的解读是客观事物的原理与概念,而中国古代对“智”的解读是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也就是说,“智”是人这一主体与客观之间关系的理性哲学知识。“智”的终极实现目标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五)信的内涵
“信”与“诚”在内涵主旨上是相同的两个概念,主张人的外在行为应诚信、无欺、守诺、讲究信用,人的内在修养应当真实、自然,实现纯粹的道德自觉。信是道德人格完善的体现,也是道德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准。
二、“仁义礼智信”思想与素质教育的联系
要实现在人才素质教育体系中将“仁义礼智信”思想的融入,首先要找到“仁义礼智信”与人才素质教育体系之间的相关点和衔接点。同时需要对“仁义礼智信”思想进行辩证的批判,提炼“仁义礼智信”思想的优秀价值,并与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进行融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教育体系,这一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架构和实践体系[3]。在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需求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应不断地融入和吸收相关的学科知识和优秀思想观念,进而实现培养大学生优秀素质的教育目的。这就包含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和共通性。
(一)相似的人才培养目标
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仁义礼智信”思想教育的共通性,首先要对两者的人才培养方向,即教育目标的维度进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有两个层面,分别是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首先,在社会目标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仁义礼智信”思想教育都是使人才形成一种具有规范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使人才按照一定的行为标准来进行在社会当中的实践行为。两者都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教育工具,不同的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维护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统治的社会,而“仁义礼智信”维护的是封建皇权贵族统治的社会。其次,从个人目标角度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育德”,“仁义礼智信”思想教育的核心是“修身”。“育德”与“修身”都是强调人才应当将道德内化成为自身的素养,使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内在的升华,进而实现人才素质提升的目的。所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仁义礼智信”思想教育从社会目标以及个人目标角度上讲都是相通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
(二)相同的人才培养内容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仁义礼智信”思想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内容上是否具有共通性和衔接点,要从三个维度对两者教育内容进行分析。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仁义礼智信”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人这一主体应将客观环境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对待自然环境应像对待自己一样,应具有博爱之心。同时“天人合一”思想理念强调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应当对其进行掌握、感悟和适应,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发展规律的和谐。“仁义礼智信”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具有相通之处,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和谐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仁义礼智信”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观念,要求人才应心系国家和民族。个人的志向应以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为方向,肩负起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的使命。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主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endprint
三、大学生人格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信仰失衡
1道德情感弱化
道德情感是对道德理想目标和道德规范体系的向往与忠诚,是对道德观念的虔诚信仰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当代大学生群体对道德观念的尊重逐渐丧失,而是执迷于对于自身功利的追逐。不仅严重缺少维护道德的责任感,同时对于履行道德义务也缺乏主观上的积极性,甚至部分大学生对道德体系的存在持无视态度。高崇的道德人格不再是当代大学生追求的方向,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不道德现象,大学生缺少源于内心的对于非道德行为的愤恨和谴责,而是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冷漠。
2道德价值标准降低
道德价值标准的降低,体现在大学生对道德理想目标实现的标准。大学生对道德标准要求的降低,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失范。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价值体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如果没有较高道德标准的约束和界定,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价值判断的误解,导致错误的意识形态形成。
(二)知与行脱轨
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才能在实际中发生一定的道德行为。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越高,其道德行为的能力越高。而当前大学生整体上的道德行为表现并没有与其道德认知形成内与外的协调统一。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理性道德认知要转化成为实践当中的道德行为,需要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撑。也就是说,当前大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之间的脱轨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没有形成或较少地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理论上讲,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了正确思想道德的教育,在大学生认知层面中应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但是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道德行为水准。很多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置社会或集体利益于不顾,强调个人功利主义。
四、将“仁义礼智信”融入人才体系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一)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
“仁义礼智信”思想观念中具有一定的优秀教育价值,将“仁义礼智信”优秀思想教育价值进行提炼,并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融合,是培养大学生优秀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首先着眼于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认知,也就是从知识理论层面进行道德基础的构建。而课堂教育是完成这一道德目标的基本教育策略,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将“仁义礼智信”优秀思想内容与时代性内容融入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当中,充实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中要融入大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使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基础以及道德认知能力相吻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转变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避免纯粹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应积极调动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利用“仁义礼智信”思想内容中的古今实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性,使大学生通过实践过程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内化,形成根深蒂固的道德意识,进而实现思想道德内容在实践中指导大学生实际行为的教育目的。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不能局限于思想道德教育课堂,也应将教育内容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当中,尤其是其他学科的实践教学活动。将“仁义礼智信”思想内涵的精髓与各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仁义礼智信”从多维立体的角度和层面向大学生进行渗透,实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全面性影响。人文素质是提高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基础,“仁义礼智信”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爱国主义思想、仁爱精神、传统义利观、诚信思想等,都可以在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作用。
(二)切实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对自我提出成长的方向、成长的方法以及大学生对自我教育设计的教育内容。每一个志在成长的大学生都会对自我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我教育要求,这是源于大学生内在的成长需要,也是大学生内在驱动力的表现。这与“仁义礼智信”思想中“道德自修”行为具有共同性。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自修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是以提升自身学科知识掌握水平和学科知识实践应用能力为主。“仁义礼智信”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进行融入,使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内容上,而是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上升到自我综合素养提升的高度上。使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中融入优秀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价值,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的构建。
(三)构建大学生道德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道德评价是人们在道德意志的驱动下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来对道德行为衡量与评价。道德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道德价值实现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有效而客观的监督,同时也发挥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正向引导作用。合理而有效的道德评价机制能够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把握正确的价值判断取向,进而达到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
构建大学生道德评价机制的重要环节是道德评价标准的建立,只有道德评价标准具有科学性和公正性,才能发挥道德评价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监督和正向引导作用。“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我国历史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在学生群体中间,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正向引导的作用。同时,“仁义礼智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被社会和高校校园当中绝大多数人所认可。所以,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观念融入到大学生道德评价机制的构建中,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而构建的奖惩机制,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行为,更能引导大学生对道德价值的正确判断。
(四)营造健康的道德环境和氛围
首先,阶段性开展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高校校园主体讲座活动,聘请优秀专业学者来校进行讲课,使学生对于“仁义礼智信”的内涵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并形成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心理,以及对优秀道德素养的敬畏之心。进而通过“仁义礼智信”讲座活动的展开,构建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认识,并树立起大学生对“仁义礼智信”心生向往的求知心态。其次,从实践教育活动的角度对大学生群体进行道德环境和氛围的构建。具体上就是组建“仁义礼智信”活动小组,“仁义礼智信”活动小组不仅能够将“仁义礼智信”推行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更能使思想道德的实践教育活动成为高校整体文化氛围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于洪霜,何瑞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J].教育与职业,2012(18):23—26.
[2]周群英.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注重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兼论传统美德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3):30—33.
[3]刘峻杉,张俊.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基于三种美德体系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12):41—43.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manners, righteousness, benevolence, wisdom and sincerity”,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the link between “manners, righteousness, benevolence, wisdom and sincerity” and university qualit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n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ersonality moral problems and the caus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and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integrating “manners, righteousness, benevolence, wisdom and sincerity” into talent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quality education; university talent system; manners, righteousness, benevolence, wisdom and sincerity; integration strategy(責任编辑:陈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