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哈利·波特”系列诞生后,被翻译成70余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并在全球创造了销量超过5亿册的佳绩。从2000年到2017年,“哈利·波特”在中国掀起的魔法热潮持续了17年。“哈利·波特”系列在中国的成功推广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这些经验,对我们打造自己的世界级儿童文学作品,扩大中国儿童文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剖析“哈利·波特”系列在中国的出版过程,可以反观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工作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对解决这些问题能起到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关 键 词】“哈利·波特”;中国儿童文学;出版;“走出去”
【作者单位】宋强,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 G239.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是“哈利·波特”诞生20周年,从它的诞生地英国到世界各地,无数的哈迷热烈庆祝,共同感谢陪伴他们成长的魔法世界。中国的哈迷也有着同样的兴奋和激动。“哈利·波特”系列的简体中文版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00年10月,“哈利·波特”系列的前三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在中国大陆出版,之后,简体中文版基本上与英文版保持同步出版,从2001年到2007年,陆续推出《哈利·波特与火焰杯》(2001年)、《哈利·波特与凤凰社》(2003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2005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2007年)。2016年,发生在“哈利·波特”故事19年后的《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简体中文版与英文版几乎同步出版。2017年,比“哈利·波特”故事早发生70多年的《神奇动物在哪里》与中国哈迷见面。从2000年到2017年,“哈利·波特”在中国掀起的魔法热潮持续了17年。
“哈利·波特”系列诞生后,被翻译成70余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并在全球创造了销量超过5亿册的佳绩。在中国大陆,“哈利·波特” 系列简体中文版17年内售出2000万册,成为引人注目的畅销书。在“哈利·波特” 系列引进中国之初,曾有人预言它可能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然而事实证明,这一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哈利·波特” 系列已经成为版权引进的经典案例。可以说,“哈利·波特” 系列简体中文版的成功引进和推广,离不开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努力运作和辛勤耕耘。
从“哈利·波特” 系列在中国的出版过程,是否可以反观一下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工作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呢?这是本文希望探讨的话题。
第一,“哈利·波特”成为成功的文学作品,得益于它的系列化创作形式。从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J.K.罗琳就这个系列一共写了七部,甚至之后创作的《神奇动物在哪里》,整个魔法故事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相通的。大量哈迷看了第一部之后便爱不释手,就像现在很多人追剧一样追故事,看完一部就迫不及待地期待第二部、第三部,之后每一部的出版都成为哈迷的节日,大量哈迷不惜通宵排队,就为了第一时间买到新书。“哈利·波特” 系列出版的20年,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从小到大的20年,也是成千上万的哈迷成长的20年。“哈利·波特”是广大哈迷共同的话题,很多人因为它走到一起;长大后的哈迷陆续成家立业,但他们没有忘记陪伴他们成长的“哈利·波特” 系列,他们将这系列图书拿给自己的孩子看。由此可见,作品系列化,是一部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传播开来的关键。我国的儿童文学市场也是如此,郑渊洁、杨红樱的作品都呈现系列化的特征,这也是他们受到读者欢迎的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哈利·波特” 系列在中国成为畅销书,得益于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持续不断地宣传推广。从购买版权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便利用各种契机为“哈利·波特”进行宣传推广。2000年8月3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成功购买“哈利·波特”系列前3册版权。实际上,在取得版权之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开始组织翻译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为图书的成功上市做好铺垫。一个多月后, 2000年10月6日,“哈利·波特”系列前三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在北京市王府井新华书店举行全国首发式,兩个小时销售1500余册,创下了这家书店的销售纪录。之后的几年,“哈利·波特” 系列每一部出版时,人民文学出版社都会举办盛大的首发仪式,为扩大活动效果,还曾邀请著名主持人何炅、著名演员姚晨担任主持人。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国内开创了“全国同步首发”的做法,全国所有经销商统一在同一天上架销售“哈利·波特”新书,除了出版社组织的首发式,其他书店也自发组织首发式,使得“哈利·波特” 系列的出版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新闻点和引爆点。“哈利·波特” 系列在引进之初也曾遇到过阻力,一些不太了解内容的人一听说它是写魔法的小说,就本能地怀疑它是不是会带坏孩子,一些不求甚解的人甚至将“哈利·波特”归入怪力乱神的范畴。为消除人们可能产生的潜在误会,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0年11月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两次“哈利· 波特”作品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的文学评论家,老、中、青三代作家,少儿文学专家,外国文学专家,教育家,中学特级教师,网络专家,出版专家等,对“哈利·波特” 系列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研讨。研讨会的举行,打消了人们的疑虑,尤其是孩子家长的疑虑,为“哈利·波特” 系列顺利出版发行铺好了道路。
2007年“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部出版,利用首发式集中推广的方式告一段落,但人民文学出版社并未停止对它的宣传。图书出版虽然告一段落,但同名电影的上映为图书宣传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动设计很多相关活动并制造话题,不断激发哈迷的热情。以近几年为例,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先后组织了多场活动——2015年7月31日,举办“哈迷集结号——哈利·波特引进中国15周年”纪念活动;2015年9月26日,在太原书博会举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全彩绘本)出版信息发布会”,宣布《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全彩绘本于2015年10月6日在全球各地同步出版;2016年3月12日,举办首届中国“哈利·波特图书之夜”,组织哈迷开展“都市寻宝”活动。持续不断的热度,让广大哈迷保持了热情,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哈迷队伍,这对图书宣传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反观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作品,很少有国外出版商在当地组织活动和全力开展宣传营销的,这也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国外很难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endprint
第三,要让作品广泛传播,关键还是看内容。作品内容深刻与否,对世界、社会有无一定的思考,呈现形式是否符合儿童心理,这都是衡量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童书的一个特点就是说教意味多,总是想通过作品实施道德训诫。大部分家长抱有功利主义的观念,给孩子看书的目的很直接,不是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于是很多浅薄的图书应运而生。“哈利·波特”系列是一部融汇了很多深刻主题的小说,哈利、罗恩和赫敏三个人组成的“铁三角”,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线,哈利的勇敢、罗恩的忠诚、赫敏的聪慧,是每一个儿童身上不同特性的反映,他们的友谊、追求真相、不畏邪魔,是值得大力肯定的。“哈利·波特” 系列的故事性很强,每一部都按照“邪魔出现——与邪魔斗争——陷入困境——最终获胜”的结构来组织,这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呈现方式。更重要的是,“哈利·波特”构建的魔法世界,为孩子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故事中遨游。反观一些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想象力匮乏是其很难克服的弱点。当然,这可能与中国文化重实际轻幻想的特点有关,也与中国文化强调等级秩序、尊卑观念,对儿童的个性不够重视有关。
第四,不要有太多本土文化和观念的限制,要突破狭隘的地域观念,要有站在人类普遍性角度考虑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哈利·波特”的诞生地在英国,但它却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欢迎,这与它的广阔视野和丰富内容是直接相关的。要说“哈利·波特”里没有一点英国文化的影子是不可能的,可贵的是它没有陷入狭隘的地域观念中。罗琳在创作“哈利·波特”时,对世界和社会是有深入思考的。在小说中,正义与邪恶的冲突是主线,哈利代表的是正义,伏地魔代表的是邪恶,而伏地魔在现实中是有原型的。罗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创作伏地魔这个角色时,很大一部分灵感来源于希特勒——都强调出身的重要、对血统纯洁性的偏好、对“非我族类”的清洗、对权力的服从、对自由的管制等。“哈利·波特”的故事背后,有罗琳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考。但罗琳并未止步于此,她还将对伏地魔的恐惧上升到人性深处的思考,她认为“哈利·波特”全书最大的主旨不是奇幻,不是冒险,不是爱情和友情,而是死亡。罗琳在2006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书与死亡密切相关。整个系列的开始是哈利父母的死,贯穿其中的是伏地魔沉迷于征服死亡,并不惜以一切代价来实现这个目标。我非常理解伏地魔对死亡的恐惧,因为这种恐惧是我们所有人所共有的。”这种思考已经超越了现实层面,上升到心理学、哲学层面。反观国内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在内容上的地域限制太多,很多人物设置和故事情节只有放在中国特殊的文化环境中才能理解。虽然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对成功走向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说,这句话要反过来说,要强调文化和人类的共通性。
第五,翻译要符合输出国本土文化的特点。“哈利·波特” 系列简体中文版的翻译风格保持了罕见的一贯性,这得益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坚持。“哈利·波特” 系列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译者署名“苏农”,它是翻译家曹苏玲与马爱农一起翻译的——曹苏玲是著名翻译家曹靖华的女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审,马爱农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的编辑,毕业于专业院校。他们二人的合作,奠定了“哈利·波特”系列的翻译风格。为了加快翻译进度以尽量与国外保持同步,之后的几部有由马爱农和妹妹马爱新合作翻译的,也有由马爱农独立完成翻译的。可以说,马爱农一直是“哈利·波特” 系列翻译的核心人物,她为这部大部头的小说翻译耗费了大量心血。在“哈利·波特”系列完成出版之后,马爱农又多次对译文进行整体修订,使得译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她对小说中很多用语的翻译,尤其是对其中很多咒语的翻译反复琢磨,使它们尽量贴合中国文化,让中国读者读起来没有违和感。中国文学作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缺少外国本土的翻译人才,中国人将中文翻译成外文往往显得不地道,外国读者接受起来有难度,最好能让外国本土翻译人才来翻译这些作品。因此,我们要与国外出版商一起努力,寻找既熟悉外国本土语言又熟练掌握中文的翻译者。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到这一点的难度应该会逐步降低。
第六,与影视作品的结合要紧密,高水平的影视作品与高水平的图书要形成互动。从2002年到2011年,“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陆續上映,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哈利·波特” 系列电影取得了巨大成功,除了极高的票房收入,它的服装设计、音乐等都广受好评。在2002年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荣获了最佳配乐提名、最佳艺术指导提名和最佳服装设计提名。在2012年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获得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化妆、最佳艺术指导三项提名。电影的影响力比图书要大得多,很多哈迷是先看电影再阅读图书。“哈利·波特”电影的系列化呈现方式与图书保持一致,不断给广大哈迷带来惊喜,为“哈利·波特” 系列图书的畅销提供了重要动力。由此可见,中国的儿童文学要成功走向世界,如果有影视作品的带动将更加容易。目前,产生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电影只有寥寥几部,大多数中国电影陷入低水平同质化的状态,远远谈不上被外国观众所喜爱,而且越来越商业化,很少有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成功改编的影视作品,更谈不上对这些作品的“走出去”产生积极影响了。
第七,要重视周边文化产品的开发。“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电影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周边产品的开发成为“哈利·波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哈利·波特”主题公园的建立。“哈利·波特”主题公园由J.K.罗琳亲自参与设计,作为环球影城冒险岛主题乐园的一部分,是冒险岛主题公园中的第六座岛。冒险岛主题公园位于奥兰多环球影城度假村,这里是全球哈迷向往的乐园。2015年,位于日本大阪的“哈利·波特”主题公园建立,吸引了大量亚洲的哈迷前往游玩。“哈利·波特”周边产品还有很多,像T恤衫、魔法杯子、魔杖、魔法袍、魔法扫帚、金色飞贼、时光转化器等。笔者2016年10月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时,曾在当地的两家书店看到“哈利·波特”专柜,上面陈列的不仅有图书,还有大量的周边产品。周边产品的开发,将“哈利·波特” 的主题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放大,从而促进图书的销售。中国童书要扩大影响力,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对已经成系列、成规模的作品进行深度开发,以输出某个主题文化的形式“走出去”,而非单纯输出图书。
总之,“哈利·波特”系列在中国的成功推广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这些经验,对我们打造自己的世界级儿童文学作品,扩大中国儿童文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