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研论文本应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因为科研论文来源于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更多是通过国家财政资金培育出来的。目前,受价值观念以及科研评价制度的导向影响,大量优秀的科研论文流向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国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创办英文学术期刊,中文学术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呈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的发展趋势,学界的风气愈发浮躁和功利,科研论文难以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与之对应的是,科研评价制度难以对科研行为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文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形成逻辑,并提出对策。
【关 键 词】科研论文;学术期刊;学术评价;价值观念;制度安排
【作者单位】赵文义,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长安大学文献资源研究所。
【基金项目】 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W9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10833170103)。
【中图分类号】 G239.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呼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可见,中国科研领域的问题得到了中央决策层的重视。目前,受价值观念以及科研评价制度的导向影响,大量优秀的科研论文流向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国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创办英文学术期刊,中文学术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呈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的发展趋势,学界的风气愈发浮躁和功利,科研论文难以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与之对应的是,科研评价制度难以对科研行为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种种现象表明,学术期刊出版的国际市场逐渐被国外学术期刊垄断,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界的错误认识,扭转科研领域的价值观念,中国的学术期刊出版行业无法发展,中国的科研成果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笔者想借此机会谈谈科研论文为何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科研论文为何没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及科研论文如何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一、科研论文为何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科研成果的获得需要科研投入,而资金性的科研投入大多来源于国家财政资金,国家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税收来源于各种机构或者老百姓,因此科研论文为国家的各种机构和老百姓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科研论文都流向国外的学术期刊,国内的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未必能够接触到,或者由于语言的问题,即便能够接触到也会少有阅读。
长期以来,可能受到市场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科学无国界的观念支撑着科研论文的国际自由投稿,英语的国际通用语言地位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文化霸权。但是,科学无国界仅仅指向科学的规律性和真理性,意指规律和真理的普适性,它不应包括科学的应用性。科学的应用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逻辑,科学的应用应该区分国家间的利益,至少要讲究知识产权。即便是倡导科学无国界的巴斯德也强调科学家有祖国,而且各国之间是有竞争的,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科技创新。
从学术期刊出版行业的角度来看,如果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流向国際的名刊大刊,事实上是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把通过中国财政资金培育出来的科研成果拱手献给了中国学术期刊的竞争对手,那么中国学术期刊如何能够有竞争力呢?从中国学术话语权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术为何一定需要国际的认可呢,难道中国的学术通过推动本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不能说明问题吗?中国的“两弹一星”和高铁建设是干出来的,而不是靠发表科研论文说出来的。而且,中国学术话语权可以通过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交流等渠道来实现,为何一定要通过学术期刊来实现?尤其是中国学术话语权的表达,未必只能选择科研论文的形式,学术简报、学术新闻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比如《科学》《自然》《柳叶刀》等会刊发大量的学术简报和学术新闻。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有大量国家财政资金做支撑,只要中国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可以购买版权并通过他国语言传播,就不会过多影响中国的学术话语权,为何我们一定要痴迷于创办英文学术期刊?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有多少人会阅读这些期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创办这些期刊对中国的学术发展到底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值得商榷。
中国人用心做好中国的学术期刊,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动摇英语的霸权地位。如果每个国家都用母语出版学术期刊,英语的霸权地位至少在学术出版领域就被颠覆了。至于学术的国际传播,除了学术期刊还有学术会议以及日常的学术交流等方式,尤其是目前学术交流愈发频繁,这为学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笔者认为,如果一定要用英文传播中国的学术思想,也应该有所区分——对于社会科学、意识形态领域可以投入一些财政资金作为支撑,自然科学领域似乎没有必要大动干戈,我们做出成绩后自然会有国际的同行关注。如果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流向国际英文学术期刊,我们就失去了通过议程设置优先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面临问题的条件,学术话语权和引导权都会被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及其背后的出版国所掌握。
二、科研论文为何没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中国大量优秀的科研论文流向国际英文学术期刊,而且中国还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出版英文学术期刊,中文学术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大多是为了论文而论文的应景之作,导致科研论文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起不了支撑作用……上述现象,可能是科研论文没有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主要原因。科研论文来源于科技工作者对科研成果的表达,科技工作者舍弃母语用英文表达肯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种趋势不可能是自然的兴趣转变,势必存在利益的引导,在这种利益引导背后起作用的就是科研评价的制度设计。
职称评定、学位授予和课题研究是与科研评价制度相关性最强的三个领域,科研评价制度导致利益诉求、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甚至发生扭曲。职称评定从表面看似乎与科研没有多大的关联,即便是在科研领域也并非只靠科研论文来判断科研水平,但是科研评价制度的演化导致了价值观念甚至是意识形态转变,似乎只有通过科研论文才能显示工作水平,于是几乎所有的工作领域都要通过撰写科研论文来评定职称。学位授予原本应该是老师的学术权力,但是随着科研评价制度的演化逐渐转化为出版权力,并进一步转化为行政权力,把原本无法用数量评价的学术水平转化为行政化的数量计算[1]。课题研究在现有的科研评价制度下也离不开科研论文,没有科研论文申请不到课题,即便是有了课题也无法结题,而且评判标准逐渐水涨船高,从核心期刊、CSCD、CSSCI等国内指标,一路攀升到EI、SCI、SSCI、A&HCI等国际指标。追逐评价指标的利益诉求就这样把优秀的科研论文推向了国际英文学术期刊,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迭代和强化,科研论文没有办法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种现象似乎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endprint
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无疑在科研评价制度的演化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全国都在追逐“双一流”的当下,这种追求SCI、SSCI论文数量的风气愈演愈烈,甚至没有SCI、SSCI论文连副教授、副研究员都评不上。如果说SCI论文在各个学科间发表的难度不同,“一刀切”会导致不公平,那么发表SSCI论文就不仅是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了,甚至是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但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和可操作,人们也就这样“一刀切”了事。我们不禁要问,这样追求SCI、SSCI论文数量难道就能拥有学术话语权吗?这样的科研评价制度能够支撑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可持续地向前发展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能够建设好吗?真正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恐怕并非是追求SCI、SSCI论文数量就能够获得的,它需要学者具有独立精神、能够独立思考,也需要学界摒弃崇洋媚外、人云亦云的思想,更需要国家在科研评价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回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诸子百家思想,它们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怀,在国际学术领域无疑是有话语权的;反观近几十年来,中国科研论文产量跃居世界第二,我们为世界提供的底层思维与重大创新又有多少呢?这难道能够用SCI、SSCI论文数量计算吗?
三、科研论文如何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1.积极转变观念,重塑学界风气与价值导向
要使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首要的问题是转变观念,改变当下唯论文是举、追逐所谓的国际指标的价值理念,摒弃浮躁态度与功利思想,回归学术共同体评价体系,重塑学界的风气与价值导向,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引导科研行为,按照科研行为的本质特征制订科研评价的制度。如果一味倡导科学无国界,鼓励国际自由投稿,英语的霸权地位和国际英文学术期刊的议程设置会使中国学术处于亦步亦趋、邯郸学步的低水平状态,虚幻的科学自由主义会使中国学术永无翻身之日,永远无法真正获得国际学术话语权。
2.设定评价指标,引导中国学术独立探索
从科研论文产出激励的角度来看,中国应该坚定不移地设定自己的评价指标,坚决摒弃SCI、SSCI等指标体系的误导,引导中国学术独立探索并将中国学术应用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SCI、SSCI等指标体系背后存在巨大商业利益的诉求,自从被汤森路透转卖后,国际上很多学术组织已经声明所出版学术期刊不再追逐影响因子等指标。学术评价的标准只能存在于学术共同体的内心,任何硬性的指标规定都会扭曲学术本身[2]。笔者认为,职称评定、学位授予和课题研究等领域要与科研论文适度脱离,回归职称评定、学位授予和课题研究的本质,工作水平的界定要回归工作本身,学位授予要回归学术权力,课题研究要回归探索未知领域的基本逻辑,应宽容失败甚至认可探索失败的价值。再好的前期研究做支撑都无法符合逻辑地推断出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成功,科研行为应该有自身的规律和评价标准。
3.以财政为支撑,推动中文学术期刊发展
从科研论文传播机制的角度来看,应该严禁国家财政资金培育出来的科研论文投向国际英文学术期刊,让优秀的科研论文不仅能够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还要切实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上,要真正发挥科研论文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价值。中国学术期刊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要反思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学术交流是学术期刊最根本的价值体现,那么学术交流的范围和对象应该主要针对祖国大地上的学者。世界上所有的先进思想和科技创新都是中国学者应该积极汲取和努力学习的,但是在以英语为主导的学术期刊出版界,中国应该首先做好中文学术期刊,优先满足祖国大地上学者的学术交流需求,科研论文才能真正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出应有的价值。等到中国学术真正领先、中文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或者国际主要使用语言的时候,中文学术期刊自然就会成为国际学术界追逐的权威学术期刊。
即便是在以英语为主导的学术期刊出版行业,中国要通过学术期刊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思想、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的声音,也应该区分学术期刊的学术交流功能与宣传功能。侧重宣传功能的学术期刊,可以在已在中文学术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中遴选出具有宣传价值的科研论文,翻译成英文再次发表,或者通过学术简报、学术新闻的形式用英文传播,而没有必要一味地痴迷于创办英文学术期刊。虽然不能简单地遵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逻辑,但是在祖国大地都没有实现充分的学术交流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地动用大量国家财政资金创办英文学术期刊,把有限的国家财政资金投向中文学术期刊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结语
意识、观念、理念是重要的,制度往往是内生于价值观的,科研评价制度也不例外。科研论文没有能够很好地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表面上看是受科研评价制度影響,但其实反映的是科研评价制度背后的价值观问题。借由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个契机,中国确实应该从整体上反思一下我们科研的价值观问题,并切实修正我们的科研评价制度。一些观念或者理念,从整体上或者从宏观上看无疑是正确的或者说是好的,但是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说民主是好的,作为一种理念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小范围或者特定的对象就未必适用,科研行为就不能过于讲民主,小范围的决策也不能过于讲民主。又比如市场机制是好的,学术期刊出版要遵循市场机制的原则,学术资源的配置要符合竞争、供求、风险、利益和价格机制的逻辑,但是学术期刊公共性仍需要政府的合理调控和有效补贴,强调学术期刊转企改制更多是体现市场机制中的竞争机制,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
|参考文献|
[1]赵文义. 学术期刊的出版改革[J]. 编辑之友,2015(10):44-46.
[2]张维迎. 学术自由、“官本位”及学术规范[J]. 读书,2004(1):89-96.endprint